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第6期《美国艺术》刊登了一件新奇的作品。乍看上去,简直就是一套供暖设备:有管道,有阀门,有气压表,还有散热器 等等,再看一下题 目——《热水散热》(Hot Water Heat),“简直”二 字可以去掉了。如此作品何劳艺术家费心,中国哪个水暖工没这两下子?但在美国却有位评论家认为它是“本季度最优秀的作品之一”。如今,以新奇为贵的价值观促使西方艺术家在新奇这一领域的竞争越来越激烈,新奇之作很快就被更新更奇之作变得旧而不奇,在这种情况下,能得此长达三个月之久的“最”,真是盛赞了。
既然说好,一定是看到了妙处。妙处何在?读完埃瑞克·萨克森(Erik Saxon)的评介文章,再去品味作品,或可领悟到一些。
文章指出,这些管道“把空间划分成许多开放的小房间”,这样,一方面“控制了人们对该自然空间的感觉”,另一方面又“使观众在其间穿行如同步入迷宫”,管道上“饰以阀门、表头、散热器”(着重号系引者所加。一个“饰”字,便把实用物变成了观赏物,为观众的“迷宫”之游增添一趣。当然,这类饰物有多大观赏价值,则另当别论)。管道与展厅供水系统联接,供水时则可啷然有响;供以温水,当“游人”之手触及管壁时,则有温暖之感……
把这样一件作品称为雕塑,显然欠妥,且作者、画廊老板、评论家、杂志编辑都没有称之为雕塑,而是“混合效应”(Mixed-mediums),本文以“雕塑”相称,主要是因为首先将之看作一件雕塑作品(当然该作也具有某些雕塑的特点),较易见出其趣处。
一般的雕塑作品,多仅供观赏:故通常都是拒观众于一定距离之外。而这件“雕塑”不但供人旁观,还引观众入“室”一游,穿门(也可以说是穿墙)过坎,盘桓其间。
经验证明,凡游玩,人们多不愿无曲无阻,顺利到达目的地。故中国古代造园,常人为设曲置阻,蹊径要蜿蜒,游廊要曲折,入院要迁迥(绕过影壁)坦途上,偏要设一支桃花拦路:直径中偏以一巨石阻隔或以一条小溪切断。而人寻曲求阻之心何止于游山玩水,以看书消遣,总愿情节曲折起伏,以观山消遣,则愿山势逶迤跌宕,今洋人以一斗室之供水管道足人此趣,也算是一创举,但若与中国人设“迷宫”于方寸之中的篆刻相比,这个洋“迷宫”还嫌稍微大了点儿。
管道上饰以阀门等物,如同中国古代造园家施彩绘于回廊之中,置花木、盆景于游廊两侧,供人且游且览,免得因乏味而乏体。而这件“雕塑”不但可观可游,还可听,似比中国园林还高出一筹。但若与中国古代造园之叠石术相比,加上这高出的一筹,仍不免相形见绌,此有书为证:“池上理山,园中第一胜也。若大若小更有妙境。就水黠其步石,从颠架以飞梁;洞穴潜藏,穿岩径水;峰峦飘渺,漏月招云;莫言世上无仙,斯往世之瀛壶也”。(《园治·池山》着重号系引者所加)。想这些水管子还不能达到瀛壶仙境吧。
编辑:ARThing艺术活×AI
本文是全系列中第9 / 9篇:美术思潮试刊号
- 重读《美术思潮》:在 AI 爆发的时代,回看1985
- 严善𬭚《信息时代艺术家的审美结构与建构》
- 周韶华《再论全方位观照》
- 查立《中国当代绘画的回顾与展望》
- 张黎《 接受美学》
- 姜庆国《信息论美学》
- 姜庆国《一部回顾现代美术的电视剧》
- 郑胜天《西方新表现主义》
- 王小箭《一件可观、可游、可听的西方现代「雕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