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西岸艺术与设计博览会|艺术家:王墒


我一直试图更好地把握内容和形态之间的一种平衡。我很希望能将上学时候被群体唾弃的“诗意”重新在作品中放置到合理的位置。


王墒自述,刊载于《艺术汇》


Ahuna No.210,2017,不锈钢,丝网印刷,148×116×36cm


王墒,1984年生于北京。他毕业于金匠大学(Goldsmiths College)和皇家艺术学院(Royal College of Art)。毕业后,他参加了美国宝石研究院的课程,并从事珠宝行业。在这段他自己称为“生活实践”的过程中,通过所获得的知识和体验,他逐渐明确了自己此后艺术创作的理念。他的绘画、装置,雕塑以及影片从不同角度诉说自然的历史,并以此审视当今人类对自身文明与大自然关系的质疑。


同时作为一名艺术家和执业宝石学家,王墒常常在作品中探索地质、自然历史与人类文明之间的关系。在最近的雕塑创作中,王墒以中国传统艺术中常见的风景山水题材为出发点,再诠释天人合一的理想。


Sivatherium Sp.,2016,铜,不锈钢,135×70×108cm


通过引述传统山水和文人石中所蕴含的对于自然的崇尚,王墒试图阐释当下科技与自然关系中产生的新的现实与困惑。艺术家有意和传统艺术中对于自然的表现进行区别,舍弃水墨画中对山石的摹绘,用大理石纹理的高清图片制成伪造自然形态的雕塑。这些三维形态的表面经由数码改造——色彩与图案被层层叠加变换,最终构成抽象山石不锈钢形状上的纹理。这些结构共同形成了一个地质淀积层,记录下无序流动、互相碰撞的地质事件,同时也将人类科技作为一个可见的影响一并纳入。这是对我们所生活的新的地质纪元——人类世——的诉说;是对当下人类文明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地质因素的纪念与展现。


另一系列的雕塑以山石多样的表现方式为构造元素。每一个“文人石”雕塑都融汇了多种美学语言,仿如由不同晶体所凝聚而成的矿石结晶。王墒联结人类美学的多种语言使它们与自然发生碰撞,从而令假山庭院由玄妙的冥想空间变为不同价值意义与它们荒诞的自然背景互相冲撞的地带。


任何可构成视觉观看的景观都在被其从属的体制所消费,所以值得王墒思考和构建的既兼具双重价值的探讨,又能将其糅杂为独立语境的平台势必要追溯到一个尽力去消除“语境引涉”的绝境当中。艺术家将自然和大地应征为这一绝境,这就像人们在远古时期面对一切意识的盲区不断地挤压出新的价值取向。


李宁谈王墒创作,刊载于《凤凰艺术》 


展览现场:青山碧水,“艺创宣言”单元,2017巴塞尔艺术展


在今年的巴塞尔艺术展“艺创宣言”单元,魔金石空间呈现了王墒的个人项目“青山碧水”,展出这一系列全新雕塑作品。在展会上,宛如庭院的欢庆布景中弥漫着一丝荒诞的气息。它似乎传递了一种愉悦与焦虑并存的视角——一面玩味似的引用对东方美学的阅读,同时更植根于当下我们的文明与科技发展在现实中的诸多矛盾。


Hadley No.53,2017,不锈钢,丝网印刷,200×102×60cm


展览现场:青山碧水,“艺创宣言”单元,2017巴塞尔艺术展


上海西岸艺术与设计博览会|艺术家:王墒

关于王墒

1984年生于北京,现生活和工作于北京。个展:艺创宣言,巴塞尔艺术展,巴塞尔(2017);家丑,魔金石空间,北京(2015):OCAT青年计划:希克苏鲁伯先生,OCAT深圳馆,深圳(2014);搜集确凿的证据,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北京(2011)。群展:肉身:恐怖谷,亚洲当代艺术空间,上海(2016);南风,天线空间,上海(2015);图像的重构,意大利卡萨雷斯博物馆,意大利(2015);炼金术,Between Art Lab,上海(2015);新作展——从艺术的问题到立场的问题: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回响,OCAT深圳馆,深圳(2014);Kiss the Heart #2,日本桥三越,东京(2012)。

(全部图片由艺术家及魔金石空间提供)



上海西岸艺术与设计博览会|艺术家:王墒

2017-11-03 15: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