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延——李易纹个展 (个展)
展览日期 | 2018年5月19日 – 2018年6月30日 |
---|---|
开幕时间 | 2018年5月19日, 17:00, 星期六 |
展览馆 | 狮語画廊 (中国 上海市) |
艺术家 | 李易纹 |
主办方 | 狮語画廊 (中国 上海市) |
狮語画廊非常荣幸地邀请到青年艺术家李易纹在上海举办个展——绵延。这是李易纹近期持续思考的艺术主题的集中呈现。
“绵延”一词来自法国哲学家柏格森,他将钟表刻度化的时间称为“空间时间”,将直觉体验到的时间,也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心理时间”称之为“绵延”,但是,李易纹并没有沿用柏格森的概念,而是将“绘画中的时间”问题纳入创作中,提炼出了绘画中的“第三种时间”——一种有关感知的时间,是记忆、直觉、经验、体验相互渗透并凝结于绘画中的时间。从日常与阅读中发现有意味的词汇或术语,然后结合艺术感知与体验对这些词汇进行解构与重构,用绘画的方式开辟一种全新的解读,是李易纹近期创作的主要路径,也是本次展览主题的来源。
李易纹用后现代的方法,通过对图像的过滤、选择与提升,将非逻辑、虚构、异位与直觉的要素融入画面,在颠覆了以往的绘画叙事的同时,又生成了新的图像意义——是一种能被感知的陌生化样态,这样,想象的空间不断被打开和延伸,在某种意义上拓展了绘画的修辞,建构了一种新的绘画表达方式。
艺术家自述
I. 误读、通感与移情
我在2017年阶段性的总结自己在绘画中的工作方法为“误读、通感与移情” 即从日常生活中碎片化、跳跃性的阅读体验开始,记录可以引发我兴趣和思考的词汇,大多是令人费解的术语,由对词语的“误读”开始,但也许并不深究某术语在特定学科的本意,而是经过“通感”与“移情”等一系列无法量化的作用让绘画的各个要素在人的感知系统里彼此交叠、共生、形成绘画,最后以绘画生发的源头词语来命名绘画,用绘画的方式回味“好读书,不求甚解”之妙。
II. 绵延
在这次的展览中我把这种方法扩大至对一个展览主题的确立,我在这里借用或者说误读了柏格森哲学中的“绵延”一词来阐释时间对绘画的影响和体验 “绘画中的时间”。
III. 第三种时间
柏格森把通过直觉体验到的真正的时间,即"心理时间"称之为"绵延";另一种是习惯上用钟表度量的数学化的时间,他称之为"空间时间"。第三种时间是前两种时间的叠加态,是关于记忆与直觉发生于“空间时间”的纠缠,而记忆存在于“心理时间”之中并与“空间时间”相互交融,记忆中的经验和当下的体验彼此渗透、不断堆积成为灵感和表达的源头。这是与感知有关的时间,是凝结于绘画中的时间。

闪电(系列:无系列作品), 2017
绘画, 布面丙烯, 1000x1000mm
艺术家: 李易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