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何日——MICHAL MARTYCHOWIEC
展览日期 |
2018年6月29日 – 2018年7月30日 |
---|---|
开幕时间 | 2018年6月29日, 16:00, 星期五 |
展览馆 | 候鸟空间(北京) (中国 北京市) |
艺术家 | Michal Martychowiec |
主办方 | 候鸟空间(北京) (中国 北京市) |
即将在候鸟空间(北京)呈现的“今日何日”,是一系列在更大的框架下对于“虚空图像”的探索,艺术家Michal Martychowiec试图呈现基于更多“现实”创作的“表象”。
展览将由一件霓虹灯文字作品作为叙述的起点,同时这件作品指向了历史中的佛教。以西方普遍的认知而言,兴或难以理解佛教中的“空”——它并不是对事物被剥夺后的表述,与之相反,它是囊括万物的。从一侧陈设的摄影作品中,清晰可见艺术家是如何转译这一想法的。
这件摄影作品由老照片的底片组成,两张底片看似叠压在一起,却并没有使图像相互重叠,而是形成了一片空白,露出底色的白色摄影纸和霓虹灯的白光,形成视觉与语义之间的对照。那张对特写石头的摄影作品也是如此,它可能会让人联想到贫困艺术运动。但它事实上不仅是对艺术史的隐喻,也是一件创作于2012年的、与古老寓言有关的装置留存。
接下来的作品旨在探索“空虚的”自然风景或者历史图景,旨在探索“空虚的”自然风景或者历史图景。无论在哪一种情况下,它们是思考历史的与符号的切入点(无论从个人,或更宏观的层面上)。
从这一层意义上而言,Michal Martychowiec于2012年开始创作的霓虹灯作品《一切即历史(All is history)》兴或成为展览的结语,以指出“现成框架”(readyframed)这一重要概念。相对于现成品而言,现成框架同样来自于艺术性的活动,及其所产生的人造物(绘画、雕塑),并通常以摄影或影像为基础。任何一个被选用的物件,都蕴含着令人振奋的历史框架(或者说上下文),因此任何一个物件都是一件观念艺术作品(这得益于历史学家的发现,但却并非由他们所创造)。艺术家创作的根本并是不指向客观物,而是这个框架(frame)本身。框架一旦被建立,其功能就像当下的区块链技术一样,将一直存在于社会主体的意识中,被不断分享并无法彻底消失。马克思和恩格斯提到的关于劳动的生产与分工,它曾对于杜尚有效,如今却变得无效。
因此,这些注定要通过“经验”考量的作品,一开始是基于历史构建,它们引用着历史,被历史所塑造,并且成为历史的一部分。从某种意义上而言,历史是能够把我们从面对作品的“虚无”中拯救出来的东西。这对于《La Chambre de Labastrie》系列肖像作品也是一样,观众看到的,永远只是作品呈现在展厅的最终面貌。《La Chambre de Labastrie》中女性的肖像已然失去了她的身份,并且被历史故事所“限定”,她也因此成为了艺术家创造出的神话中的英雄。尽管人终有逝去和被遗忘的一天,但通过“艺术性的创造”,她变成了“作为救赎的作品”中的一部分,换言之,她也成为了历史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