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当代——未终结的过去进行式

少年当代——未终结的过去进行式

展期:2019年7月26日—10月13日

策展人:高千惠

艺术家:刘秋儿、徐瑞宪、张乾琦、梅丁衍、郭俞平、王逸帆、黄国才、张君懿、谢鸿均、高俊宏、陈泓易、美的建设团队(林玉婷+林建志+林君安+凌宗魁+杨佳璇+萧文龙)、洪钧元、许哲瑜、雪克、张立人

地址:台北当代艺术馆 | 台北市大同区长安西路39号

拷问自己,也许是有些人成年时的一个课题。对迈入开馆十八周年的台北当代艺术馆(MOCA Taipei)而言,“成年”时刻既是展望也是回顾的契机。作为台湾唯一一间当代艺术馆,台北当代艺术馆籍着这一象征“成人礼”的时刻,推出五年计划《当代艺术ongoing》。在计划《当代艺术ongoing》的未来五年内,台北当代艺术馆将邀请一众专业策展人,分别针对五大策展议题提出独到的切入点与诠释视野,这些议题分别是当代艺术的萌发过程、空间创造、体制健检、当代艺术在台湾和当代艺术的跨域。

打响头炮的是最新展览《少年当代 —— 未终结的过去进行式》,由此追溯台湾文化历史变迁的重要时刻,探究台湾当代艺术的形成过程。

走出当代逐新思维,重返一个人文命题 —— 究竟是什么生命故事、日常事件、生长生态与面世态度,产生了当代艺术的面貌与其精神原型?就本次展览策展人高千惠对台湾当代艺术提出的思考,也是开篇的问题,观众可通过《少年当代》找到一个答案。

如果当代艺术的神话,仍具有寻找人类生活精神潜能的能量,艺术家们所汇集的原生家庭文化、狂飙少年纪事、看得见与看不见的社会体制、日常与传播文化的渗透,已成为传说的现场,也是台湾当代艺术的发展线索。

《少年当代》探索于战后三个世代的生活及文化记忆,汇集了來自16位(组)出生于1950至1980年间的艺术家及组织的代表性作品。艺术家以回顾的方式深入追溯童年及少年时期的回忆,呈现集体回忆的影响以及个人美学观念,透过以视觉艺术作为语言,重新检视少年当代的灵感来源、历史语境,以及艺术语言的转变,而这些都成为了台湾当代艺术发展洪流中的重要部分。

展览介绍

文:高千惠

「将物件保留作为系统、将生产作为镜照、将死亡作为交换、将世界作为幻影、让邪恶透明、让多数沉默、让你的诱惑活着、让你的记忆冷却、视自己宛如另一个自己、视完美如同一个罪行、为最终而保持幻觉、为片刻而留在在线……」——布希亚《冷记忆III》

我是谁?我们是谁?我的理想与我们的现实之距离,能有多近,能有多远?

走出当代逐新思维,「少年当代-未终结的过去进行式」重返一个人文命题-究竟是什么生命故事、日常事件、生长生态与面世态度,产生了当代艺术的面貌与其精神原型?

从「冷社会」到「冷记忆」,仿佛在边界泛光的艺术视界背后,都有其难解的历史黑洞。台湾现当代艺术发展,受到原民、移民、殖民与国族主义的纠结,因文化论点而出现定义、转译、误译与逾越的过程,导致台湾当代艺术始终处在一个无法定锚的焦虑状态。以「台北当代艺术馆」这个场域为临时载体,「少年当代——未终结的过去进行式」借当代创作者的记忆与想像追溯,重新检视少年当代发生的精神根源、历史现场与艺术语言转换,重新叩问了「谁的当代?谁的艺术?谁的历史?」这个未终结的议题。

「少年当代」一词,意指当代艺术具体成形之前的重要启蒙阶段与影响性的生态。如果当代艺术的神话,仍具有寻找人类生活精神潜能的能量,艺术家们所汇集的原生家庭文化、狂飙少年纪事、看得见与看不见的社会体制、日常与传播文化的渗透,已成为传说的现场,也是今日当代艺术的发展线索。这些少年期的精神遗绪在梦想、禁忌、压抑、虚无、现实的氛围中滋长,并透过艺术家们所选择的媒介,如蓝图、现成物、绘画、影录、音乐、物件、视频、建物、大众文化、报章信息等观念使用的转化,呈现出介于想像与真实之间的视觉景观,也使其作品成为艺术与社会的桥梁。

