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英博物馆是西方世界最重要的博物馆之一,拥有西方最大的中国文物收藏。2017年11月,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和主要赞助人何鸿卿爵士(Sir Joseph Edward Hotung)一起为大英博物馆新改造完成的“中国和南亚艺术馆”(Gallery of China and South Asia)揭幕,而直到近日,新馆才正式向公众开放。
大英博物馆“中国和南亚艺术馆”新馆内景 图片:大英博物馆
现任大英博物馆馆长哈特维希·费舍尔(Hartwig Fischer)主持了博物馆的全面改造工作。新的“中国和南亚艺术馆”——原名为“何鸿卿东方文物馆”(Sir Joseph Hotung Gallery of Oriental Antiquities)——是改造工作中最重要的一部分,不过这次改造当然不是改换一个名字那么简单。
大英博物馆成立至今已逾264年,容纳了曾经的大英帝国在对外扩张和殖民的过程中掠夺的大量文物,其中以古埃及、古希腊和中国的文物尤为珍贵。近年来,赴英中国游客和留学生数量激增,大英博物馆显然想用改造的方式建立“更为合理和全面的展线”,从而“讨好”这些前来参观的人,然而这种愿景,似乎有些一厢情愿。
改造后的新馆展陈,对中国艺术发展史的理解显然还存在着较大的问题。特别是在展线前半部分——“明代以前的艺术”中,展品的选择和摆放都显得不够完善。大英博物馆官方网站称,“新馆展现了5000年来中国的历史,从标志性的明代青花瓷、唐代雕像到当代水墨画,展品将以书法、绘画、玉器、丝绸和瓷器为特色”。但如果仔细浏览一下全部展品,就会发现其中绝大部分是唐代以后的文物,且历史过渡也十分生硬突兀,比如从先秦的青铜器展品突然“跳到”了唐代的金银器。
大英博物馆馆藏中国清代玉器 图片:大英博物馆官网
大英博物馆固然“收藏”了很多中国文物中的精品,但文化上的巨大差异,还是让他们的研究和展示陷入了一个十分尴尬的境地。馆方对中国历史的理解始终显得刻板而单一——仍停留在对时间概念的强调,如商到周、周到秦汉、汉到唐。他们显然没有认识到幅员辽阔的中国还存在着地区间的巨大差异。近些年来,中国学界在文物发掘和研究领域的进步,已远远超出了当年英国殖民者的水准,除了官方的考古项目,大量的偶然发现和非官方的考古活动也极大丰富了中国历史文物体系。随着中国国力的不断增强,曾经的“去欧美看中国文物”的时代,必将一去不复返。
据悉,大英博物馆的改造工作还在进行之中,除了刚刚完成的“中国和南亚艺术馆”,展示日本和伊斯兰艺术的新馆改造也在计划之中,估计在2018年秋季向公众开放。
我国的珍贵文物流失海外已不是新鲜事。据中国文物学会统计,从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超过1000万件中国文物流失到欧美、日本和东南亚等国家及地区。
在《不是每个人都会被带入未来》的假想里,并不是每一个孩子都有资格参加夏令营,正如革命时期并不是每个艺术家都能被允许坚持自己的创作。
1月8日,正在绍兴博物馆展出的王阳明“圣贤之道——阳明的故事”书法作品展览中,上海博物馆两件馆藏文物、浙江省博物馆另两件馆藏文物将换展。
在我国艺术品市场,与税法相关的问题屡见不鲜,特别是2012年某进口艺术品查税事件,曾引起社会的关注。
在访问邱锦仙的工作室时,她的墙壁上还挂着一幅明代的画作,凑近仔细看才能发现画上原有些破洞,被补好后填上了与原作相同的颜色。
中世纪时,威尼斯商人马可·波罗向欧洲人,描绘了中国这一遥远国度的图景。14世纪,中国丝绸已通过古丝绸之路到达瑞士。2016年瑞中两国建立创新战略伙伴关系。
我国曾在20世纪50年代至90年代推出了《神笔马良》 《阿凡提的故事》 《曹冲称象》等一批木偶动画,因为强烈的立体感,特色鲜明的木偶动作,有趣的故事情节深受观众喜爱。
法国思想家居伊·德波(Guy Debord)曾宣称,自 1960年代西方已经进入了一个景观社会,而这个景观社会恰好是伴随着大规模的商品消费这一历史趋势而出现的。
阿斯塔纳在全世界最冷城市当中排名第二,最冷的时候,曾到过零下50度,难怪曾有那样耸人听闻的称呼——阿克莫拉,白色的坟墓!
“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1978年秋天,曾经以一部话剧《于无声处》震动全国的上海市工人文化宫话剧团,在上世纪的70、80年代创造了属于自己的辉煌。
中国美术报 2018-01-09 1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