握手302:种子游学项目的幕后思考

凤凰花嘉年华种子游学项目

——工作坊中重新定义自然

项目策划团队:握手302

成员:马立安、刘赫、吴丹、张凯琴、雷胜

作者:马立安、刘赫

学术支持:吴丹、张凯琴、章放歌、庞林仪

摄影:康达

“半机械城市”的“自然”

几乎每个人都同意,城市是个复杂的系统。 但是,城市是一个生态系统吗?城市的“自然”如何定义?

其实,城市不只是一个生态系统,更是一个社会生态系统。比如,耗子蟑螂的“共生”条件和城市化的越加密切关系,正是在地球城市化不断的影响下产生的变化。上世纪70年代,对城市的定义有两个学派。一部分人认为城市是自然的一部分,城市是人类干涉的生态系统。另一部分人把城市看为一个信息网络,人造物和人不断的互动,创造出来城市环境。因此,上世纪八十年代,城市的自然定义有一个很明显的比喻:将城市看为一个混合机器,而把人类看为其中的“半机械”知觉物。举个例子来讲:半机械城市是由水电、交通、电信等设备组成的,用于支撑巨大的人口。人类要依赖这样大的系统,和他们成为“机械”中的一员,但是我们依然要呼吸要吃饭,因此“半机械”的另一半就是“自然”。有趣的是,在唐纳·哈维特(Donna Haraway)的社会分析中,半机械人这样的身份认同却能让我们对人类、动物、机器等概念有新的认识,以及发现“半机械城市”的“自然”的潜力。

【    一   】

城市化与自然实践知识

  • 引入:快速城镇化的自然信号

近年来,深圳在一个文化话题里扎根讨论。城市、自然、人、生活、城镇化几个关键词在2016年起一直出现在不同的文化场合。从2017年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选择在城中村举办开始,陆续发生了湖贝120事件、白石洲兰州面馆事件以及居民项目。这些事件的背后在讨论自然在城市当中的作用,也是在讨论快速的城镇化所导致的城市问题。

而珠三角一直是改革开放的前沿,深圳更加是前沿中的试验田。可以说,深圳作为国内机械化城镇化进程的前沿城市,所遭受到的问题与困难,在一定程度上是全国的城镇化问题的预警信号灯。在深圳发起的,那众多的关于城市和人的共处话题,那众多因为发现自然潜力而产生问题的事件,已然成为全国城镇化所关注的问题,因为这也是其他城镇所要面临的。

  • 起因:社会企业探索答案——凤凰花嘉年华

2017年,华侨城凤凰花嘉年华和植物学大会合作,选择了热议中的城市自然生活的主题。凤凰花嘉年华是全国少有的,在大城市内以花、以自然为主题的嘉年华。这场嘉年华透露出华侨城集团对自然的重视,对城市的理解,并显示了其集聚实践精神的对城市功能探索能力。这种实践探索能力促使华侨城地产开发出了华侨城创意文化园,欢乐海岸等极具社会价值的城市地貌,夺得了深圳地产的领头羊中的席位。植物学大会聚集了顶尖的植物学、环境学学者,在深圳进行尖端理论讨论。这两方的碰撞,一方面使得凤凰花嘉年华的活动项目更具理论支持,让活动具备深厚意义,另一方面让植物学大会的讨论有了实际执行操作上的参考案例。

因此,为了提供一份丰富的自然实践案例,握手302也与凤凰花嘉年华合作进行了游学活动。这次活动,在为期一周的时间内尝试用游学的方式挖掘深圳市民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握手302尝试将这4年(2013-2017)在城中村实践过程中积累的关于城镇化的经验为游学注入更多的理论力量。

image

  • 背景:快速发展引起的“自然意识荒”

在90s高速农村城镇化中,人们喜迎着自然村落改造成城市的成果,少有人担忧自然村落消失会有问题,也没有人担心在城市中生活有没有自然。人们希望享受在城市的霓虹灯中,走在镜面大厦构造的森林里。