「少年当代」一展,穿越了战后出生三个世代的共同生活与文化记忆,与共同有过的压抑与狂飚之社会生态,以视觉再现驯服、迷惘、模仿、反抗、自适等寻找出口的个人与群体状态。除了形构边界未曾清明的当代、艺术、历史之三角地带,也重揭长达四十年未竟的现代意识、殖民意识与机制意识。16组参展艺术家与其合作单位,分别揭示了集体记忆的冲击与个人美学的途径。透过异轨与漂流的连接,艺术家形塑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以及身处当代艺术的位置之外,也再度浮现当代艺术未完成的边界与不明的意识黑洞-那些无法逃逸的:未曾终结的国土想像、未曾终结的社会约制、未曾终结的西潮影响、未曾终结的摇滚梦想。

参展艺术家与其作品,依展览路径包括刘秋儿的「抵抗就是美」系列、徐瑞宪的《九个梦-跳格子》、张乾琦的新版《非战之战》、梅丁衍的《少年台湾》、郭俞平的《她想盖的房子》、王逸帆的《洞两洞六》、黄国才的《绝对空虚》装置、张君懿的《这很简单我也会》、谢鸿均的《阴性空间——未能终结篇》、高俊宏的《烟》、陈泓易的《艺术法则》——当代艺评书写的通俗文学本质、美的建设团队(林玉婷+林建志+林君安+凌宗魁+杨佳璇+萧文龙)的《理想房屋》、洪钧元的《你是哪里人-1981》、许哲瑜的《副本人》、雪克的《1989》、张立人的《战斗之城-SNG特别节目》。台北当代艺术馆展览研究小组,亦在展区制作了台湾现当代艺术论战口号与大众文化的文献与年表。

刘秋儿「抵抗就是美」系列,综合材料  1978─2019

抵抗,是不是就是美?艺术介入社会行动的身体与行为,如何从现场转变成档案,并在美学与反美学之间找到艺术认证?处于体制边缘、草根性强的刘秋儿,长期参与多场的行脚与抗争运动。「抵抗就是美」系列,是艺术家长期社会思考与行动实践的代表档案,分别为:「少年风景(-1980)」、「绘画秀(1982-1994)」、「炼精术(1995)」、「豆皮文艺咖啡馆(1999-2014)」、「行走的学校之脚底路线(2007-2012)」、「扩充运动(2008-2011)」、「图抗系(2012-2016)」,除了以时间证实其介入公共空间的行动力,也见证有效与无效的抗争活动。

徐瑞宪《九个梦-跳格子》金属、压克力、文件2019

《九个梦-跳格子¹》,包含了植物、昆虫、科学、山林、河流、飞行、太空、星辰及未来,它们不仅是艺术家从小到大的梦、人类梦想之所系,也是一个浓缩的世界观。艺术家以孩童「跳房子」的九个部署形制为此世界的图式,探究人类的生命课题,透过学习而领略专业、接触自然而了解生命、探索宇宙而尊重万物。「九个梦」严谨地建构出造型美学与梦想原型,回归对自然的尊敬与想像。

「梦」是少年时代的开端,与土地有着深刻的连接,亦是「九个梦」的原型与空间的关系。「梦想」象征着跳格子中有形的局部与无形的全部(天空)。将原型的线性造形,以一种超现实的三维空间生长方式,延伸在线与线、面与面及点对点的精密连接,交错与穿透层层交叠,以既显现又隐约的方式,诠释对梦想的追求。此次透过压克力光箱的形式,以三层结构首度展示了其14年的研究蓝图、模型与其机动原理。

底层—原型造形是形式发展的基础,是概念发想也是故事的起点,有其充满记忆的想像与时代中的相对温度。

中层—动的原型:透过机械性的齿轮结构及延伸出的各种传动形式,带动机构与生命运行的概念,在造形与精密的运动之间,连接相互依存的美学关系,彼此牵引出具象与抽象的视觉性。

上层—梦以外的线索:以印记、符号、图象及想像的连接,像是童年时在墙上涂鸦的形式,浓缩着追求梦想的具体实践。

「九个梦」寄寓了未来想像的线索之外,如同《阿甘正传》电影里羽毛从天而降,在经历人生所有后,又随风而回到了无际的天空。

注:

¹跳格子(Hopscotch)源自古罗马时代的英格伦,原本是罗马步兵用以训练脚力的一种练习,步兵在上面练习踢跳,后来英格伦的孩童们把它改良成儿童版的小房子,于是就成了今天通行世界的跳房子原型。罗马帝国时代,跳房子的图案被镶嵌于地面,不仅是个古老的、也是世界性的游戏,流传至今。

