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当代生活启示录

文明:当代生活启示录

展期:2019.3.9 – 2019.5.19

地点:UCCA大展厅

“文明:当代生活启示录”将于2019年3月9日至5月19日集中呈现超过130位全球最负盛名的摄影艺术家创作的近300幅作品,以复杂多元的广阔视角阐释当代的文明现状。展览聚焦于二十一世纪全球范围内人类生活的发展状况,以及如今将人们以前所未有的程度联结起来的行为模式——协作与冲突、生产与消费。展览认可塑造周遭世界的独立尝试和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但更对往往被个人主义和异质性叙事所模糊的集体性成就和集体内部的各种张力加以特别关注。本次展览凸显了摄影作为一种艺术媒介的发展历程,以及摄影师展现当代生活方方面面的独特才能。这些创作于过去二十五年间的摄影作品见证了全球化带来的巨变,更提示我们关注与日俱增的复杂困境与冲突,以及当代生活中事物间前所未有的相互依存程度。

作为记录下这些巨变的媒介,摄影艺术本身的发展历程也将在展览中得以展现。此次展览由UCCA与摄影展览基金会(Foundation for the Exhibition of Photography, 以下简称FEP)共同组织呈现,威廉·A. 尤因(William A. Ewing)、容思玉(Holly Roussell)担任策展人。

历史学家尼尔·弗格森在《文明》(2011)一书中曾说:“如今,世界上大多数人的穿着方式都大同小异:牛仔裤、运动鞋、T恤……一个旨在为个人提供无限选择的系统最终使人类同质化,这是现代历史上最大的悖论之一。”这一发人深省的悖论构成了此次展览的核心:展览试图探讨当下社会文明中,物质与精神文化的多元化与矛盾性。从爱德华·伯汀斯基(Edward Burtynsky)蔓生的人工景观,到劳伦·格林菲尔德(Lauren Greenfield)错综复杂的城市生活肖像,从柴田敏雄(Toshio Shibata)几何构成的风景图像,到泰伦·西蒙(Taryn Simon)的严格分类……摄影师通过描绘、揭示、审视、批判等方式反思如今复杂的超现代社会景观。

“文明:当代生活启示录”分为8个章节,带领观众纵览二十一世纪大规模、秩序井然的人类生活的关键方面。通过帕布罗·洛佩斯·鲁兹拍摄的墨西哥城鸟瞰图和菲利普·尚塞尔记录迪拜天际线的快照等,“蜂巢”探索了当今世界错综复杂的城市网络。“一起孤独”着眼于社会关系的维系,包含了劳伦·格林菲尔德展现中学生之间亲密关系的照片和洪浩颇具孤独意味的产品图录。“流动”以人员、货物和思想的流动为主题,其展现对象如亚历杭德罗·卡塔赫纳作品中的拼车者,或是亚历克斯·麦克林照片中密集的航运集装箱。“说服力”检视我们说服他人和自己的策略:纳坦·德维尔的《德诗高DESIGUAL》和佐藤信太郎的《道顿堀,中央区,大阪,大森北,大田区,东京》此类作品展示了说服性语言如何渗透了我们的日常生活。“控制”展示了琳内·科恩镜头下的警察学校教室和米奇·爱泼斯坦拍摄的大型工业建筑等形象,对人类创造秩序、解决争端以及组织政治和社会结构的能力加以审视。“断裂”侧重于这一秩序的崩塌及个人和集体之间的冲突;例如,在麦克尔·沃尔夫的“东京压缩”系列照片中,乘客在幽闭的地铁车厢内被压扁到车窗上,而邢丹文的《断裂》则展示了人类发展给环境带来的巨大变化。“逃离”伴随着娱乐文化的兴盛而起;赖纳·里德勒描绘的热带旅游路线和马西莫·维塔利镜头下拥挤的海滨浴场让我们理解自身是如何在既定的环境中寻求自由的。从赵仁辉作品中的转基因植物,到瓦莱丽·贝兰的“模特II”系列中让人联想到数字化身的模特,展览的最后一个章节“下一章”聚焦于二十一世纪正在形成的新世界。

