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盘点 | 叁:看艺术圈最具争议话题背后的中国症状

现象背后的真实——2017年度盘点 

在信息过量时代

新闻是历史的即时

已然完成的新闻

将成为社会学研究的素材和一部分

2017年所发生的若干重大艺术新闻事件

它们的背后将浮现出怎样的中国症状?

以下我们来谈谈这个话题

2017盘点 | 叁:看艺术圈最具争议话题背后的中国症状

引言

在人类学的研究中,有三个分类学上的概念。事件发生的即刻,我们称之为“新闻”,以即刻发生的事件进行研究,是新闻学研究、传播学研究和进行时研究等范畴。事件发生的相关关系人全部离世,不再具有事件本身的可变性要求和新的举证要求,所有关系以死亡的方式盖棺,我们称之为“历史”,对该事件的研究,属于历史研究范畴。而处于事件发生的即刻之后,到所有相关人死亡之间的时段,而进行的研究,属于社会学研究范畴。

在即将过去的2017年,艺术圈在大众领域内所发生的最具影响力和传播力的事件,已经不再属于新闻范畴,此刻,我们对它进行研究,应当是属于社会学研究范畴。那么此刻,我们将以盘点的方式,对已然发生的,贯穿于整个中国艺术圈乃至辐射到大众领域的艺术事件,进行提取,以勾画出整个中国社会真实的一部分,使得读者对进一步研究中国社会,提供素材和启示。同时,在接下来的几天,“凤凰艺术”也将为您带来其它角度的中国艺术年终盘点。(点击文中链接,回顾“凤凰艺术”此前报道)

艺术圈,属于整个中国社会圈其中一小部分而已,若我们要研究中国社会的症状,则需要选择已然穿越出艺术圈,而进入大众领域的艺术事件,或几乎覆盖整个艺术圈,具有广泛探讨和关注的艺术事件。从这些事件中,我们可以来看看这些现象背后蕴藏着怎样的社会化症状问题。

在这些事件中,我们首先来看一件2017年所发生的,被广泛争议的艺术事件。它之所以被本文排名最前,那是因为事件的首发地,是在大众领域,而非艺术圈领域。这个事件的名称,我们称之为“当代艺术是不是垃圾?”

“当代艺术是不是垃圾?”

2017盘点 | 叁:看艺术圈最具争议话题背后的中国症状

▲ 当代艺术价值论问题与“娱乐至死”

在2017年6月,大众领域开始兴起了“当代艺术是不是垃圾”的发问,随后开始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了大量攻击当代艺术的文章。事件的首发来自于Youtube上一段国外小哥的视频。该视频主人公以义愤填膺的态度指出“当代艺术或概念艺术压根不是艺术。”的论题,举出的例子有马丁·克里德(Martin Creed)《忽明忽暗的灯》(The Lights Going On And Off),巴尼特·纽曼(Barnett Newman)《主教之位》(Cathedra),马歇尔·杜尚(Marcel Duchamp)《喷泉》(Fountain),翠西·艾敏(Tracy Emin)《我的床》(My bed)等一系列作品。而在此视频传播后不久,作为文艺类自媒体大IP的“顾爷”在7月4日发表了一篇名为《看不懂的艺术,就是大便》,更是惊世骇俗。

2017盘点 | 叁:看艺术圈最具争议话题背后的中国症状

▲ Pietro Manzoni《Artist’s Shit》

与此同期出现的事件,是木木美术馆创始人晚晚和著有《艺术的阴谋》的艺术史学家黄河清在微博上的论战。该论战集中在当代艺术是否阴谋论的议题,在此之中,争议的焦点仍然与“当代艺术是不是垃圾”具有相关性。该事件现象背后所涉及的本质问题是:当代艺术价值论。即:当代艺术有没有价值?它现在的“价值”是不是阴谋性、泡沫性或操纵性的?