张乾琦《非战之战》单频道录象15分40秒2017

马格兰通讯社摄影家张乾琦,其作品多涉移民经历、人与人之间的束缚关系。2017年的《非战之战》之作,包括文本、录象、摄影。因受邀制作展出一部关于台湾和冷战的视频,张乾琦向母亲询问是否知道「冷战」,母亲回答:「那是谁?」此事件促使张乾琦以母亲世界与冷战期间的世界大事并列,呈现一段疏离的历史现实对话。在2019年「少年当代」的《非战之战》版本中,张乾琦远赴伦敦,取得「冷战」一词的使用者乔治‧欧威尔(George Orwell)之子理查德布莱尔同意,以原声朗读了其父1945年〈你与原子弹〉的文本。

梅丁衍《少年台湾》装置  2019

观念艺术家梅丁衍,亦是台湾近现代日常生活文物的收藏者。艺术家主张「展示本身就是创作」、「物件之间的关系就是创作文本」,他以少年时期的日常生活用具、相关文献之重新陈设,如巴别塔之横向解剖,组构出他与《少年台湾》的反身关系。借这些物件的出土记忆,成长的历史现实,艺术家用物件与文献的搜集与展示,敞开他面对「我的存在」与「我是谁?」的寻人途径,以及个人成长景观与集体的共同年代图象。

郭俞平《她想盖的房子》综合材料、绘画2019

《她想盖的房子》以其童年的家屋为起手式,借寓居和存有的思辨,视她与房子结为一体,甚至可由地下室向土地深处延伸,也抵达了父母亲童年的家屋,甚至祖先的。她认为这个无限的房子里存在着一切可能的式样,有形无体,却无法命名。此房子成为一个比喻,它是一个人的身体、概念、意象、价值与意识形态,甚至通往未来可能的方案,其充满鬼魅与神秘意境的绘画作品,将她内在生命的张力表露无遗。透过家的形态与精神意涵,艺术家以模型制作与意识图绘的表述,追忆家族纪事。

王逸帆《02-06  洞两洞六》单频道录象23分50秒2017

以「实弹少一颗」为事件,一位洞两洞六的菜鸟站哨兵经历了一个离奇的、荒诞的夜晚。王逸帆以其2017年制作的剧情短片《洞两洞六》,揭示了冷战时期至今,所有义务役者的共同荒谬记忆,以及两岸对峙关系背后的荒谬真实。此跨世代的军队文化与机制承传,已成为台湾多数男性居民共同的一种精神症症-愤怒、恶意、亢奋、梦魇般的经验与回忆。此作获第20届台北电影节最佳剧情短片奖,并入围第55届金马奖最佳剧情短片。在「少年当代」一展中,艺术家复现了拍摄现场的陈设道具,作为虚实参照。

黄国才《永远绝对空虚二号》古董自行车、人力发电机、黑胶唱盘机、唱片、钢板、木材  2016

黄国才《三位一体号》80年代越野自行车、钢材  2019

黄国才《子弹四号》自行车、铝片、不锈钢、喇叭、漫画、录像带、游戏机、垒球棒、闪灯  2019

黄国才《绝对空虚》装置

香港艺术及设计教育家及社会运动者黄国才,以《绝对空虚》的装置新作,呈现受西潮影响的港台大众文化之异同。艺术家重新制作了自己青少年时期的幻想作品,以1960至1980年代不同风格的自行车-〈永远绝对空虚二号〉、〈三位一体号〉,以及〈子弹四号〉,透过互动式自行车雕塑、音乐、舞蹈及录象,探索自身成长所接触到的各种混杂流行文化,包括了日本及香港偶像派音乐与霹雳舞等。除了表达青少年时期对自由、反叛、寂寞的种种情感,亦带出在现代社会急速成长的迷失与荒诞,以及所迸发出的年代参与能量。

张君懿《这很简单我也会》图像装置  2019

「放一坨油脂在墙角,这很简单。波伊斯做过了,人人都可重做。」——艾略克.瓦堤耶(Eric WATIER)

