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辛夷——一时博爱 (个展)
展览日期 | 2018年1月18日 – 2018年3月3日 |
---|---|
开幕时间 | 2018年1月18日, 18:00, 星期四 |
展览馆 | Galerie Liusa Wang (法国 Paris) |
策展人 | 程小牧、东门杨 |
艺术家 | 刘辛夷 |
主办方 | DawanArt Association (法国 Paris) Galerie Liusa Wang (法国 Paris) |
在中国年轻的当代艺术家中,刘辛夷以其对政治议题的敏感著称。这种敏感突破了上一代艺术家的“政治波普”或“异见者”的策略与形式。他的思考,出于个人在当今世界中寻求自主性的强烈愿望,也出于对更大范围内的等级、文化差异、人的平等问题的关注。他始终将作品置于十分具体的情境中,避免空泛,将自知有限的主观感知看作相对可以信赖的途径。
作为本期DawanArt巴黎驻留项目的艺术家,刘辛夷呈现给我们的展览“一时博爱”,源自驻留地所在的地标性位置——“共和广场”带给他的思考契机。在三个月的驻留中,他几乎每天经过这里。在实地情境与想象的对照中,冬天的共和广场显得格外平静,除了小规模的集会和商业活动,更多的是日常出行、共享广场的居民。他意识到,现代政治的基础和目标似乎都是汇聚众人,无论其经济地位、文化背景和政治观点有着多大的不同。人们以不同的理由共居一城,在共同生活中设想和参与公共事务。
然而表面的和平并不代表这样一个践行“共和”理念的社会已无隐忧。人的汇聚效应不断面临新的状况,规则秩序却寻求恒定。这样的系统如何保持有效?这促使艺术家反复观察、体会街道上最为寻常的事物,首先是实物性的公共设施,其次是其背后的非实物性的理念认同,这两者在他看来都是城市空间的“基础元件”。他以概括性的装置作品表现了对这两个层面的“基础元件”的认识,前者包括对巴黎城市设施最常见物件的重塑和戏仿:界标杆、自动取款机、下水道等;后者则涉及“人与人的适当间距”问题的视觉化。在对原物的变形、转义和象征化处理中,隐含着一个公共空间的参与者难以言明的忧虑。
展览“一时博爱”将在DawanArt驻留空间和本次项目合作空间柳飒画廊同时呈现。它既强调在巴黎的现场发生,也联系着艺术家长期关心的问题线索,如当代中国城市基建和社会理念的高速更新,如何影响着对“共同生活”的理解和想象。
“一时博爱”(Fraternité passagère)包含着一个价值层面的大词“博爱”,并非由于艺术家的不谨慎,恰恰是某种跨越语境的有意的冒失。“一时”则充满自嘲意味。一方面,艺术家在工作中关心广泛的人群和对象,却未曾意识到自己也是各型社会环境中的匆忙过客。另一方面,当代社会有许多超越私利、关切他者的意愿和行动是偶然发生的,需要理性与规则之外的人类激情去促成。法语词Passager正包含了“过客”和“短暂的”这双重含义。
DawanArt“巴黎驻留项目”
DawanArt“巴黎驻留”每年邀请两到三位中国当代艺术家(媒介不限)在巴黎市中心近共和广场的工作室生活2-3个月,支持艺术家介入当地艺术生态,关注艺术家的创作在当下场域的发生。驻留其间组织艺术家作品讨论沙龙、工作室参观并策划一次项目展览,以期达到艺术家与法国艺术界、批评界及公众的互动。通过对艺术家的审慎选择及驻留期间切实有效的交流对话,突出个体感知、差异与创造以及经得起东西语境转换的艺术品质,为转变西方在中国当代艺术接受方面的成见和既定话语、拓展平等对话的渠道而做一份切实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