随后,“凤凰艺术”专栏“黑匣子”与“黑匣子”公众号,联名发表一篇名为《当代艺术不是大便,顾爷才是》的文章,引起了艺术圈乃至整个大众领域对此问题的热议。随后,更多的艺术圈文章开始陆续发表,对该问题进行争辩。这样的分歧目前仍在存在着,大众的关注度高涨也让我们看出中国社会的普遍情绪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两极分化趋于明显。在2017年11月,顾爷再次发表攻击当代艺术的文章,可见作为2017年度,关于当代艺术的价值分裂仍在继续存在,“娱乐至死”的预言正在发生。但我们至少欣喜地知道,大众对艺术的关注逐渐正在兴起,理性是否能回归?还是一个值得商讨的问题。但我们需要注意的是,关于当代艺术价值论,在2017年的其他热门事件中,我们依稀还可以看到更加多维度的面相,至少在“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争议”上,这一问题正在白热化。

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争议

2017盘点 | 叁:看艺术圈最具争议话题背后的中国症状

▲ 2017年第57届威尼斯艺术双年展海报

2017年另一个引爆艺术圈热议的话题正是第57届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此次国家馆由邱志杰担任策展人,以“不息”(Continuum – Generation by Generation)为主题,邀请了当代艺术家邬建安与汤南南、皮影大师汪天稳以及苏绣艺术大师姚惠芬四位共同参展,呈现了一个由“艺术家为艺术家策划”的展览。对于邀请两位民艺大师参展,将非遗和民间传统艺术带入当代艺术平台的质疑,以及关于策展方式与呈现效果的争论,反而使得本届威双中国馆影响空前,搅动了整个艺术生态。

从5月11日中国馆开幕以来,国内外的展评呈现出两极分化,随着网易自媒体博客一篇骂文的出现,国内各种各样的争论随之展开,并愈演愈烈。众所周知,近年来,关于中国当代艺术应该如何发展,中国当代艺术与西方当代艺术之间的关系,乃至于所谓的“出路”和“话语权”问题,一直在各种场合、展览和宣讲中存在着。

2017盘点 | 叁:看艺术圈最具争议话题背后的中国症状

2017盘点 | 叁:看艺术圈最具争议话题背后的中国症状

2017盘点 | 叁:看艺术圈最具争议话题背后的中国症状

▲ 第57届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不息”展览现场

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传统艺术、当代艺术、中国化标签、争夺中西方话语权甚至于文化复兴和国家政策,这些争议在今年的威尼斯双年展的中国馆问题上集中爆发。这场争论首先是由反方发动的,然后波沿至参展方,甚至是第三方。“凤凰艺术”还设置一专题平台供多方投稿。如《吕澎: 别让当代艺术圈成为一滩烂泥》、《张未:威尼斯国家馆的策展方法》、《从威尼斯中国馆出发——国家和传统、浪漫主义和东方主义、差异和距离》、《方振宁看邱志杰策划的中国馆:早知会有非议》等。

我们在这场热闹的争议事件中发现,既有侮辱诽谤、严重人身攻击色彩的批评与谩骂,也有就事论事,客观理性的批评与建议,还有表面沉默,不反对不赞成,偶尔在台下表表态的安全派。总之,不论是攻击也好,表扬也好,还是以此事件延伸出的各种话题,这场声势浩大的辩论席卷了整个中国当代艺术圈。

2017盘点 | 叁:看艺术圈最具争议话题背后的中国症状

2017盘点 | 叁:看艺术圈最具争议话题背后的中国症状

▲ 第57届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不息”展览现场

于是乎,当代艺术的价值判断,成为了整个中国当代艺术圈的一个焦虑性话题。如果因为本届威双中国馆的做法,能引出各路人士出来发言较真,其实未尝不是一件好事。艺术圈很久没有一场关于“艺术”的认真讨论了,似乎80年代那种一篇文章激起全国反响的时代早已一去不复返。认真的讨论能将思考引向深入,让真理越辩越明,对于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才真正能起到推动作用。

2017年注定是不平静的一年,接踵而至,一场更为浩大、引起全球关注的大事发生了。这次将“艺术介入社会”推向极致的热点,我们称之为“德国僵尸行为艺术事件”。

德国僵尸行为艺术事件

该事件在媒体上的传播,始发于国外公众媒体,后进入国内媒体视野,在艺术圈的初始传播以简短的新闻事件进行报道。2017年7月5日,1000名全身包裹泥浆的“行尸走肉”(Walking Dead)犹如从灰烬中,在地铁的通道口出现,梦魇般地走上了德国汉堡街头。一时间,全球各大媒体疯狂报道,认为这是一起跟随众多其他抗议团体同时出现的另一项抗议行为。而事实上,这场耗时两小时的行为艺术组织策划方“千人形”(1000 GESTALTEN)却并不如此简单看待:“与其说是对G20峰会的抗议,不如说是对公众的警示。”

