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宋元彩绘瓷看南北瓷艺融合与创新

白釉彩绘是磁州窑瓷器的主要特征之一。磁州窑位于河北省磁县,因地属磁州而得名,是北方宋、金时期烧瓷品种最为丰富的一个窑场。它继承了唐代南北民窑的特点,烧瓷品系繁多,除白釉、黑釉外,还有白釉划花、白釉剔花、白釉褐斑、白釉釉下黑彩、珍珠地划花、绿釉釉下黑彩、白釉红绿彩和低温铅釉三彩等。白地釉下黑彩,是磁州窑使用最多的品种,也最具特色。

从宋元彩绘瓷看南北瓷艺融合与创新

图1 元代磁州窑白地黑彩划花纹瓷罐

白地釉下黑彩工艺过程是在成型的坯上,先敷一层洁白化妆土,然后用细黑料绘画纹样,再在上面施一层薄而透明的玻璃釉,入窑烧成,黑白两色形成强烈对比。白釉黑彩的取材比较广泛,取材于自然界中的植物、动物和人物故事,生动亲切,情趣浓郁。布局上以传统的中国画写意手法结合图案变化特点,画面既简洁又生动,同时还借鉴金银器、漆器和织绣工艺来丰富自身的装饰,对磁州窑的彩绘有一定程度的影响。镇江博物馆藏有一件元代磁州窑白地黑彩划花纹瓷罐(图1),高22.5、口径15.8、底径10.1厘米。直颈,溜肩,肩下内收,暗圈足。全器绘凤穿缠枝花卉纹,颈、肩及近底部各绘两周弦纹。其底色与纹饰色彩的对比强烈,黑白分明,颇似中国水墨画,运笔洒脱、简练、活泼,具有浓郁的北方气韵。

从宋元彩绘瓷看南北瓷艺融合与创新

图2 南宋吉州窑白地褐彩小罐

南方吉州窑从磁州窑的白釉彩绘装饰技法中获取灵感,充分利用釉下彩的装饰,纹饰多样,品种繁多。从瓷器品种、釉色、纹饰到装烧技术,融合了南、北各窑为一体,并不断创新,具有浓厚的地方风格和民族特色,在中国陶瓷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镇江博物馆藏南宋吉州窑白地褐彩卷草纹长颈瓷瓶(图2),高15.4、口径3.5、足径6厘米。圆唇,长颈,扁圆腹,浅圈足,足底朱书“戊”字。口沿及足处绘弦纹,整器绘卷草纹,足部绘变形回纹。胎米黄色,疏松,全器施釉。南宋吉州窑白地褐彩小罐(图3),高5.7、口径6.5、底径4.3厘米。敛口,平沿,鼓腹,圈足。颈与腹下部绘弦纹,腹部开光,内绘卷草纹,画法简洁,主题突出,动静结合。胎米黄色,较疏松,全器施釉,底部无釉。

从宋元彩绘瓷看南北瓷艺融合与创新

图3 南宋吉州窑白地褐彩卷草纹长颈瓷瓶

吉州窑与磁州窑所绘纹饰都相似,如折枝纹、牡丹、缠枝莲、卷草纹、开光等。二窑制作工艺都是在已成形的坯胎上用细黑料绘画纹样。不同的是磁州窑胎体粗糙,需在已成形的坯胎上上一层白色化妆土,再绘画所需的纹样。吉州窑胎体较细腻,在已成形的胚胎上直接彩绘,后施薄釉。磁州窑的白地黑花釉色漆黑,纹饰线条粗放,吉州窑白地釉下彩呈褐色,纹饰线条纤细,含蓄柔和。

这尊青瓷莲花尊,雍容华贵、高大端庄,飞天婀娜,莲花吉祥,佛教色彩浓郁;烧造清湛,制作精良,釉色青翠,蕴涵宝光,达到高超的艺术水平。

对于中国人,玉有着无比重要的地位,甚至比黄金和宝石都要珍贵。自新石器时代起,玉就被视为权力与财富之石。大英博物馆陈列了自新石器时代至今7000年多间中国的玉雕制品。

2017年11月,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和主要赞助人何鸿卿爵士一起为大英博物馆新改造完成的“中国和南亚艺术馆”揭幕,而直到近日,新馆才正式向公众开放。

1月8日,正在绍兴博物馆展出的王阳明“圣贤之道——阳明的故事”书法作品展览中,上海博物馆两件馆藏文物、浙江省博物馆另两件馆藏文物将换展。

各大博物馆、艺术机构、创业园区都在谈论如何打造 IP ,如何对粉丝流量进行有效转化。对于怎么玩转IP,荷兰梵高艺术博物馆做到了极致。

江西省博物馆策划的“王室遗珍”系列展览,把江西历年来通过考古发掘得到的部分明代王室墓葬珍宝首次对外展示。

几百年前,全世界的商人们骑着骆驼穿越万里沙漠,将唐代的丝绸、瓷器、茶叶带到自己的国家。从此,中国瓷器成为当时世界最具价值的畅销品之一。

在访问邱锦仙的工作室时,她的墙壁上还挂着一幅明代的画作,凑近仔细看才能发现画上原有些破洞,被补好后填上了与原作相同的颜色。

中世纪时,威尼斯商人马可·波罗向欧洲人,描绘了中国这一遥远国度的图景。14世纪,中国丝绸已通过古丝绸之路到达瑞士。2016年瑞中两国建立创新战略伙伴关系。

“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中国陶瓷似乎总是以优雅的姿态吸引着世界的目光。

收藏快报 作者:刘丽文2018-01-09 13:452018-01-09 1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