自60多年前爱德华·史泰钦的展览“人类大家庭”以来,还尚未有摄影展涉及如此广泛的人类活动。当观众穿行于这些不同的章节区域之间时,他们可以停下来思考当今影响着人类生活的最紧迫的问题:日常生活和危机、工作和休闲、迁移和定居、思考和创造。展览邀请观众对从先前的文明中继承而来的发明创造,以及二十一世纪新出现的尖端发明创造进行思考,并见证新的情感与物质技术的诞生——这些技术可能延长人类寿命、消除贫困,让我们与其他地球生物共存,也可能会引发战争和冲突,加剧不平等,乃至加速人类和其他物种的灭绝。观众将有机会思考人类毁灭和求生的潜能,比如我们探索外太空,为寻求新的可能性和地球以外的新家园而做出的努力。

“文明:当代生活启示录”将摄影史本身视为一项集体努力。在世界各地,摄影师们为这个时代创作了适时的复杂肖像,他们观察、记录、诠释人类是如何工作、玩耍、交换商品、交流思想、合作与竞争、结成联盟或发生冲突的,并将这些记录留传给我们的后人。摄影本身也是它所记录的文化的一部分——它赋予我们关于当代生活的启示。

参展艺术家

马克斯·阿吉莱拉-黑尔韦格、安德烈娅·阿尔维斯·德·奥利韦拉、埃文·贝登、默里·巴拉德、奥利沃·巴尔比埃利、曼迪·巴克、奥拉夫·奥托·贝克尔、瓦莱丽·贝兰、丹尼尔·贝尔胡拉科 、彼得·比阿罗贝泽斯基、弗洛里安·伯恩、米歇尔·博祖尼、普里西拉·布里格斯、保罗·鲍提尔、爱德华·博汀斯基、亚历杭德罗·卡塔赫那、菲利普·尚塞尔、崔元准、奥利维尔·克里斯蒂那、琳内·科恩、康兰斯 、拉斐尔·德拉波塔、戈尔科·鲁伊特、理查德·德·查尔内、谢尔盖·多尔任科、纳坦·德维尔、罗格·艾伯哈特、米切·爱普斯坦、安德鲁·艾斯博、亚当·弗根森、文森特·福涅尔、安迪·弗里伯格、李·弗里德兰德、马修·加弗苏、安德列亚斯·格费勒、乔治·乔治乌、克里斯托福·纪伦、阿什莉·吉尔伯森、凯蒂·格兰纳、塞缪尔·克拉塔卡普、劳伦·格林菲尔德、韩胜弼、尼克·汉内斯、肖恩·赫默勒、米什卡·汉纳、康迪达·赫弗、丹·霍尔兹沃思 、洪浩、彼得·雨果、赵春满、克里斯·乔丹、郑然斗、纳达夫·坎德、KDK、麦克·凯利、金泰东、高志强、艾琳·孔、本尼·林、黎安美、乔治·利措夫斯基、麦克尔·莱特、毛里西奥·利马、帕布罗·洛佩兹·鲁兹、克里斯蒂安·卢尼格、维拉·鲁特、亚历克斯·麦克林、戴维·梅塞尔、安·曼德尔鲍姆、埃德加·马丁斯、杰弗里·米尔斯坦、赵敏、理查德·米斯拉克、安德鲁·摩尔、大卫·摩尔、理查德·莫斯、迈克尔·纳贾尔、沃尔特·尼德迈尔、鲁相益、卢纯泽、西蒙·诺福克、冈本宽志、尼尔·帕丁顿、特伦特·帕克、卡拉·菲利普、罗伯特·波利多里、谢尔盖·波诺马列夫、西里尔·波尔谢、马克·鲍尔、吉尔斯·普莱斯、赖纳·里德勒、西蒙·罗伯茨、安德鲁·罗瓦特、维多利亚·桑布纳里斯、佐藤信太郎、多娜·施瓦茨、保罗·尚布伦、罗晟文、柴田敏雄、泰伦·西蒙、埃里克·索斯、亨里克·斯博勒、威尔·斯泰西、托马斯·施特鲁特、拉里·萨尔坦、高东滋、埃里克·塞耶、达尼拉·特卡琴科、曾家伟、安德里亚斯·切尔西希、阿玛利娅·乌尔曼、布莱恩·乌尔里希、佩内洛普·昂布里科、卡罗·瓦尔塞吉、雷金纳德·范·德.·维尔德、卡西奥·瓦斯康塞洛斯、马西莫·维塔利、罗伯特·沃克、道吉·华莱士、理查德·沃班克、王庆松、帕特里克·魏德曼、托马斯·万博格、戴蒙·温特、麦克尔·沃尔夫、保罗·伍兹和加布里埃·莱加林贝蒂、雷蒙·沃达、邢丹文、安妮·扎哈尔卡、卢卡·扎尼尔、张晓、艾哈迈德·扎姆罗尼、赵仁辉、弗朗切斯科·齐佐拉

