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原乡”2018广安田野双年展

“守望原乡”2018广安田野双年展

展期:2018年12月16日-2019年5月10日

开幕时间:2018年12月16日

总策展人:一山

策展人:顾振清、冯博一

联合策展人:MartinaKöppel-Yang(德国)

执行策展:谢蓉、张海涛、米诺

顾问:贾方舟、清水敏男(日本)、Claus Mewes (德国)、FelicityAllen (英国)

展览统筹:林怡、游艺

主办:武胜县幸福产业投资有限公司

承办:艺琅国际

地点:中国广安 ∙武胜 ∙宝箴塞

参展艺术家:(按姓氏拼音排序)

Baatarzorig Batjargal & NominBold巴特尔佐力格 &诺敏(蒙古)、MathieuBriand马修•比安(法国)、ChristianBoltanski 克里斯蒂安•波尔坦斯基(法国)、陈文令、JacobDahlgren 雅各布·达尔格伦(瑞典)、范勃、冯峰、管怀宾、何工、洪易、焦兴涛、SakarinKrue-On萨卡琳•克鲁昂(泰国)、Antti Laitinen安迪•莱提宁(芬兰)、李波、KyungHo Lee李京浩 (韩国)、李枪、林岚、林延(美国)、刘建华、刘旭光、PO PO(缅甸)、孙原、宋冬、隋建国、王度、王思顺、徐坦、杨诘苍(德国)、杨千、杨牧石、杨心广、尹秀珍、应天齐、张震宇、郑国谷

回不去的是故乡,到不了的是远方,在快速城镇化的今天,我们离故乡和田野越来越远。我们习惯了钢铁水泥的味道,而对田野乡土的味道越来越陌生,也越来越不习惯。

大家欢快的参与分享尹秀珍的作品

尹秀珍用白色针织布料和袖口制造一个约12x15m的拼图南极洲。每块约120 x 60 x 30cm。这是一个行为互动作品。此南极洲是可以由观众自取收藏的。用摄像机拍摄自取行为的全过程在展场中播放。这些白色针织物在双年展开幕之后,观众非常热心的“收藏”带走。

巴特尔佐力格 &诺敏(蒙古)

无论是艺术爱上乡建,还是乡建爱上艺术,两者有着多重因素和力量的综合作用促成的。艺术需要寻求新的表达载体和创作源泉,乡建需要拓宽思路,用文化和艺术的内容驱动力来实现文化经济的转化。尤其是当代艺术凭借其更接地气的语言形式和视觉传达,更能引起乡民们的关注和互动,它们给当地带来了新鲜的血液和观念,彻底打破了人们对于艺术的概念理解和定义,其在地性和公共性让其快速的传播和发酵,形成一种新的力量存在。在广安田野双年展中,我们看到当地乡民乐于积极参与,虽然他们很多人对很多作品并不理解,但这并不阻碍他们对于这个艺术项目的兴趣产生和探究,这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

首届广安田野双年展以“守望原乡“为主题,试图以当代田野艺术样本的国际化建构方式,邀请国内、国际艺术家参与公共艺术创作与展示,实现一种以当代艺术的创新意识引领中国乡村建设、乡村转型的文化实践。

嘉宾合影

共有来自中国和全球九个国家的35位(组)参展艺术家作品呈现在广安,经过几个月的多次实地考察,策展团队与艺术家多次讨论方案和紧张有序的布展工作,“守望原乡”2018广安田野双年展于12月16日正式开幕。

开幕式上,广安市文联主席童光辉,总策展人一山,策展人顾振清、冯博一,联合策展人Martina Köppel-Yang(德国)及艺术家代表管怀宾、顾问贾方舟分别发表讲话,祝贺首届广安田野双年成功举办。

