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玥——山鹰之歌 (个展)

张玥——山鹰之歌 (个展)

张玥——山鹰之歌 (个展)

展览日期 2018年3月23日 – 2018年5月13日
开幕时间 2018年3月23日, 星期五
展览馆 杨画廊 (中国 北京市)
策展人 崔灿灿
艺术家 张玥
主办方 杨画廊 (中国 北京市)
母展览 画廊周北京 2018

张玥——山鹰之歌简介

“我宁可是只麻雀,也不愿做一只蜗牛  

没错,如果可以,我会这样选择

我宁可是支铁锤,也不愿是一根铁钉 

没错,如果真的可以,我会这样选择

我宁可是座森林,也不愿是一条街道

没错,如果可以,我会这样选择

我愿航行到远方

像来了又去的天鹅

一个人如果被束缚在地上

他会向世界发出最悲伤的声音”

——《山鹰之歌》

没错,如果可以,我们何不做一支铁锤?响彻在南美大地的《山鹰之歌》和《切格瓦拉之歌》,从热带丛林沿亚马逊河,带着古印加文明的气息漂洋过海。雄鹰飞越大西洋,传遍亚欧大陆。它们象征着南美人民对殖民压迫的反抗,独立自由的追求。歌声传递的精神力量让人鼓舞,而对革命文化和左翼行动之路的追思也引人怀念。

麻雀与蜗牛、铁锤与铁钉、森林与街道,每一对立物都选择前者。亦如化身飞雀,变为铁锤,像切格瓦拉一样在南美的丛林中战斗。激越的乐声如战场上的撕杀,忧抑的曲段是对英雄牺牲的叹息,欢快之声当然是英灵回归而与万物同乐。如今,《山鹰之歌》经由各种版本的改编,不单是翱翔在马丘比丘的民歌,它已成为拉丁美洲之外反抗压迫的同一号角。

展览由“开火”开始,它像是战争河流中的鹅卵石,铺设了整场展览的路径。162张靶纸密布在第一展厅,射击留下的弹孔密密麻麻,每一颗子弹都有独属于自己的轨迹。从2013年开始,张玥调查、研究、组织了一系列与枪械有关的作品。过去,这些并不熟悉的领域,只存在于各色文件中,人们要翻阅大量的专业书籍和相关小说、电影,才能端详一二。如今,只需打开互联网,就能找到副本和各种信息。张玥采访了各种人物,积累了大量第一手资料,如各地靶场的射击体验,退伍军人的实战经历,刑事罪犯的新闻案件,各地记载的不同年代的持枪证,民间称谓和暗语形成的地下黑话。

数量往往与质量有着紧密的联系。张玥走访各地,独立完成了104篇访谈。有当事人以第一人称的讲述,也有各种道听途说的传闻和故事。摄像机、录音设备、手机、文件扫描仪,为记录、分享和研究创造了新的可能。但记录器背后仍可以进行这样那样的操作,现在只要轻轻移动鼠标,就可以伪造任何共享资料。便利同样带来便利的廉价,区分事实和似是而非的观点,让一个研究者的工作变得更加困难。

现场的经验具有颠覆性,它能刺破英雄和独裁者、异国情趣的小说和在地的前线报告、拷问官和分解者的断言,能够甄别哪些是谎言、半真半假的说辞和神话,能够推翻为拉拢悲惨之人而脱口而出的许诺。

2015年,张玥和包晓伟去往缅甸果敢的战场。在难民营的帐篷里呆了65天,从昆明到南伞,坐着摩托车穿越边境。在参杂着慌乱气息的时光里,张玥画了一些连环画,它记载了从开始的雄心万丈,到一件件具体的小事接踵而至,情绪的逐渐转化,恐惧、悲悯和无助的结束。展览的第二部分,由夹在两个空间中的帐篷进入,枪击不再是靶纸,房子上处处留下弹孔,这里的射击环数,只用生命计算。脆弱临时的帐篷,成了人们仅有的安全堡垒。这里住着茶农、烟农、游击队员、毒贩、妓女、赌场老板,他们的访谈不再掷地有声,或是在往事中沾沾自喜,人们更渴望的是大米。两个月后,张玥和包晓伟用作品从北京换回五万斤大米,分发给六千多户难民,没有什么比活下去更重要。

“刚刚上午十点多,由于战争的原因,街上空荡荡的。窗外的炮声显得格外清楚,有时就在耳边,有时只能判断出大致方位。满街贴着果敢军的告示,上面写着:同盟军是执行正义的民族武装,是保卫果敢人民生命财产的人民武装。”这是张玥2017年第三次来到缅北,他在房间中记下一天炮火的数量和远近,名为《最长的一天》。

是的,我愿航行到远方,像来了又去的天鹅。战争和苦难从未被解决,它只是被一个更近时间的发生所替代了。展览的最核心部分,即是在这个全球化的图景中,不停上演的重复性悲剧,在北回归线各端爆发。视角也表达了观点,张玥从亚洲开始,由缅甸战事进入东北亚朝鲜的争端。他通过各种图书和网络资料,分析了朝鲜金氏家族的军火贸易,朝鲜卫星制导的零件,铀矿石探测器,战车和潜艇部件的往来交易。冷战的意识形态,造就了这些神秘地下交易的运行。核武器改变了战争的方式,威慑成了战争的全新手段。相隔一万三千多公里外的古巴,1961年的导弹危机轰动全球,张玥依据对解密资料的汇编和想象,重新解释了古巴导演危机的内幕。寻找事实,并不是艺术家可以孤立完成的工作。这些个人式的研究,铺就了更多分析之路。它像马赛克瓷砖,或是始终运行的传真机,拼出最丰富的历史画面。