在当时的背景下,人们把从村落进入城市当作一种社会趋势。如同工业时代的伦敦一般,人们挤破头脑地希望到城市当中工作并占有一席之地。

经过了20年,深圳以意想不到的发展速度下入了千禧年,进入了10s。跨入的方式太快,如同坐上了拓荒牛冲过了终点线,忘记回头看看发生了什么。逐渐富裕的深圳人,对自身被世界认同的深圳文化感到满意,但也同时发现了背后的“问题之地”——城中村——一块同时承载了自然属性、城市属性,自然生长与城市规划同时具备的土地。城中村的特殊性质,使之成为了讨论“城中村”、“城镇化”、“城市生活”时必点的招牌菜。

无论城中村是自然,还是城市,这些讨论的背后最重要的议题则是“何为自然”——什么是自然,如何定义自然。衍生出来的实际议题是“人需要如何和自然相处”。

关于人与自然的讨论,在短短20年内,就已经在深圳就已经引起了巨大的思想变化。在90s人们就开始讨论自然生长的城中村,最初,对城中村的评价是“脏乱差”,是城市进步中遗漏的那部分,或许,哪天就会被拆除重建,成为更好的小区。随后,在经过了一些人类学者、规划师、艺术家的共同努力,随后人们发现了城中村的“好”。认为那种自然生长是有必要保留的,它意味着低廉的物价房价、方便的生活方式,是个能够为来到深圳的人才提供跳板的城市空间。如今,经过了更多的讨论,人们已经认同了城中村作为“自然”的好,也明白城中村仍然需要被拆除,否则将可能会阻碍深圳的城市建设。但是,关于如何处置城中村,我们还需要更多的思考。

1062599675

【    二   】

种子游学策划的实践实质

  • 提问:城市是否也是自然?城市与自然的实质是什么?

目前,全人类都面对这样的问题:如何定义和培养半机械城市中的新自然?这种问题不只是科学家、社会家、工程师、建筑师、规划师等知识分子要面对的,也是每一个居民都有义务去思考的问题。

凤凰花嘉年华的开展,讨论城市与自然的关系,与植物学大会的学术讨论,乃至社会学研究脱离不了关系。握手302希望通过凤凰花嘉年华的活动,尽可能地发挥作为合作方、作为社会中强有力的一份子的责任,在探讨城市与自然的关系中提出更加有价值的研究报告。

以上文所述的城中村事件为例,如果说城中村是我们所认为的“自然”,那么城市本身是否也是“自然”?

我们现在所讨论的自然,似乎是以工业时代(或工业化)划分的。农民种植的植物是自然的产物,工人的加工则是人工的产品。去梧桐山拍照称为自然探索,到莲花山拍了张自己露营的样子叫做自拍。

如果对上面说法感到疑惑、产生了不认同感,就意味着自然的定义开始被重构。城中村原本叫作“新村”,是代替自然村落的人工村落,今天却被认为是自然生长的城市形态,从被公认的贫民窟,到被社会声音保护着的“自然”村落。同样遭遇到意义转变的词,还有“大型机械种植”、“公园”、“化妆”等。

我们最终发现,“科技”和“需求”组成了自然和人工的分界线,划分了领域大小。“科技”的进步会使得落后的科技成为自然,“需求”的增加会使事物从不可撼动的自然中脱离,使其变得可触碰。人们会因为“科学”和“需求”的变动而改变对自然的理解。这种对自然的理解的改变意味着什么?成为自然有什么用,这对人本身有什么用?是我们需要通过活动探讨的话题。

初略的理解“自然”二字在城市中的语境,自然的事物看似更加混乱、落后,但其实宝贵、稀有。相较之下,人工的事物看似先进高效,同时也普遍、冷淡。然而人,在对待这两件事情的定义的时候,会选择不同的视角。设想一个物品,它被定义为“自然”,或者被定义为“人工”,将会导致不同的后果。

定义事物是否“自然”,意味着事物能否具有能被人类改变的属性。这反应出的是人如何定义自己对这个事物甚至世界的影响力,以及是否应该影响。

那么,现在人们处于什么样的阶段?现在这个科技水平下的城市是否“自然”?是否有方法控制这种认知?这两种不同定义的实质又是什么?握手302在凤凰花嘉年华中做出相应的探索。

