郑胜天《西方新表现主义》

西方认为这几年出现的流派叫做新表现主义,它能够代表西方八十年代绘画上的一些倾向,这个倾向可以归纳成以下三个方面:

一、开始从完全抽象回到具象或半具象,西方在六十年代的绘画虽然有照相现实主义,但主流还是抽象的,这个抽象的传统从蒙特里安、康丁斯基开始,到了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越来越多的画家不满足于完全抽象,又开始画一些具象的、半具象的,能看得出形来的东西,新表现主义在这倾向上很有代表性,因为它继承了德国表现主义的传统,能表达一定的形象,所以称新表现主义。

二、新表现主义和类似这种流派的绘画,开始强调主观个人的感情表现,不象六十年代的流行主义或超级照相主义那样冷冰冰,而是开始注意个人的感情,不是纯客观的排斥个人感情的态度。我们知道,艺术上的流派总是这样,一个时期比较重感情,一个时期比较理智,一个时期比较冷,一个时期比较热,六十年代到七十年代初,可以说是比较冷的时期,是抽象的在这方面出现了大色块主义或极少主义,就是完全抽象的图案式的东西,虽然也表现个人感情的表露和暴发性的东西。另外一个极端是照相现实主义,它也是纯客观的。美国很多街头风景或人物画,用纯客观的照相机镜头这种态度来表现现实,基本上是倾向冷。而现在又开始走向到热的方面来了。新表现主义的特点是要求表现画家本人对现代西方生活的感受,比较奔放,画本身就是表现主义的特点,德国的表现主义就就具有这种特点,现在这种新表现主义就在是这方面某种程度的复活。

第三个特点就是从非绘画性转向绘画性。所谓非绘画性,就是西方在20世纪中期以后,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很多画家开始抛弃了传统的绘画手段,用各种其他方法来作画,比如在画布上用喷枪或各种各样的合发颜料,也有很多画家用拼贴的方法,用东西剪贴,用各种合成胶水或涂料把东西粘起来,甚至于将绘画和雕塑的界线打破,很多东西分不清是绘画还是雕塑,看上去象绘画,但它把很多立体的东西粘在一起,很少画家用画笔象传统的作法那样绘画。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很多画家又转回到采取绘画的手段,有位美国记者参观一个被认为最时髦的新派的学校后,很惊奇,他发现大多数学生在教室里又开始拿起画笔在画布上画了,从所谓三度空间艺术回到绘画方面来了。这是他过去二十年里都不太容易见到的。

从以上三个方面,即从抽象到具象,从冷到热,从非绘画性到绘画性来看,西方艺术有点“转圈子”的感觉,有点回头,但这又决不意味着回到原来的传统上去,它还是一种螺旋形的变化,现在西方的艺术处于转弯的过程中,如果要说有什么倾向的话,就是以新表现主义为代表的有点从现代主义回到现代主义以前的某些传统。

(韩立摘自第66期《江苏美术动态》)

本文源自©️《美术思潮》试刊号-19850105
郑胜天《西方新表现主义》
编辑:ARThing艺术活×AI

北京长征空间的展览现场 via:长征空间

 

郑胜天(现名郑圣天)

自浙江美院(现中国美术学院)毕业参与的第一份工作《跃进画报》至今,他参与、组织、策划的机构、出版、展览等构成了新中国成立至今文化史上最流动和最有生机的历史之“线”。对于观众来说,这条历史之“线”就是一个开放的档案库,或者“开放的广场”。

2009年郑圣天上线了一个名为“圣天作业”的网站,“圣天作业”也是他对自己的人生历程和艺术生涯的双重命名,它的实体是一个文献资料库,将他个人走过的时代记忆开放出来成为一个公共资源。点击他的个人网站,入眼的第一行字就是“欢迎进入我的广场!Welcome to my Zocalo!”而这份开放早暗含在了他的名字内,他因生在罗山孔庙中被冠名圣天。

 

郑圣天官网 www.shengproject.com

 

郑胜天:雅昌(深圳)艺术中心讲述“他所经历的当代艺术三十年”

郑胜天:雅昌(深圳)艺术中心讲述“他所经历的当代艺术三十年”
本文是全系列中第8 / 9篇:美术思潮试刊号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