冷战的谢幕,历史转向了东欧时刻。巴尔干半岛的冲突在千禧年前上演,前南斯拉夫的解体,北约的扩张,原本多民族、多语言的地区冲突不断。张玥从一个历史的细节入手,以科幻小说中的假想为启示,虚拟了塞尔维亚对阿尔巴尼亚式英语发音的改造,一个民族对另外一种族别语言的憎恨。他援引了游戏中基因改写的设想,试图虚拟一场关于口音的战争和统治。

事实从未得到原汁原味的传播,如接龙游戏,发布者熟悉地掌握了如何利用媒介,不断加工,传播符合自身利益的信息。因此,我们只有寻找那些被过去历史视而不见的“可能性信息”,并把它放在另一框架中考量、质疑、批判、想象,我们才能最大可能地靠近复杂的发生,形成个人化的史学观。这也是张玥独特的工作方式,为我们提供的意义和价值所在。

我们已经进入新千年的“事实”,让人感觉历史告一段落,也让人产生这样的幻觉。更近发生的波士顿爆炸案,提示我们历史的阴影从未结束。2001年,911恐怖袭击后,一个新的”全球反恐战争“的时代已经开始。张玥由波士顿的恐袭案入手,用20张手绘图纸分析了它与2013年另几宗袭击案件的神秘联系。它们之间的历史缘由如影随形,在新闻中随处可见,却又总是销声匿迹于毫无防备的现代生活之中。

欢迎来到虚拟的世界。展厅的第三部分,将纷争与暴力引入游戏生活。在电子游戏《看门狗2》中,张玥以游戏角色的身份,隐匿在城市“旧金山”的几百个监视器中,视点与摄像头同步,监控这里的24小时。24小时中,这座游戏中的城市发生了种种暴力案件,游戏尽可能地去仿制现实的一天中可能发生的故事。此时,张玥在游戏中变成了一座城市的监视者,并制定了各种抓捕方案,12台电脑屏幕,60张草稿,显现了监控和实施计划的图像。另一个大屏幕中,张玥在游戏《GTA5》中身份和角色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他变成了城市“洛杉矶”中的杀戮者,一个不断地报复社会,并随时可能在监控下被逮捕的“暴徒”。身份的转换使得我们开始警觉,我们究竟是什么角色?是一个随时警惕危险的监视者,还是被监视者?是暴力的受害者,还是潜在的开火者?

游戏并不欢迎现实。游戏是对现实的想象与回应,也是对展览前两部分的引申和重返。它从来不是完全虚拟,它植根于现实的发生和提供的经验,那些分布在全世界各地彼时或此时,正在上演的纷争与冲突。以及展览最后一部分对于张玥监狱生活的描述,那些在艺术家个人历程中尤为重要的经历,弥漫在80张监狱画中,静静地追忆情感。

展厅进门处,一张大尺幅的照片提示着张玥近几年的生活,他大部分时间往返于边境线。夜晚,清晨,暴雨,全副武装的守卫,始终紧张的状态。他坐在一辆摩托车上,远处是果敢战火后的废墟。他举起相机,记录下此刻。

在此刻的展厅外,白色整洁的中庭,回响着作品《明天》中未来战争的声音,天空从不设防。它将在这里整日响彻,亦如《山鹰之歌》中永远翱翔在南美上空的号角,歌声传递的精神依然令人鼓舞。但我们深知,在游戏的世界中我们可以选择,麻雀与蜗牛、铁锤与铁钉、森林与街道,但现实世界从来不是可以由键盘和鼠标操纵。

策展人:崔灿灿

2018年3月14日

张玥——山鹰之歌 (个展)
张玥——山鹰之歌 (个展)
张玥——山鹰之歌 (个展)
张玥——山鹰之歌 (个展)

英语(局部)(系列:无系列作品), 2017
物件, 钢笔纸本, 185x245x37piecemm
艺术家: 张玥

张玥——山鹰之歌 (个展)

缅甸民族民主同盟军军事委员会通告(部分)(系列:无系列作品), 2017
物件, 钢笔纸本, 370x290x15piecemm
艺术家: 张玥

张玥——山鹰之歌 (个展)

Welcome(系列:无系列作品), 2017
多频视频, 可变尺寸
艺术家: 张玥

张玥——山鹰之歌 (个展)

朝鲜(部分)(系列:无系列作品), 2017
钢笔纸本, 410x320mm
艺术家: 张玥

张玥——山鹰之歌 (个展)

靶纸(系列:无系列作品), 2016
物件, 印刷品, 540x380x162piecemm
艺术家: 张玥

张玥——山鹰之歌 (个展)

枪的黑话(系列:无系列作品), 2017
绘画, 钢笔纸本, 410x320x16piecemm
艺术家: 张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