艺术作品的制作工序是否愈繁复愈好?法国艺术家瓦堤耶曾以《越简单越好》(Plus c’est facile,plus c’est beau)作品书揭示「以技术复杂度评判艺术作品」的迷思;他以简略的文字、重复的句法书写89件现当代艺术史上制作程序简易之作。张君懿的《这很简单我也会》改编此书句法,用以描述70、80年代出生的台湾当代艺术家王雅慧、何采柔、周育正、李明学、崔广宇、陈万仁以及赖志盛的作品,并邀请他们依此脚本道出对方作品「这很简单我也会」,以逆向操作引发「作品看似简单,想法却不见得简单」的思索。作品中,身份证照般的动态图像一如角色扮演电玩中游戏尚未正式启动的展示界面,艺术家们处于「似非自身又尚未成为他者」的中间状态,反复重申这些相互指涉的句子,于环形空间里形成貌似彼此较量的创作擂台—角色的轮替与作品指涉的切换是否勾勒出艺术创作形态的时代样貌之一?抑或,喧然纷歧的话语底下,隐然松动着作者与作品之间密不可分的依存关系?

谢鸿均《阴性空间——未能终结篇》素描、综合材料装置2019

《阴性空间——未能终结篇》,在一盏吊灯照明中,呈现了五百多件大小圆形及椭圆形壁花素描,应对外窗的手稿灯座,呼应窗棂的餐食纪录。她解构了绘事与家事,尝试在多重斜杠的身份中,面对着双向越界的使命、回忆、经验、矛盾与自信。西蒙波娃(Simone de Beauvoir)曾将洗碗、扫地、做饭、生儿育女视为次要,因日常生活的琐事会阻碍女性成就大事;艾莉斯·马利雍·杨(Iris Marion Young)则从身体现象学强调着女性于隐私、家与空间的肉身经验。谢鸿均于此对立却也和谐的互文情境,沈淀了童年进入少年,少年迈入青壮年的一段内囿诠释。

高俊宏《烟》录像装置  2019

高俊宏的新作《烟》,召唤了1980年代艺术家年少时期一个既深刻又无形的懵懂经验。对于那时候的创作者而言,台湾岛屿的天空中总是飘着一阵骚动而不安的雾霾。以「烟」为媒介,高俊宏透过1980年代的「新竹李长荣化工厂事件」关于空污与水污染的环保运动为表,以鸾堂降笔会在日殖时期的戒烟运动为内里,透过「正反寓言」的方式,在现代与前现代的两股烟的叠影之中,探讨着恶与救赎。

陈泓易《艺术法则》——当代艺评书写的通俗文学本质

台湾当代艺术萌生的情感教育为何?1992年布赫迪厄(Pierre Bourdieu)的《艺术法则》中,曾以福楼拜尔《情感教育》小说中的情感投射对象为摹本,指出社会文本中的文化艺术生产,都源自一种不断再制的集体信仰价值,进而建构出社会意义。留法艺术社会学研究者陈泓易认为,1980年代台湾的文学与艺术生产也有类似的结构关系,并能转译出社会匮乏与集体想像之间的某种一致性。

在向《艺术法则》致敬一作中,他以图文参照方式,列出1980年代的大众型作家象征——琼瑶(无法企及的美好世界想像)、三毛(国际交流的想像)、廖辉英(本土的原型)之词语,并以幻灯片与图像投射出1980年代至今,文学与艺术语言不断更替,但集体内在情感却不变的文化生产状态。或者说,台湾当代艺术评论的「艺术法则」在结构与本质上,充其量不过是修改过与再书写的琼瑶、三毛与廖辉英小说。

美的建设(林玉婷、林君安、林建志、杨佳璇、凌宗魁、萧文龙)《理想房屋》

理想的现代居住空间如何被宣传?透过与经建有关的「美的工程建设」,「少年的天龙国」生活空间如何诞生?《理想房屋》方案由「美的建设」团队-林玉婷、林建志、林君安、凌宗魁、杨佳璇、萧文龙等艺术家、艺术史评研究者、建筑研究学者与建业专家合作,模拟「房屋代销商」视角,重新审视台湾战后集合住宅史,并推出一档跨越时间与空间、结合预想与现实的「理想房屋」计划建案,重现冷战时期逐渐迈向现代化的集合住宅之建设美学。

《理想房屋》分工部署:

《理想房屋》展出空间由艺术家林建志参考早期台湾预售屋销售现场进行规划,以「样品屋造型展间」、「指示招牌装置」打造出理想家屋的展示空间,两侧广告牌为台北东区的「安乐大厦」与「信义公寓」,画师萧文龙绘制出它们于1960年代的落成样貌,当时一切正在开始,这里还是一个被远山绿地所围绕的崭新城市。