很显然的是,这场国际上发生的带有启示大众性的行为艺术,将目标从其他团体的针对政府目标转变为针对大众目标。“凤凰艺术”在深入调研这场行为艺术的组织方和国外相关报道后,发表了一篇深入报道《这次策划德国“僵尸游行”的组织到底是个什么鬼?》。该报道一经发表,便疯狂在国内社交媒体上转载,我们可以看到,关注这场事件,已经从艺术圈蔓延至更广泛的大众领域。这场在国内大众领域引起的狂潮是非常值得思索的问题,它至少揭示了一点:共鸣。

2017盘点 | 叁:看艺术圈最具争议话题背后的中国症状

2017盘点 | 叁:看艺术圈最具争议话题背后的中国症状

▲ 1000名“行尸走肉”在德国汉堡街头进行行为艺术表演

组织者斯文-卡墨尔(Sven Kammerer)表示,20国集团企图成为世界上一个团结和政治参与的象征。唤醒大众对政治的冷漠,唤起大众对自身生活的重新审视。不再把自己当作是政治的局外人,不再把自己当作政治的冷漠人,他对美国广播公司说:“我们活动所传达的信息是:变革是从你我开始的,而非一些政治精英。”

游行中,该行为艺术的主人公抓住了自己的衣服,拼命地解下,扯掉如枷锁般牢牢捆住他的领带。他呼喊着,大声叫着,把那石铅般的外衣狠狠地扔掉,溅起的泥灰如混凝土的崩塌。他脱掉了自己的衬衣,他惊住了,里面是一件蓝色的T恤。他如重新获得新生,象征着从僵化的意识形态禁锢中解放。

2017盘点 | 叁:看艺术圈最具争议话题背后的中国症状

▲ 他挣脱了禁锢自身的枷锁

2017盘点 | 叁:看艺术圈最具争议话题背后的中国症状

▲ 他搀扶起了另一位奄奄一息的女子,并抓住女子的手,让她自己为自己挣脱

他来到一名倒在地上奄奄一息的女子身旁。他将她艰难地搀扶起来,但女子仍要往地上倒去,男子用力地抓住她的双手,将它按在她脸上。在这一刻,她惊叫起来,眼睛仿佛睁开了,抖落着衣服上已干燥的泥浆。而男子则转向了其他的人,让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去剥掉自己脸上的泥土。

如此,一股巨大的新生的力量开始在整个“行尸走肉”的队伍里传染开来。从禁锢中挣脱出来的人,去帮助还在禁锢中的人,他们纷纷脱下自己身上的衣服,露出了外壳之下五彩斑斓的世界。在这一刻,他们不再是“行尸走肉”,不再是痛苦与无助,他们获得了自身的拯救,他们欢心雀跃,相互拥抱在一起,喜极而泣。这是怎样的庆典?这是关于自由的胜利,这是关于新生的喜悦,这不再是漠视自我与漠视世界的禁锢。

2017盘点 | 叁:看艺术圈最具争议话题背后的中国症状

2017盘点 | 叁:看艺术圈最具争议话题背后的中国症状

▲ 人们已苏醒,世界已不再冷漠

没有人是局外人。这一点正逐渐似乎成为中国大众和知识分子的共识。大量的转发,实际上是对价值认同的转发。中国社会正在发生着什么?中国大众正在审视着什么?我们在这一热门话题中,发现了可供参考的问题。可以说,这是一场以艺术的方式介入社会的公益性行为表演。它以极富感染力的形式,让公众亲身体会到关于政治参与与普通生活的关系。就如同组织者所说,社会的变革,不能依赖并指望于上层建筑,而应该是每一个普通人自身的苏醒和变革。同时所发生的大量转发的事件,也表明着我们现在所缺乏的是什么,压力是什么,人们所期望的是什么?在这当中,人们总是在寻找情绪的宣泄口,如同“葛宇路事件”的新爆发。