洪浩作品《结算2007 B》“我的东西”系列  2008  图片©佩斯画廊

弗洛里安·伯恩,《48街 / 第5大道》,“等绿灯行”系列,2005。© UCCA
纳坦·德维尔,《德诗高》,“即将到来”系列,2013。© UCCA
王庆松,《工作!工作!再工作!》,2012。© UCCA
杰弗里·米尔斯坦,《纽瓦克机场B航站楼8号客运大楼,纽瓦克,新泽西州》,“机场”系列,2016。© UCCA

© UCCA

关于展览
“文明:当代生活启示录”由威廉·A. 尤因与容思玉共同策划,由摄影展览基金会(明尼阿波利斯/纽约/巴黎/洛桑)、韩国首尔国立现代美术馆与北京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联合制作呈现。友邻优课为此次展览的唯一指定线上英文学习平台,美图与图虫提供特别支持,红日照明提供专业照明设备支持,Genelec(真力)提供展览独家音响设备支持。Max Office负责此次展览的空间设计。配合展览同期出版的中文版图录由浙江摄影出版社出版,英文原版由泰晤士与哈德逊出版社于2018年出版。UCCA诚挚感谢战略合作伙伴阿那亚对于此次展览的支持。

“文明”阅览室

为对展览主题进行补充,我们在大展厅的中间位置设置了一间多媒体阅览室。包括艺术家摄影书、联合国全球报告、激发策展人研究灵感的理论手册等在内的数十种出版物于此空间内呈现,它们将从社会学、哲学和经济学等多种角度审视世界境况。UCCA还邀请观众捐赠出他们认为能够反映当代文明的物件,它们将作为特殊物品展示的一部分对公众呈现。阅览室中还囊括来自五座不同城市和一个天体的视频直播,以展现行星文明这一主题,以及可能存在于星球之外的未来。望远镜视频直播由在线空间探索平台Slooh慷慨提供,观众可以在Slooh.cn上找到更多关于这一平台的信息。

 

关于摄影展览基金会(FEP)

摄影展览基金会(FEP)致力于通过博物馆级的摄影展览、相关出版物、网络内容、研讨会、讲座和其他形式的教育活动,启发和鼓舞世界各地的人们。

摄影展览基金会是现今活跃在国际舞台上最大的摄影展览独立平台 。该基金会与著名策展人及活跃借展方合作,策划于世界各地美术馆、画廊和机构呈现的历史及当代巡回展。基金会举办的近期展览包括:“宝丽来项目:艺术与技术的交叉点”;“维克·穆尼斯:奇迹的重生”;“威廉·魏格曼:身为人类 ”;“残酷的真相:《纽约时报》的新闻摄影记者”;“超越时尚”。

“文明:当代生活启示录”座谈会

在展览“文明:当代生活启示录”开幕之际,UCCA组织了一场策展人及参展艺术家的对谈活动,就展览相关议题与观众进行分享。同期,我们将推出由Thames & Hudson以及浙江摄影出版社联合出版的展览同名画册。画册收录400余幅摄影作品,其中众多作品为首次发布。这一里程碑式的出版物与展览试图评估构成“文明”的物质和精神文化,呈现从平凡到非凡、从我们伟大的集体成就到毁灭性的集体失败历程,同时通过丰富细致的摄影语言探索当代文明的复杂性。

 

本次对谈活动邀请来自海内外的参展摄影师迈克尔·纳贾尔(Michael Najjar,德国)、罗伯特·沃克(Robert Walker,加拿大)、邢丹文(中国)、张晓(中国)、洪浩(中国)和王庆松(中国),以及展览策展人威廉·A·尤因(William A. Ewing)和容思玉(Holly Roussell)出席。他们将讨论其个人的艺术实践、摄影媒介,以及艺术家怎样以摄影的方式记录我们变动的、狂热的、集体性的人类文明。