样品屋展间内展出八栋真实存在的公寓及大厦,分别为台北的市民公寓(1957)、联合新村(1962)、信义公寓(1964)、共和大楼(1965)、民生社区联合二村(1966)、安乐大厦(1967)、阿波罗大厦(1976),以及台南的戴安娜大厦(1994),针对这些建物,团队成员林君安、凌宗魁、杨佳璇、林玉婷就自身研究领域,分别采取台湾住宅研究、建商代销视角、居住者经验分享等不同角度撰写八册建案简介,利用售楼书形式串连出住宅在国家政策、社会变迁与个人情感之间的多重面貌,林玉婷亦参考八栋建物落成时所盛行的绘画技法与媒材,以早期建筑图的方式描绘出它们的当下现况,藉由绘画角度同时呈现过去与现在。

展间最后,凌宗魁所规划的东区大厦路线地图以及由林君安台北公寓街拍所剪辑而成的动态图像,将带着各位来到理想房屋的真实现场,「美的建设」在此诚挚欢迎您的莅临鉴赏。

洪钧元《你是哪里人——1981》

影录艺术家洪钧元的《你是哪里人——1981》,以个人的出生年作起点,1980年代三个事件为精神连接,以异轨方式串连1981年艺术家席德进的过世、1982年李师科抢银行与王迎先冤案事件、1983年留日艺术家郭挹芬接受当代录像艺术的洗礼,成为台湾录像艺术研究先期案例。在此形构出的年代场域,于终结与开启35的过渡中,艺术家重新诘问了经济起飞中的个人原生家庭、社会转型生态、传说的过渡中,艺术家重新诘问了经济起飞中的个人原生家庭、社会转型生态、传说的当代艺术诞生时机,以及至今尚存的新旧住民之身份与阶级问题。的当代艺术诞生时机,以及至今尚存的新旧住民之身份与阶级问题。

许哲瑜《副本人》单频道录像、玻璃纤维雕塑  21 分15秒  2019

1979年,张忠仁、张忠义兄弟三岁,在台湾接受连体婴分割手术,手术历时12个小时,全程于电视直播。在这不寻常的媒体宣传过程与时空背景里,身体成为各种社会与政治象征。当年为了分割手术练习,台大医院邀请了艺术家谢孝德,试图将连体婴的身体翻模,提供给手术医生进行练习。然而因婴儿不受控制,人体翻模失败了,只能以泥塑方式完成雕塑。

在这件作品《副本人》中,艺术家重新翻模了43岁的张忠义身体,再使用3D扫描技术建立身体档案,并以这些档案为素材,拍摄了他年轻的过往记忆。21岁的张忠义,曾经演出电影《假面超人》,在电影中扮演一位经营废弃公交改装之茶艺馆的老板。二十多年后,他已43岁,反复想像着经营那间电影里的废弃公交茶艺馆。而现实生活中他的妻子与两位小孩,亦重叠于这段想像的场景之中。

此件作品由长期合作的伙伴陈琬尹撰写剧本,于多层次的虚实之间,反思媒体与记忆的互构关系。

雪克《1989》单频道录像  9分16秒  2019

图像艺术家雪克的新作《1989》,是结合1980年代氛围与西洋歌手玛丹娜名曲的个人/集体记忆。视频经由小学朝会仪式重回校园空间,进而检视一段掺揉了规训、政治宣传与大众文化经验的童年记忆。如果所谓的记忆可能就是创伤本身,依照保罗利科对于作用在意识形态建构上的记忆侵害所提出的观察,其实是一套关于认同、权力、历史与社会现况描述的合理化机制,换句话说,这些被强加、训练形成的记忆往往是来自统治集团的霸权机器,所造成的影响是集体性的。艺术家于真实纪录、年代显影与景观再现的转化下,以视频与空间装置的叙事方式,提出经由图像、声音、文字与仪式所发生的规训经验,如何形塑一个世代的样貌。

张立人《战斗之城——SNG特别节目》四频道同步图像装置  8小时  2019

事件转播作为年代信息的集众之道。图像装置艺术家张立人认为,在手机与网络出现之前,人们与事件的距离是遥远的。而当时人们参与事件的方式之一,便是透过各家电视台多视角的SNG转播来参与事件。因此,在这件作品中观众并不是重演事件,而是重新参与事件。此作品《战斗之城——SNG特别节目》,重返共同记忆的「老三台」观看氛围。在展期,艺术家将配合当代馆开馆时间,制作上午10点至下午6点的电视节目。电视节目中的时间将与现实世界的时间对时,但只有时间没有日期,并在节目播出时穿插以SNG形式报导的即时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