葛宇路事件

2017盘点 | 叁:看艺术圈最具争议话题背后的中国症状

与之前所不同的是,这场风口浪尖上的热门事件,起源于微博。2017年7月,一则中央美术学院《关于给予葛宇路记过处分的决定》在网上疯传,其中学校给予的处分决定中声明:“该生严重影响学校教育教学秩序、生活秩序及公共场所管理秩序。”对于该事件,联系到此前葛宇路在没有路牌的百子湾南一路私设路牌,将该路命名为“葛宇路”后被拆除一事,以及于毕业季时期在学校旗杆上放置不雅物事件,网上众说纷纭。

2017年7月29日,中央美院工学部就此事发出了,处分2014级硕士研究生葛宇路新的公告。该公告中指出,对葛宇路进行处分是因为他通过微信公众平台,发布在教学楼旗杆上放置不雅物图片和视频的行为作出的。指出葛宇路本人进行了检讨,承认所犯的错误,接受处分,并已毕业离校。

2017盘点 | 叁:看艺术圈最具争议话题背后的中国症状

▲ 出现在中央美术学院的教学楼旗杆上放置的成人用品

该事件经过微博、微信等平台,迅速在大众领域和艺术圈内发生病毒式传播。“凤凰艺术”发表《用放大镜审视:葛宇路被处分事件始末全解析》和《张钟萄:葛宇路之路批判》人们对葛宇路在央美旗杆上的做法和央美给予的处分,进行着过量的解读。有人甚至视葛宇路此次的不雅行为是一次反叛式英雄举动,也有人将此行为视为亵渎、价值观败坏和哗众取宠。而对央美的态度,有人认为央美此举带有明显的权力滥用,或以仲裁者自居的反包容惩戒行为,也有人认为该处分是符合院校制度和维护艺术伦理的合法处理。

这一事件的迅速发酵,不仅公众分为两派,就连艺术圈也站成两队,甚至有人提出高价收购央美处分文件,并愿为葛宇路办展。我们可以看到,价值观的分歧背后,实际上是对艺术伦理的分歧。艺术是否有红线,是否有警戒线,艺术伦理的边界在哪里?这些问题拷问着每一个人,无论是艺术家、策展人还是批评家。

2017盘点 | 叁:看艺术圈最具争议话题背后的中国症状

2017盘点 | 叁:看艺术圈最具争议话题背后的中国症状

▲ 网络上对此事件的评论和热议

一味追逐网红效应、媒体效应,那么在法律效应,伦理道德面前,这些都是葛宇路所要面对的欲望与边界拷问,同时我们也看到作为艺术家在使用公众效应的同时,可能发生的问题。葛宇路在事后做了深刻的反省,检讨信至今仍保留在央美的某办公室抽屉。但这一艺术伦理问题并不因此而被同样锁进了黑暗的抽屉,它是一个魔盒,一个万花筒,每一个人的面貌都在它的面前无处遁形。同时,我们也看到公众在这一事件中扮演着什么角色,这样的事件是一个宣泄口吗?或者是否为压力的一种表现?人们针对葛宇路事件的强烈关注,是否是一种影射或移情?在这症状之下,显示着怎样的病因?它与之上的“德国僵尸行为艺术”广泛传播有着怎样的关系?我们将会看到,要显示冰山的全貌,其过程并不仅仅只是一角的开始。在北京的寒冬,有些事件甚至是跨越艺术圈和公众领域的,它们甚至在各自的圈子里自相演化。艺术圈和公众领域,或者说是整个社会,都处于同一片天空之下,没有谁是例外。

北京的冬天,寒潮来袭

2017盘点 | 叁:看艺术圈最具争议话题背后的中国症状

▲ “风从北京刮过”展览现场

没有一座岛屿是孤立的存在。在2017年底,白盒子的一场“风从北京刮过”的展览引起了人们的注意,但热门事件并不是这场展览。这场展览仅仅只是今年最大的热门事件中的一环,也可以说是年底的最后一环。它来源于一场声势浩大的运动,就“风从北京刮过”的艺术家杨千来说,此次展览的初衷并不是今年北京的冬天,而是整个北京的一年,甚至包括去年,冬天仅仅只是事件进行到此的一个高潮而已。

正如白盒子的这场展览的策展人冯博一所说的那样:“逃离”和“无家可归”便成为当下北京冬季最凛砺的景观。由此构成了展览及作品本身的一种潜在的矛盾冲突,意味着我们的正常生存,都处于难以把握的不确定之中。我们的生活本该是有意义的,然而我们找不到生活的意义,或者说,生活的意义被越来越严酷的世界给暴力地抽空了。

