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想直接用绘画或摄影来做图像,因为两者都没法实现我想要表达的东西,或者说无论用哪一方都无法做到“精确”传达我想传达的信息。我一直认为世界本身就是混沌的整体,单纯把某种媒介切割出来是不成立的。
史国威自述,刊载于《Artforum艺术论坛》
京都,2016,黑白照片手工着色,148.5×139.2cm
通过将C-print照片手工上色,史国威在作品呈现出一系列独特的“自然景观”与“现有图像”。
史国威曾就读于德国多特蒙德(Fachhochschule Dortmund)高等摄影学院。在他的毕业创作中,艺术家从父辈留下的手绘染色照片中得到启发。他通过柯达C-print洗印技术,先将黑白影像洗印在相纸上,作为一件作品的“底色”,最终艺术家用手绘的方式来完成。这项传统的手工技艺在百余年来的黑白摄影历史中,重现了大众的“美”感。摄影术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被公认为是“对客观事物的再现”,顺从这个理念的发展,今天摄影技术似乎已经到达了无所不能的地步。史国威本人用自己的作品挑战了这一观点——“肉眼对色彩的感知远超过镜头。彩色照片所获得的色彩也远没有自然丰富,并且显得苍白无力。相反通过大脑对拍摄场景的回忆,用认为合适的颜色调和出当时的情景,这样才能更加生动和准确。”艺术家通过眼球摄录那些自认为有趣的图像,并将信息存储在记忆的“芯片”上。这种持续的累积过程,也是一个不断甄别、取舍、叠加及强化图像认知的过程。
稀薄的压力,2015,黑白照片手工着色,160×164.1cm
2013年开始,史国威开始尝试应用散点透视取景的拍摄方法,在画面上营造出可被阅读并富有动感的图像。之后在《稀薄的压力》等一系列作品中,无论是面对四姑娘山的峰峦、密林,还是艺术家身边的一景一物,都延用了类似的拍摄手法。由于不设计主体,不强调结构关系,这些被拍摄的对象在画面中更显得日常和从容。
稀薄的压力 局部
由于时间被拉长了,所以我有机会面对一个巨大的黑白画面,缓慢地演绎一个图像情感的过程。这种情感的变化直接影响我用色和笔触的深浅,几乎每天都有不一样的叙事方法,而这些反复上色的动作同时又被压缩在一个瞬间的影像里,正是由于时间的沉淀,才使画面产生了这种疏离的效果。
史国威访谈,引自《中国当代摄影图录:史国威》
倾斜,2016,黑白照片手工着色,112×241.5cm
10月22日,策展人秦思源与艺术史学者杨好在UCCA展开“当代vs.古典”对话第二场:观看。在谈到观看的当代视角时,秦思源列举讲解了史国威的创作:
我们都知道中国传统绘画中的视角和西方古典绘画中的透视很不一样。在中国的长卷中,画面是随着人的走动而处于游走的状态,然而只有画面静止、定格的时候才会有存在透视。虽然史国威拍的是定格的摄影,但我们会感觉到其中有各种透视关系,看起来很像一个平面的画面,仿佛同时在看好几个不同的角度,这像是把摄影和中国绘画的时间性结合在了一起。
引自《ARTYOO大众|谁引导我们观看?》
自九十年代以来,中国的新媒体艺术在流行的国际趣味中被夹带而至,传统的如绘画、雕塑、摄影等门类的艺术被迫走向边缘。在面对突变的国际语境时,那些曾经让人们迷恋的手工和技术门类的艺术该如何应对?除了“有观念的艺术”之外我们还能够干些什么?史国威作品中的坚守可作为对这一问题的应答。
有风景的房间A,2013,黑白照片手工着色,175×190cm
关于史国威
1977年出生于河南洛阳,现工作生活于北京。曾就读于德国多特蒙德高等摄影学院。主要个展:过四姑娘山,魔金石空间,北京(2016);今夕为何年,印象空间,北京(2010);前事今声,海鲸画廊,上海(2008)重要群展:自然:主观的景态,上海摄影艺术中心,上海(2016);Don’t shoot the painter,米兰当代艺术博物馆,米兰(2015);民间的力量,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北京(2015);The bright eye of the universe,Sundaram Tagore Gallery,纽约 (2015);“新身份”德中文化交流会,柏林(2014);中国制造,伦敦(2013);第六届成都双年展,成都(2013);波普 狂热,瑞银集团UBS艺术藏品展,香港艺术中心,香港(2012);中国-记忆与想象,Albemarle Gallery,伦敦(2011); Diplom-Arbeiten Ausstellung多特蒙德摄影作品展,德国(2006)。
(全部图片由艺术家及魔金石空间提供)
2017-11-02 17: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