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用一个词来形容2017年中国文化市场的繁荣,答案或许应是“排队”。从上海博物馆“大英博物馆百物展”到北京故宫《千里江山图》特展,博物馆、剧场门前排队渐成常态。近年来,中国文化消费的市场不断扩大,其背后的推动者是中国新中产群体。
2017年,中国各城市不少博物馆、剧场门前的队伍变长了,“排队”愈发成为一种常态。去年3月,“大英博物馆百物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展。中方策展人闫志透露,从安检排队到进入展厅,高峰期差不多需要3个小时。6月至10月,该展转移至上海博物馆,同样火爆。
2017年7月的暑期天气炎热、骄阳似火,但敦煌莫高窟却迎来排队看展的人流。
9月至10月,《千里江山图》全卷展出成了北京故宫博物院最热闹的事。
11月,汇聚了齐白石、傅抱石、李可染、徐悲鸿等20世纪中国美术史上多名重要画家的展览在中国美术馆展出,当时参观者排队长度一度达几百米。有工作人员表示,这样的情况在开展期间一直存在,这场为期9天的展览“接待观众13万人”。
曾两次为《千里江山图》去北京故宫博物院看展的郭旗说,自己第一次去看纯粹是出于“好奇”。“当时大家都在说这幅画的‘传奇’故事,王希孟年仅18岁便在宋徽宗的指导下完成这幅画,完成后不久便英年早逝。说实话,我不是书画爱好者,当时真是被这个‘传奇’吸引的。”
这样的场景在几年前还颇为罕见。以《千里江山图》特展为例,2009年和2013年,《千里江山图》先后两次在武英殿展出。“除了不知情‘闯入’的游客走马观花、喧哗而过,特意来观展的人不多。明显的变化发生在两年前。当时正值故宫博物院建院90周年,《清明上河图》等藏品在“石渠宝笈特展”展出,“故宫跑”在那时应运而生。到了2017年,排队在文化领域已渐成常态。
“千里江山——历代青绿山水画特展”特展策展人、北京故宫博物院副研究员王中旭表示,自己对《千里江山图》的火爆人气并不感到意外。他认为,观众排队正是“人们对高品质文化产品需求的反映”。
“新中产”成文化消费主力。当前,更多人选定的出国旅游地,是出于对一部电影或一首音乐的喜爱;自己动手磨咖啡豆,是为了感受制作时的参与度和满足感;在奶茶店门前排起长队,不再因为产品的稀缺而是对味道的偏爱……“文化消费”除了获取实利外,更倾向于满足精神需求。
据外媒报道,日本广告公司博报堂旗下研究机构“上海博报堂生活综研”20日发布了最新的中国消费动向研究结果。博报堂将年收入在人民币10万至20万元的家庭定义为“新中产阶层”,分析称新中产阶层催生了文化相关的新消费。有八成新中产阶层表示,与四五年前相比文化生活更加丰富。
报告显示,比起以往消费者追求“高效”“省力”“大众”的整体倾向,当前更看重通过看似“徒劳”“费力”和“自我”来获取精神满足。
2018年新年到来之际,台北故宫博物院推出了“宋代花笺”特展。
曾经的运营模式伴随新媒体技术的崛起、实体唱片产业的式微、新聆听方式的改变而产生着根本的颠覆性变化,现场演艺已成为音乐产业中的关键一环。
说起文物,总让人想到历史的冰冷,文物的深奥,仿佛离我们日常的生活很远。一夜刷爆朋友圈的《国家宝藏》成功之处,是使那些高高在上的、深奥难懂的文物活了过来。
中国历史悠久,地大物博,各地博物馆中的珍贵藏品数不胜数。每到一地游览时,或多或少都会去当地的博物馆看看。
自远古至今,在西藏和喜马拉雅山地带,最神秘也最受欢迎的珠饰当属一种被称之为“gZi”的天珠。
整部舞剧以水族少女阿诺棉的人生经历为线索,在上世纪40年代日寇入侵黔南的时代背景下,将水族民众用生命保护民族文化遗产的可歌可泣的故事娓娓道来。
“新时代美术馆+”——这是中华艺术宫2018年第一场规划研讨会的主题。
在共同的岁月里,在现代中国的历史道路上,集体与个人在彼此身上留下的是不能忘却的纪念、不应背叛的馈赠。
2017年11月,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和主要赞助人何鸿卿爵士一起为大英博物馆新改造完成的“中国和南亚艺术馆”揭幕,而直到近日,新馆才正式向公众开放。
在拍卖市场中,除了近两年吸引了大量关注的明成化斗彩瓷器和珍贵的汝窑瓷器,“五大名窑”之一的哥窑瓷器同样难得一见。
收藏快报 2018-01-11 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