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现场
当公共艺术进驻商场会产生怎样耀眼的反应?12月16日,在上海闵行区吴中路隆重开幕的爱琴海购物公园为您提供了答案——“镜像:上海爱琴海公共艺术项目”同期在购物公园内开幕。2017年首届“镜像”由上海爱琴海购物公园与北京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UCCA)联合呈现,由UCCA副馆长尤洋和青年收藏家、上海爱琴海公共艺术项目负责人车宣桥联合策划。“镜像”邀请了20名海内外知名艺术家根据爱琴海购物公园的地缘环境和空间结构创作了25件专属公共艺术作品,作品包含了绘画、装置、影像、场地特定艺术等作品类型。
展览现场
每一个社会阶段都会演变并造就属于这个时代自身的空间。对于艺术发展而言,每个时代的科学技术水平决定了艺术创作的物质层面,而空间则赋予了艺术作品与观众以“位置”的概念,从而折射出艺术实践的社会人文价值。此外,空间也具备工具属性——城市管理者通过空间分配来组织社会流动,在流动过程中使得社会各资源更加适应当下的生产和消费关系。城市,就是今天艺术的媒质与中介。
展览现场
大型购物公园正是今天新式的城市综合体空间,也是上述社会流动中的节点。购物公园具备巨型交换网络的功能,在其中,知识、文化、信息、美学、购买力等要素错综复杂,彼此相互渗透、相互重叠。大型百货商场向购物公园转化的过程,映射了大型城市的局部已经呈现出的超工业化或后工业化的特征。购物公园也有着博物馆或美术馆的特征——它们同时是都市物质积累的成果与摇篮、体现财富和消费能力的场所与象征,也是当今都市文化的主体和中心。购物公园同样是物理空间、精神空间与社会空间的统一,为艺术的实践和观众对艺术的期待交织其间,而它所提供的综合且独特的认知角度和方式是传统艺术展示场所无法企及的。
展览现场
爱琴海购物公园所呈现的“镜像”公共艺术探讨空间与历史之间的关联,同时回应不同文化系统间的碰撞所带来的新的文化思考。公共项目中所呈现的艺术作品或通过身体和广告形象映射无数个人的命运,或用矛盾的视觉线索和连续的失调来探索更为丰富的感官逻辑,又或以特殊的结构和尺寸来探讨审美主体的置换。“镜像”既是一部作品,也是一种生产,一种城市社区精神,一种提问的方式。“镜像”对于观众和艺术家进行双向提问——它既期待观者从中得到欣喜与知性的感受,并积极参与完成公共艺术进一步的意义构建,也希望艺术工作者借以思考艺术何以在都市再生过程中让城市和社区充满活力与希望,使得爱琴海购物公园成为寻找和发展经验的场所,形成连接不同社区观众的纽带。通过艺术家的个体创造,艺术的真实性和生命力得以呈现;通过观看,艺术最终成为镜像,映射的是我们自身对于艺术以及时代的想象和期待;同时,更为广泛的公众能借此机会参与讨论艺术的社会价值,及其文化意义上的普遍性和共同性。
展览现场
参展艺术家(按英文首字母顺序排列):
陈文波、秦思源 (Colin Siyuan Chinnery)、莱安德罗·埃利希(Leandro Erlich)、何岸、侯勇、李景湖、李燎、梁半、梁曼琪、刘任、刘韡、陆平原、石青、突发设计(Sudden Design)、曾吴 (Wu Tsang)、徐渠、徐震—没顶公司出品、杨凯、翟倞、郑焕、周啸虎
展览现场
关于“镜像”
“镜像:上海爱琴海公共艺术项目”致力于当代艺术的公众化,将爱琴海购物公园打造为具有开放艺术性的互动城市公共空间,引领观众通过体验艺术创作从而更为丰富地感知日常世界。“镜像”邀请海内外知名艺术家根据爱琴海购物公园地缘环境和空间结构创作专属公共艺术作品,包括绘画、装置、影像、场地特定艺术等作品类型。2017年首届“镜像”由爱琴海购物公园和北京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UCCA)联合呈现,由 UCCA副馆长尤洋和車宣橋联合策划。
展览现场
关于策展人
尤洋
北京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UCCA)副馆长,拥有超过十年的艺术机构从业经验。尤洋持续关注当下城市文化特征和消费行为分析,工作身份多元,包括艺术机构管理者、专栏作家、策展人、艺术管理讲师、公共关系和营销专家等。曾策划:“局气”(丽江、束河,2012 )、“新国际:另一个世界是可能的”(三亚,2016)等大型艺术展览。曾担任《TimeOut北京》杂志市场总监、中国国际画廊博览会(CIGE)副总经理、美国迈阿密 Art Asia艺术博览会亚洲顾问、北京现代汽车文化中心顾问等职务。
展览现场
車宣橋
青年收藏家,上海爱琴海购物公园公共艺术项目负责人,红星地产董事,负责规划、协调文化艺术合作、展厅规划、艺术项目、公共雕塑等相关事务。曾作为助理策展人参与“随寓而安:红星美凯龙艺术大展”(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北京,2014)。車宣橋于 2014年毕业于多伦多约克大学商业经济学专业。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艺术中国 2018-01-02 1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