  • 实验:探索城市人所理解的自然——种子游学

在上文中,我们提到了很多不确定的猜测和个人思考:“自然”的语境含义,“科技”与“需求”的组成的分界线,被定义成“自然”的后果。

这次握手302组织的种子游学活动的出发点就是探索半机械深圳的自然。我们希望通过与凤凰花嘉年华的合作,进行一次实践的经历,去证实一些构思。我们从三个方面入手:一、自然艺术方法的启示;二、一张地图的知识立场;三、一条城中村的潜在结构。三场工作坊,探讨人们在自己的既定的“自然观”。这三场游学项目会成为一套系列的课程,参与的观众成为学员参与到活动当中。学员这种的角色身份可以给观众带来一种学习的态度、探索的精神,在调研当中,这样的态度和精神是不可缺少的动力。

三场工作坊分别命名为自然艺术工作坊、地图策划工作坊、城市调研工作坊。自然艺术方法的原则是要细看眼前存在的一切才能创新。这种方法不排斥半机械半自然的事实,而是从其中发现灵感。画地图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一个有趣的事实,任何一个地图是有明确的目的,而这个目的就是组织我们对环境的认识。因此有机会画一张地图的教育目标不只是发现一个环境的其他可能性,也是让我们开始反思正在用的地图有什么潜在的知识背景。调研一条城中村让同学发现半机械半自然的环境早已经是我们的生活环境,也很日常。生活在干坑的人要依赖城市提供的水电,要用城市的交通系统上班,要学会上网才能适应今天的生活。也是说,很多人以为去一个村能体会到“自然”,反而我们体会到的是人类对环境的改造和依赖。

三场工作坊的学员将会在专业的导师的带领下参加到课程当中,我们所选择的导师都是在领域中的专家。他们引导学员在课程中转化思想方式,以不同的视角去参与课程,而这个过程将会通过一个“答卷”展示出他们所理解的自然。最后我们以此作为一个研究的报告。

握手302希望通过这样的有趣也有丰厚的理论背景的活动让更多的深圳人反省城市的日常生活,这样能让我们对城市有新的发现,也会让我们探索半机械半自然的边界到底在哪里?

1062599676

【    三   】

种子游学活动实践过程

  • 方案:自然艺术工作坊——自然的感情属性

自然艺术工作坊,让学员进入的仙湖植物园这个传统意义下的自然空间,用五官五感而非文字、图片、影像等方式接触自然。这一场较为轻松的工作坊让学员进入自然中, 自由的发挥思考,用植物园中的植物进行主观创作,以艺术品的形式展示成果。

艺术品的成果和过程是能够展示人对自然的直观认识、主观态度、感性理解。学员们并没有深入的了解艺术史进程、艺术的社会价值,而是在导师适当的引导下,通过自然植物展示自己的感受。我们可以通过成果,看到学员们对自然是“喜欢”、是“愉快”、是“珍惜”,抑或是“不屑”、“悲伤”。

这些感受是非常重要的定义,定义了“自然”对人的感情影响。通过工作坊所定义的自然能够衍生出人们对待“自然”的方式。

 

  • 方案:地图策划工作坊——自然的分界线

通过一天的探索后,学员用策划的思维展示他们所理解的自然。这种展示的内容是学员们所认知的自然。我们将地点选择在了华侨城生态广场周边。

这个场地本身具有了非常人文自然的背景——特殊的路标——很多司机来到华侨城都觉得无法适应这里的路标指示,因为这里不仅仅没有传统的直线道路,而且道路指向往往不是“XX路XX号”的形式,而是“左前方是XX医院”。这样的指向传达出规划者在设计道路和路牌的时候并不是对着平面的图纸,而是实地的站在了土地上,观察路的方向。这也反应出规划者对自然的态度,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

我们将这样的路标视为一种策划方案,而策划的主题是:我们要如何展示我们所理解的华侨城。学员和规划师一样,他们需要向外界展示他们所理解的华侨城生态。

这个工作坊的成果是一张华侨城城区地图,地图中展示的内容是学员们一天的探索后他们所发现的自然。成果的背后则是他们所认为的自然是什么,人是应当与自然有怎么样的关系,也表达出他们所理解的自然和人工的界限在哪里。

1062599678

  • 方案:城市调研工作坊——改变自然观的可能性

甘坑华侨城客家小镇是城镇化的典型空间,也面临着了自然和城市与人的关系理解问题。而这一场工作坊作为种子游学工作坊中最困难的部分,则是在探讨如何打破人们对自然的认识,通过调研,重新理解自然,定义自然。

