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仁双年展版块之四——四川故事:戏剧与历史 (国际展)
展览日期 | 2017年10月29日 – 2018年2月28日 |
---|---|
开幕时间 | 2017年10月29日, 星期日 |
展览馆 | 安仁华侨城 (中国 成都市) |
策展人 | Marco Scotini、印帅 |
艺术家 | Cornelius Cardew、Céline Condorelli、Stano Filko、Peter Friedl、Yervant Gianikian、Piero Gilardi、Dan Graham、Danièle Huillet、Ilya & Emilia Kabakov、Joris Ivens、Joan Jonas、William Kentridge、Julius Koller、毛同强、Rithy Panh、Michelangelo Pistoletto、Lisl Ponger、Qiu Zhijie、Pedro Reyes、Angela Ricci Lucchi、Maya Schweizer、Wael Shawky、Santiago Sierra、Jean-Marie Straub、孙逊、TadićMarko、Ulla Von Brandenburg、Clemens Von Wedemeyer、魏明伦、What is to be done?、杨圆圆、《梅兰芳与俄国先锋戏剧》(安德里斯•布林克马尼斯负责策划) |
主办方 | 安仁华侨城 (中国 成都市) |
母展览 | 安仁双年展——今日之往昔 |
由马克•斯科蒂尼(Marco Scotini)策划,助理策展人为印帅,聚焦于戏剧与历史相互关系。双年展举办地四川安仁古镇,与德国剧作家布莱希特在1940年所写下的著名剧本《四川好人》中所臆想的背景“四川”不谋而合;其次,于安仁古镇的刘氏庄园内,同时收藏着创作于1964年的著名泥塑群雕《收租院》,策展人斯科蒂尼以此为出发点,选择“四川故事”作为国际板块的展览叙事主题。
《四川好人》和《收租院》,两件艺术作品先后讲述着在巴蜀大地上发生过的故事,看似构建起了两种文化间的对话,贯穿着过去与当下的历史文脉,但两者间又相互虚构自己眼中的对方,关系迂回徘徊,如同戏剧的人物脸谱变化一般难以明辨。众所周知,布莱希特这位伟大的德国剧作家一生并未到过中国,但他深受中国文化影响,在其《高加索灰阑记》、《老子在流亡途中著<道德经>的传奇》等等作品中大量使用中国典故作为故事背景;1935年于苏联观看梅兰芳演出的经历,更将对其教育实验戏剧“陌生化”理论有极大的启发。另一方面,上世纪六十年代,四川美院教授及学生集体完成的《收租院》,通过真人比例的雕塑,叙事性的表现方式等,又展现出西方写实主义的艺术特征;因此,在1999年哈拉德泽曼策划的威尼斯双年展上,蔡国强等艺术家将《收租院》,重新引入西方语境,也并非偶然。
“脸谱化的戏剧表达”是《四川好人》与《收租院》,及策展人斯科蒂尼呈现展览主题的核心要素。在布莱希特的作品中,好人沈黛为了实现善心义举,化身为其表哥恶人崔达,徘徊在善恶的脸谱之间,正如同川剧表演中的变脸;而《收租院》群雕则全景展现了无助的农民交租,受地主压迫,继而逐渐觉醒,转变,继而加以反抗的场面。围绕这些要素,展览将邀请国内外艺术家共同参与探讨并通过将“戏剧”这一体系解构成:观众,帷幕,表演者(包括木偶,皮影戏),戏服与舞台布景,剧本与音乐等各个方面,形成与社会、历史的对照。策展人将通过对戏剧语言的逐一展示,呈现布莱希特观点,只有世界不仅以某一种确定形式叙事出现,此时它可以表现事物的原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