总策展人一山提到,双年展选择“原乡”这个主题,是因为原乡就是乡村的根、本、源,其内涵包含农耕文化,乡土文化和院落文化,农耕文化是中华民族从农业社会走过来的对土地的敬畏,对大自然的亲近,对天人合一的崇拜,乡土文化是对农耕社会生活的一种解读,表现为人们向往的田园生活、人间烟火、儿时耕读等等,是人们对这种诗一般的慢生活的精神家园的向往与回归。 “院落文化也是我们原乡主题的重要部分,我们的林盘式建筑群,围合式建筑群,山寨式建筑群等,都是祖先留下的天人合一的精神财富,至今仍然是不朽的佳作,双年展的选择地正是体现了这份先人的聪明才智。为什么我在这里强调这个主题,因为这正是需要我们对精神家园的守望与坚守,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也是我们首届双年展的起点,拉开了双年展的序幕,正如艺术史一样,农村也有其自己的发展史,我们设想的田野双年展正是想沿着农村发展史来布局未来双年展相应的各个节点,让双年展的展出历史演绎出农业发展史的艺术版本。”

而在提到“守望原乡”的文化理念时,策展人顾振清提出,中华文明历来强调天人合一、尊重自然的悠久传统,强调的是当代艺术家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中国乡村生态环境的人文情怀。“守望原乡“的乡村建设及其文化实践,重视的是深化当代艺术家对深度中国的文化根性的挖掘和探究,活化对农耕文明的文化原型和历史记忆的追溯和认知。从事全球知识生产和当代艺术实践的艺术家、策展人来到广安武胜,深入田野,深入乡村,介入、参与当地生态乡村的社会建构和景观生产,活化、优化传统农耕文明积累下来的生态观和生态智慧。

策展人冯博一则寄望于首次广安田野双年展与乡民能够提示出对文化时空和自然生态的环保新概念:即以广袤的乡村而延伸出艺术与公共空间的特殊景观,构成一种有意味的转化。冯博一表示,这种变化是以当代艺术作品本身的视觉样式与装置艺术,以及声光电等多媒介而构成了最具有接触性、激活性的衔接效果。进一步的指涉是将当代艺术元素转化出与它既有关联又完全不同的一种形态,一种与都市美术馆和艺术中心等封闭空间完全不同的形态。从而形成当代艺术和乡镇田野之间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相互融合的关系,乃至具有“无墙美术馆”的作用与影响。是为构成当代艺术的未来在展览策划和视觉效果呈现的关键所在。

本次双年展的联合策展人杨天娜则从双年展主题“守望原乡”的外语命名“Heimat”做出了她的阐释。“Heimat”是一个德语,在另一种语言中没有确切的对等词。它通常被英文翻译为家庭或家园,但“Heimat”包含着多方面的内涵和使用语境。这个概念最基本的含义是一个空间和社会单元,在其中,个体能够感受到安全感。“Heimat”表着一个人的主观生活的中心,意味着他与这个地方本质上积极的情感联系。因此,“Heimat”被理解为具有积极的认同。然而,“Heimat”不仅暗示着过去的家园,以前的安全和身份,而且还意味着一个尚未达到的理想家园。这乌托邦的一面在流亡文学中经常被使用,并且给这种观念注入了积极的理想,例如在恩斯特·布洛赫的《希望的原理》(1938-1947)中,“Heimat”就是一个超越阶级的开放社会。在这方面,“Heimat”是一种不存在的地方,一个希望和欲望的地方,一个天堂,一个人类失落的家园。

展览顾问贾方舟认为举办这样规模的“艺术返乡”的文化活动,所表达的正是复兴乡村文化的意愿,从而使失落的乡村文化重新焕发出新的光辉。因此,振兴乡村文化不是回到过去以农业文明为特征的乡村文化,而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创造新的、属于这个时代的、城乡一体的文化。“守望原乡:广安田野双年展”,正是迈出了振兴乡村文化的第一步。

参展艺术家大多进行不止一次的实地考察,紧密结合当地环境与文化背景,从自我观察的角度切入进行实地创作。他们的出发点各不相同,有的就地取材并邀请当地村民参与作品创作,有的根据宝箴塞和段家大院的历史背景虚构故事,有的将场地环境营造成声音剧场把川剧原声融入作品,有的则将把对农民的深切关怀和对土地的美好愿景以艺术方式留在展览景区。