学员们需要在两天的时间内,对甘坑提出他们所好奇的问题。从这个问题出发,他们去搜集资料、采访居民、讨论分析,从而深入理解到甘坑人对城镇化的期望,及甘坑小镇在城镇化过程中受到的影响。

整个调研是需要学员自行完成。调研主题由学员自行寻找,而导师会就选题的可行性和丰富性提出建议,最终选题的决定仍在于学员。调研过程中,每个学生因自身背景的独特性,会有不同的视角和思维方式,而学员间的讨论又会让视角与思维方式都得以丰富。最后,学员将研究的成果制作成ppt,总结这两天的见闻与思考,向导师进行展示。

在这次游学中,学员不会受限于书本的教导,而是身体力行,通过多维度的方式来获取甘坑的知识。这种学习能力是跨学科的,也会对他们将来在各领域的专业学习有帮助。

我们将会在这个工作坊中得到两个重要的信息。一是学员所调研的甘坑人对城镇化的理解。二是学员通过三天的工作坊,是否能够改变到学员自身对自然的思考。

1062599679

  • 过程:通过行动改变的自然观

让人感到意外的成果提供了非常有意思的实践案例。在自然艺术工作坊中,有学员为了深入的感受自然,将毛毛虫放在了手上让它自由爬行,这个行为同时影响了更多的学员加入行列。他们把原本认为恐惧、不安的事物放在了自己的身边与其互动,使其成为了“美”的存在。我们看到的是对自然的态度的改变,对自然的感情的转变。

“美”是所有的学员所预设的期望。“如何发现和发展出自然的美”是学员们的共同的目的。可见学员们对于自然的期待是以“美”为主,为在追求“美”的事物,他们可以改变自己的认知方式去理解,而并不一定是改造“自然”本身形态让其变美。而他们对“美”的定义,也会在实践中得到反思。

地图策划工作坊中的学员大多数是第一次来到华侨城的在校大学生,他们所展示出的自然集中表现在视觉中,其中一组的策划围绕着嗅觉开展。虽然在雨中进行工作坊影响到了学员调研的方向,最终只能让学员留在室内进行活动,但也能观察到他们对城市的态度。

游学策划往往会有强硬的态度:“我需要你按照这样的方式与自然互动”。而我们让学员进行策划,以他们的所知来制定一个计划让人去了解自然。虽然多数学生尚未成为调研专家,但他们也需在自己制定计划的过程中,了解自己本来有的知识和需要加强的知识,并了解自己与这个世界正处于怎样的关系。这些策划中都没有出现让观众触碰、影响自然的形态的方案,因而体现了尊敬的态度以及对大自然的原有姿态的肯定,不强行扭转其发展与改变。学员们都很统一地默认这一点。

城市调研工作坊持续进行了两天的调研,学员们是需要自行挖掘话题进行调研。大多数的学员关注的都集中在了甘坑人对城镇化旅游区化的看法上。他们通过采访的方式挖掘甘坑人所期望的改变以及所不期望的变化。

一位甘坑的原住民学员参与这场工作坊为了了解自己所土生土长的小镇,她经历了两天的调研,和从来没有对话过的邻居与路人交流,改变了自己对城镇化的认知。在她眼里,她了解到了甘坑人不愿意看到的老建筑改变,还有对经济发展的期望,对生活变化的满足。在我们眼里,我们看到了一个,通过了解他人想法而改变自身对自然的理解、对城镇化的认同的案例。

 

【    四   】

结论与分析

  • 经历:身体感受的真实感

种子游学具有实验性、社会议题的活动宣传,在5天内吸引了122人次的报名,其中有3所学校的老师带领各20余名学生集体报名。每场工作坊原定的30人的报名上限都接近饱和,城市调研工作坊从原定的30人报名上限提高到40人。实际执行过程当中因为遭受台风影响,再除去固有的请假率,每场工作坊的参与人数为15-25人之间。

懒惰是人们的天性,若对一件事情付出了时间和精力,事情就变得有意义,付出的越大,意义就越重。在家里听一场直播讲座远不如直接到现场听来的重要。在台风期间还能够如约的前往工作坊参加活动是需要毅力的,这需要人花费相当多的精力来完成。如此的付出,学员对参加工作坊相比是更加有意义的事。