2017盘点 | 叁:看艺术圈最具争议话题背后的中国症状

2017盘点 | 叁:看艺术圈最具争议话题背后的中国症状

2017盘点 | 叁:看艺术圈最具争议话题背后的中国症状

2017盘点 | 叁:看艺术圈最具争议话题背后的中国症状

▲ “风从北京刮过”展览现场

艺术圈和公众领域在社会的不同两端,同时并行不悖的发生着该事件的拼图。艺术圈首先引爆该新闻是关于黑桥、环铁和爱荷华,乃至于更多的艺术区。如果要进行2017年艺术圈大事盘点,这样的事件是不应被忽略的,它所引发的影响,甚至比以上各个事件加起来还要多。而同时在公众领域,今年的北漂一族与流动人口的寒冬,更是成为了公众话题的头条,它显示着该事件是跨社会领域式的,它所引起的效应是:没有人不关注此事,没有媒体不报道该事。

2017盘点 | 叁:看艺术圈最具争议话题背后的中国症状

2017盘点 | 叁:看艺术圈最具争议话题背后的中国症状

2017盘点 | 叁:看艺术圈最具争议话题背后的中国症状

▲ “风从北京刮过”展览现场,从拆迁废墟里制作的艺术作品

中国症状

中国的真实症状是什么?我想,从以上今年的各个大事件中,我们依稀可以得出一些结论。首先,中国正在进入一个价值观混乱的时代,在“娱乐至死”的背后还有着更为广泛的社会问题,而在现象背后,一些更为真实的事情,正在浮动。

人类社会从来就不是必然进步的,社会往哪个方向前进,取决于各矢量之间的合力。当你不捍卫艺术的时候,艺术就会被别人践踏,当你不保护艺术真核的时候,艺术就会失去活力。我们永远不能忘却的是:当你不行动的时候,你的对手,从来就没有停止过行动。

在这个症状之下,我们所能获得的启示是什么?理想成为现实的唯一出路,便是行动。如果新的一年,你有新年愿望,希望你并不只是两手合十,默念你的愿望,而是用你的行动去实践它。祝大家新年快乐。

时至岁末,“凤凰艺术”也将为您带来其它角度的中国艺术年终盘点,敬请期待。

(凤凰艺术 独家盘点 撰文/李鹏 责编/李鹏)

近日,由北京故宫博物院与安徽博物院联合举办的“盛世琳琅——故宫博物院珍藏清代宫廷玉器特展”在安徽博物院拉开帷幕。

纪录片《二十二》 《永远在路上》 《习近平治国方略:中国这五年》分别荣获本届“学院奖”特别设立的“最具商业价值”“最具社会影响力”“最具政治传播力”三项特别大奖。

2017年全国电影总票房为559.11亿元,国产电影票房301.04亿元;票房过亿元影片92部,其中国产电影51部;城市院线观影人次16.2亿,同比增长18.08%。

想拥有一件意大利艺术家阿里杰罗•波堤(Alighiero Boetti)的刺绣挂毯,你至少得准备数十万美元,但只要7000多美元,就可以将他设计的表挂在手上。

“Thinking”应有双重语境,一重以机器作为自身——会思考的机器,一重也将人作为自身——重新思考机器。

2017年12月28日,由冯博一策划的“风从北京刮过——杨千个展”在白盒子艺术馆开幕。本次展览展出艺术家最新创作的八件装置及绘画作品。

“弗雷德里克•哈默斯利:纸上绘画和作品”展览令人耳目一新,这场展览简洁明了,既无夸张的戏剧效果,亦无卖弄之嫌,像是当代艺术界的清流,公然反抗当前流行的艺术行为。

中国书画家一般都有着自己的鉴赏与收藏,上海南汇博物馆日前联合上海南山画院举办的“文心清远——南山画院画师藏品展”就呈现了上海当下部分书画家的鉴赏与收藏品味。

当公共艺术进驻商场会产生怎样耀眼的反应?

延安有明确文献记载的最早筑城距今约2200年,而此次考古发现的芦山峁遗址距今约4500年,这意味着将延安的筑城史至少前推了2300年。

凤凰艺术
2018-01-03 2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