关于嘉宾

威廉·A. 尤因(William A. Ewing,策展人)

威廉·A. 尤因是一位作家、大学教师与摄影策展人。他于1996年至2010年间担任洛桑爱丽舍摄影美术馆的馆长,出版的摄影类专著包括《人体》(The Body)、《地标:风光摄影的场域》(Landmark:The Fields of Landscape Photography)、《光线:雷·梅兹克》(Light Lines:Ray Metzker)、《爱德华·伯汀斯基:基本元素》(Edward Burtynsky: Essential Elements)、《宝丽来项目:艺术与技术的交汇点》(The Polaroid Project: At the Intersection of Art and Technology)、《威廉·威格曼:身为人类》(William Wegman: Being Human)。

容思玉(Holly Roussell,策展人)

容思玉是一位策展人、摄影史及亚洲当代艺术史专家。她曾担任洛桑爱丽舍摄影美术馆的国际展览项目和爱丽舍摄影奖的协调专员,同时参与多个摄影展和出版物的策划,其中包括《地标:风光摄影的场域》和《泰晤士与哈德逊摄影辞典》(The Thames & Hudson Dictionary of Photography)。

迈克尔·纳贾尔(Michael Najjar,艺术家)

德国摄影师迈克尔·纳贾尔(Michael Najjar)1966年出生于德国兰道。自1988年以来,他一直在柏林生活和工作。纳贾尔1988年至1993年在柏林修读了基尔多艺术学院,在那里他接受了概念和跨学科艺术实践的深入培训。他在巴西、古巴、西班牙、英国、日本和美国的生活和工作都体现了他艺术中显著的全球视野。目前,他正创作一个名为“外太空”的新系列,该系列致力于探索空间技术的最新发展。他还是维珍银河先锋宇航员之一,将成为第一位太空艺术家。

罗伯特·沃克(Robert Walker,艺术家)

罗伯特·沃克(Robert Walker)1952年出生于蒙特利尔,在乔治威廉姆斯爵士大学学习绘画。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他对街头摄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在1978年搬到了纽约市。他的第一本书《纽约内幕》于1984年出版。他的作品在美国、加拿大和欧洲广泛展出,他拍摄的照片也出现在许多著名的期刊和书籍中。

洪浩(艺术家)

洪浩1965年生于北京,1989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他目前居住和工作在北京。洪浩的很多作品都是对各类现成品的扫描图像,包括地图、书籍、门票、收据、纸币、食物和容器。通过将扫描到的图像按其形式和颜色排列,他消解了材料的功能特性,再现了一个没有区别的、扁平的、刻意肤浅的美学世界。

王庆松(艺术家)

王庆松于1966年出生于黑龙江,1993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是中国“观念摄影”的代表人物。他的作品曾在纽约国际摄影中心、上海美术馆、洛杉矶哈默博物馆等多家博物馆和机构展出。

邢丹文(艺术家)

邢丹文出生于中国西安,现生活、工作于北京。作为80年代末到90年代少数运用摄影媒介的艺术家之一,她积极探索摄影与艺术的边界,并运用摄影探索艺术创作的独立属性。她通过照相机观察并反思中国的社会问题、人性、女性身份及60年代生人的境遇。

张晓(艺术家)

张晓2005年毕业于烟台大学建筑设计系,现居成都。在2009年成为摄影艺术家之前,他曾于《重庆晨报》担任新闻摄影师。在《海岸线》《他们》这些早期作品中,张晓以快拍式的摄影风格,记录日常场景中的人和事。影像中的超现实感贴切地捕捉了现代中国社会因急剧发展所导致的荒诞局面。张晓从2012年起至今的作品呈现出题材选择上的转变——如果说旧作《海岸线》(2009-2013)和《他们》(2006-2008)展现了他对中国当代生活面貌的关注,其新作品则对他回到故乡烟台的经验和现实进行了反思。此外,新作品亦体现了对摄影以外媒介的创造性运用。张晓的《海岸线》系列曾获得法国汇丰银行摄影奖(2011)、法国才华摄影基金中国区冠军(2010)及候登科摄影奖(2009),《他们》系列则在2010年获得三影堂摄影奖大奖。张晓曾参与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展览的“2015年作为理由”及包括法国巴黎布朗利码头博物馆的“Photoquai 2015”和第九届法国布雷斯特摄影节在内的多个摄影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