来自中国和全球9个国家35位(组)艺术家位以多样化的艺术方式,其中包括雕塑、装置、影像、绘画、声音、事件等不同媒介的艺术创作,来积极参与广安田野双年展。以国际化视野来实践当代艺术介入乡村建设,带动当地经济与文化发展,接下来会发生的种种改变与诸多可能性,也是我们共同的期许。

开幕前具有本地特色的舞狮表演

主办方还请来了武胜县本地的武术学校的学生们舞狮助兴,当地群众在布展期间即对艺术作品产生浓厚兴趣,积极参观、拍照,并参与部分作品互动。开幕当天,武胜当地超过一万余名普通大众赶到开幕现参观作品,和艺术家交流、拍照留念。

李枪 芥子园的乡愁之一 杂志、书 2018

《芥子园画谱》)相当于一部中国近代现代的传统绘画的经典教科书。艺术家从画谱中的把关于树,山,水 建筑 花 鸟 人的图像和图解文字从技法意义中抽离出来变成一种文化符号,让你重新看到作为300年前的人是如何观察自然和生活的,《介子园的乡愁》呈现的是一种文化乡愁传统文脉中的乡愁。

前来参加开幕式的当地村民

当地村民为艺术家、顾问、布展团队代表献上当地特产

在艺术家考察和展览布展期间,当地村民跟双年展的团队和参展艺术家建立了很深的友谊,也有更深的进一步交流,当地村民的直接参与给本次广安双年展带来了更深层次的含义。艺术并不是高高在上拒普通人于门外,大众社会参与的社会艺术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更具有人文的普适性。

开幕结束后的晚宴自然少不了当地的“变脸”表演,从田野里的当代双年展跨越到传统的川剧变脸文化,这种空间转换对于艺术来说是件很有意思的事情,现代社会的碎片化和互联化时代将各种不可能变成了可能,将各种抽象聚合成了具象。城市和乡村之间隔着多少原乡的愁,唯有内心自知明。

展览现场

宋冬 365个赞 陶瓷装置、塑料草垫 2016-2018

“365个赞”是艺术家宋冬的“什么都是,什么都不是”系列作品。也是宋冬的“原创的赝品”观念的呈现。灵感来自禅宗公案的“干屎橛”、“点赞的大拇指”和“田野绿草”。以一年365天为数量,每个月为一个样式创作12个不同形状、不同色彩和不同大小的陶瓷“竖起大拇指的干屎橛”。摆放于地,形成由365个大拇指和塑料草垫组成的绿地。

杨牧石 扩大化-片 档案架,地板木,木栏杆 2018

刘旭光 衍场-圆堆 综合材料 2018

孙原 信口列传 装置 2018

王度 龙女的簪子 地景装置 2018

杨心广 山们 水泥 2018

洪易 牛 不锈钢钣金 2018

何工 铁皮屋 装置 2018

观众在杨千的《钻石梯》前合影互动

焦兴涛 望乡 装置 2018

克里斯蒂安-波尔坦斯基 还愿 装置:长袖连衣裙、衣架 2018

这是件很有意思的作品,晒衣服是农村里的保留节目,家家户户几乎都会做同样的事情。但波尔坦斯基的作品被称为“还愿/Ex Voto”。“Ex Voto”是拉丁文,意思是献祭, 是还愿时捐赠和感谢获得恩典的祭品,这种祭品通常被悬挂在受崇拜的地方。波尔坦斯基在一棵树上悬挂大约50件衣服,全是女装连衣裙。作品让观众联想到穿过这些衣服的人,这棵树似乎存储了与这些人相关的记忆。然而,悬挂在露天的衣服可能会因风雨而损坏,甚至会丢失。记忆是脆弱和短暂的,艺术家的祭品的命运是难以预料的。

徐坦 问题,三 装置 2018

管怀宾 顶光 影像 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