不仅是精力上的付出,而且还有身体能量上的大量消耗。三场工作坊都需要学员自行调研自行发掘故事,体能的消耗比传统的插画、木工手工大的多。这样的工作坊形式给学员带来了更多意义,还有讲座、论坛给予不了的身体感受的真实感。

 

  • 案例:从身体实践得来的经验

陈丽娟与禤蕊花两位学员在自然艺术工作坊中将毛毛从放在了自己的手上,张榕榕与陈小艺也将自己的手和手上的饰品与植物结合。

这种与自然互动的经验在城市生活中是并不常有,尤其是在大城市出生的孩子对自然的距离远小于对屏幕的距离。用身体的去感受自然不仅是触摸到自然,更重要的是能够感受到课本文字无法传授的自然感知。

如果是日常能做到的事情就不需要在工作坊里做了,这恰好反应出平日让植物与身体互动是做不到的。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难以接触自然,但却需要自然,所以城市生活的人都很需要更多的与自然接触,方可定义自然。

1062599681

1062599682

地图策划工作坊中,洪楚燕和黄玉燕是两位学员是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她们两位参加完工作坊的理论部分后组成了小组,在华侨城片区(因遭遇风雨天气,部分学员在室内调研)调研。在下图中可以看到,他们所展示出的策划是气味为主题的导览项目。

独特而又复杂的气味是机械城市中缺少的特质。这份策划方案展示出的是自然感受中特别的感官感受,同时“气味”也是自然属性,一种无法被控制的自然属性。

1062599680

“你喜欢现在这样子吗?”是城市调研工作坊中的其中一组调研问题,虽然作为调研仅仅持续2天是远远不够的,但这一组组员(陈冬梅、刘亮彬、沈瑞杰、林剑锋)的积极性与清晰的逻辑使得调研报告超出意想。

工作坊分成六个小组,其中三个小组都围绕着“生活的改变”这一话题进行。这种情况中可以发现,学员们作为旁观者(其中一名学员是本地居民)更加关注的是城镇化对人的(不仅是表面的身体生活方式的)心理影响。可以感受到的是,他们作为城市中的一员,对城镇化带来的“好”具有质疑的态度。

1062599683

  • 结论:通过感同深受改变人本身

我们的确面临着自然紧缺的问题,而社会的意识并没有跟上这个环境改变。快速的城镇化机械化发展带来的改善似乎掩盖住了后背那些意识不到的付出,享受在冰冷机械中的人,难以发现自然的功能,也难以快速的调转枪头改变观念。我们需要长久的努力去让更多的人转变自己与自然的关系,懂得尊重自然同时避免经济倒退。

1062599677

十几年前的学者们已经提出的“半机械”的概念,“自然”则是作为机械运作的工具之一。而我们在城市化进程的过程当中,发现人们对“自然”的需求越来越大,现在的自然观念已经负面影响到人的生活。如何看待自然,定义自然成为了人们在城市化过程当中的重要目标。握手302通过凤凰花嘉年华的种子游学项目,探索“自然”与人的关系。

1062599684

在工作坊里看得到,“美”是大自然本身的属性,它不能被改变,它需要被尊重,也需要被保护。被列为“自然”名单下事物也如同被它保护着,不会被野蛮的破坏。人们也非常向往着“自然”,向这个“美”的代表前进。在更加深远的实践领域中,很多社会实践者尝试如同森林人一般的生活, 与大自然共处,却又无法避免因脱离社会所产生的医疗、营养、制度等问题。我们需要改变人与自然的观念,也像甘坑人所表达出的期望一样,需要确保社会的进步。

在后工业时代社会已经尝试过多种的方法去影响人们的观念,但效果总是不佳,环保理念其实人人皆知,大量的环保口号的作用已经发挥完毕。可幸的是,在种子游学当中,我们可以看到通过实体体验,感同深受的方式,深入的影响到学员的自然观念。重新理解自然,重新定义自然,让值得保护的例如“自然”的保护下,是思考人与自然的第一步。同时,课程能够挖掘出当地人民对城市化过程的反馈,作为城市与自然之间问题的参考。

1062599674

刘赫

握手302核心成员之一

艺术风格是偏向社会性质的行为艺术

 

来源:

微信公众号:握手302

编辑:ARTing.org

联络邮箱:arting@126.com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