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6日,“杏林撷英——全国高等美术院校优秀学生作品邀请展” 在上海中华艺术宫开幕。作为“全国高等美术教育成果系列展”首展,也是“文教结合”在中华艺术宫的第一个成果,这一大展将展示国内48所美术院校(包括了十大美院、8所艺术学院、30所综合性大学)的800多件作品,实现全国各地区高等美术教育的大面积“复盖”。
据悉,“全国高等美术教育成果系列展”将以“中国美术教育发展战略”核心主题的提出,梳理、总结、反思和前瞻中国高等美术教育之路,通过2017年“杏林撷英——全国高等美术院校优秀学生作品邀请展”,2018年“师坛锦瑟——全国高等美术院校优秀教师作品展”,2019年“春华秋实——中国高等美术教育文献展”,——三年系列化展览及论坛活动,回望审视中国百年美术教育的文脉历史,思考当下美术教育中的问题,前瞻并构划中国高等美术教育的未来发展。
开幕式现场
展览现场
作为大型的学术展览研讨交流活动,“杏林撷英——全国高等美术院校优秀学生作品邀请展”,活动的倡议一经发起,即得到了来自全国各地48所美术院校的积极响应与协同合作。经上海美术学院策划和推进,并藉此逐渐形成全国美术院校之间协同创新的合作模式。
此次“杏林撷英——全国高等美术院校优秀学生作品邀请展”以800多件学生优秀作品的规模,整合全国各重要的艺术院校的学术资源,实现全国各地区高等美术教育的大面积“复盖”,并由展示与论坛两大部分组成。
“展示”即展览部分,主要定位于相关艺术院校自2000年以来的历届优秀学生作品的展示,以“撷英”为主线,分设“学院聚焦”、“经典浓缩”、“设计应用”、“探索实验”、“未来展望”的内容单元,对应当前高等美术教育是学科发展的专业格局,营造多元共存的主题体验情境。
展览现场
展览作品包括国画、油画、版画、壁画、漆画、雕塑、装置及多媒体等,不同院校、不同年级和不同形式的作品交错分布在各个展厅。借由抽象表现与具象刻画、水彩写生与人物肖像、雕塑作品与动画设计等的交错呈现,展示出我国高等美术院校多元化的教学成果和培养方向。置于展厅中央的雕塑作品则起到了很好的诠释与调节作用,雕刻对象多围绕日常生活进行了或具象或抽象的呈现,如关于书桌和椅子的具象创作与解构,又如关于人物内心世界的外向化抽象表现等。
展览现场,绘画作品
展览现场,装置作品
展览现场,海报作品
总体看来,“经典传承”这一部分呈现出了当代学院艺术承袭者们对传统艺术形式的理解、探索,以及经过教育诠释后的自我表达。在“设计应用”部分,直观展现了当今中国艺术设计学科的教学现状,体现出各大高校是如何培养年轻设计者们的审美力、想象力、感知力和创造力,并最终将这些能力运用到实际创作中。“探索实验”部分关注艺术本体能给予我们哪些更深层次的启发,以及如何坚守才能保持高等美术教育的科学规律所在,引发人们对于当下美术教育创造力和方向性的思考。
此次活动的“论坛”部分,主要通过主论坛、本科生教学研讨会、研究生教学研讨会三部分活动,围绕“当代中国美术教育的培养目标和发展转型”的论题主线,进行切磋沟通美术人才培养教育之道。通过展示与研讨,构建交流平台和对话机制,分享和交流教育成果,检视、探讨本科生、研究生的教学问题,总结中国高等美术教育实践中的经验得失。期间,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许江、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院长鲁晓波、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所长牛克诚及上海美术学院执行院长汪大伟参加了主论坛主旨发言。
论坛会现场
分论坛上,本科生教学研讨会及研究生教学研讨会上由多家美术院校教师先后发言。本科生教学研讨会话题集中在专业建设、教材建设、特色课程的课程设计、构建及后续保障机制;基础教学与专业创作能力的培养。而研究生教学研讨会聚焦话题为学科建设使命与评价体系建构,国际视野下的研究生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建设与创新能力培养。
据悉,此展为“全国高等美术教育成果系列展”中的首展。系列展由国家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上海市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上海大学联合主办,由中国美术家协会作为指导单位,由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组织策划,并与上海中华艺术宫共同承办。
此外,上海美术学院还将携手全国美术教育同道,共同开启为期三年的合作发展之行,计划以“全国高等美术教育成果大系”的集成出版,展示和共享优秀学生作品、教师创作成果、百年美术教育文献,以及新中国美术教育70年成就的研究成果,全局性地思考中国美术教育的发展战略问题,为迎接国庆70周年庆典暨新中国美术教育70年周年回顾,聚全国艺术院校之力,共同奉献一份具有文化强国精神的“中国故事”的厚礼。
部分院校学生作品欣赏:
中央美术学院学生作品
中央美术学院学生作品
中国美术学院学生作品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学生作品
西安美术学院学生作品
上海美术学院学生作品
上海美术学院学生作品
湖北美术学院学生作品
四川美术学院学生作品
鲁迅美术学院学生作品
鲁迅美术学院学生作品
广州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学生作品
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天津美术学院学生作品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学生作品
四川音乐学院成都美院学生作品
中央美术学院学生作品
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的“青策计划”而今已经举办了四届。“青策计划”是什么?参与的年轻人不少具有海外留学背景,亦有不同的学术领域,他们为何选择参与青策计划?
看似“传统”的博物馆与时尚其实并不冲突。博物馆中的陶俑、木俑依然能够看到当时人们穿着打扮中的诸多“时尚元素”。
在中国古代,人们认为死亡是生命的延续,因此将墓穴精心设计为“灵魂不死”的来世道场,并随葬兵马俑、乐舞陶俑、马拉战车、珠宝及玉石等冥器。
来自台湾的设计师以自己的理解来致敬这座宋朝古都,中间用青花瓷碎片拼成,背墙用的则是象征城墙的青砖,整个门店大量出现的木皮、铁锈等材质也都强调了沉淀和底蕴。
日本雕塑家Kenji Yanobe 最著名的创作是大型机器人和诡异的公仔,如今他展现不同的魅力,在日本港口、书店跟旅馆等地,帮猫咪雕塑戴上防护头盔,诉说人与猫的亲密历史。
从中国味道到世界美食,从飘香到扬名,是中国美食品牌的塑造更是对中国文化的认同。
2017秋拍市场出现这么多高价艺术品,反而更说明市场更加理性,这意味着拍卖行在调整期过程呈现理性和服务能力。
660年前,黄公望在富春江畔绘制了《富春山居图》,任时光变迁,此画作所表达的人文含义,影响着后世的思想。
博物馆作为城市公共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生命体,要责无旁贷地承担起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守望精神家园的责任。
以亲身的观展体验和独立的视角,评点近期热展。
澎湃新闻 作者:陆林汉2017-12-27 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