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届今日未来馆·机器人间 DE JA VU
第三届今日未来馆·机器人间 DE JA VU
展期:2019年8月19日—10月27日
发起人:高鹏、王晖、隋建国
策展人:龙星如
艺术家:Anna Ridler、Christian "Mio" Loclair、Fabio Lattanzi Antinori、郭城、Jake Elwes、Kyle McDonald、Lauren McCarthy、刘昕、Oscar Sharpand Ross Goodwin、Patrick Tresset、Philipp Schmitt、TheresaReimann-Dubbers
主办:今日美术馆
地点:今日美术馆一号馆4层
第三届今日未来馆·《机器人间》De Ja Vu邀请13位国内外艺术家,用17件作品回应人工智能与艺术创作的课题。
在展览中,今日美术馆的第四层首次开放双向观看线索,顺时针的“索菲亚”线讲述算法从无形到被赋形,能力逐渐扩张,最后人类终结,机器徒留世间的场景;逆时针的隐藏线索(“艾莉克莎”)则讲述全能的机器试图寻找自己的起点,在时间回卷中不断剥离能力与认知,直到还原成0和1的结局。
今天的艺术家也是科技的用户,或许可以在现有技术可供性上跳出来,向外建立更多想象式的关联,向内挖掘更多隐秘的故事,像小说家也像记者一样,重新回到“环环相扣地理解世界”,直到科学与艺术的边缘关系将再次成为自觉。
“今日未来馆”是今日美术馆最具先锋性、未来性的艺术项目,由今日美术馆馆长高鹏、雕塑家隋建国、建筑师王晖联合发起,2015年和2017年成功举办两届,从突破物理空间边际,首推“云空间美术馆”概念,到掀起新媒体艺术浪潮,引发国内外关注,受邀展开全球巡展。
“机器人间”是第三届未来馆的主题,一个或许即将浮现的世界。在今日美术馆一号馆第四层,首次开放双向观看线索,展览架设的时空,形成一道颤颤巍巍地振荡在技术进程与人性演进之间的晨昏线。顺时针的行走将会经历算法从无形到被赋形,能力逐渐扩张,最后人类消逝,机器徒留世间的场景。逆时针的行走则会随同近乎全能的未来机器,不断考古自身起点,在时间回卷中逐步剥离能力,直到还原于0和1的初始定命。
展览是想象中人类与机器之命运的缩影,信息与实体的丝连尚未绷断,人类与机器共处的情态仍交织着荒诞与丰满。如果交叉层叠的运算结构正在不断消隐,直至人类对机器“用而不知”,再无痛感,艺术家或许可以让它们重新浮出水面,审视消隐中被遮蔽的错漏与偏见,向外建立更多想象式的关联,向内挖掘更多隐秘的故事,像小说家也像记者一样,重新回到“环环相扣地理解世界”,回到尚有生命可言的“机器人间”。
CUSP
人类研究 Human Studies
鲜花面纱 Bloemenveiling
有生命的距离 Living Distance
关于艺术家
第三届今日未来馆特邀的13位艺术家均活跃在国际科技艺术领域,尤其在对AI学科的关注与实践中,他们的作品在奥地利林茨电子艺术节(Ars Electronica),德国ZKM媒体艺术中心,ISEA国际电子艺术研讨会等专注研究科技与艺术的机构展出。想认识目前国际上最新最全的“AI主题”艺术创作人,来看展就对了,他们中可以说不乏公认的该领域“神”级艺术家。
这些艺术家都是技术的“用户”,甚至是开源创意编程工具的开发者和社群管理者,同时也对科技环境有着长久的感受与观察,能以相对更思辨的角度看待各种科技“热潮”的动因,与人的关系,乃至背后的隐忧。理解科技,但不迷信科技。
本次展览,13位艺术家由数字、字节、模型、进程等运算世界出发,用17件作品回应人工智能与艺术创作的课题。
Patrick Tresset
帕特里克·特雷塞特
机器人创作艺术家、人类行为研究者关注领域
机器人绘画、创作
通过机器人描述人类行为
参展经历
英国维多利亚与阿尔伯特博物馆
蓬皮杜中心
以色列博物馆
首尔现代和当代艺术博物馆
布鲁塞尔博扎尔
米兰普拉达基金会
本次参展作品
《人类研究》 2017
关键词:机器人作画
两台十分灵巧的RNP-A机器人
凝视着路过的人类
热火朝天地在一张巨型纸幅上勾勾画画
这些机器人画手,能否抓出人类肖像的神韵?
Kyle McDonald
凯尔 · 麦克唐纳
开源代码工具创始人、创意编程艺术家
关注领域
创意编程
互联网传播与计算机文化创作
人类身份与社会关系中的缝隙与偏见
参展经历
日本 NTT ICC 媒体艺术中心
奥地利林茨电子艺术节
Sonar/OFFF 电子艺术节
美国 Eyebeam 媒体艺术机构
韩国 Anyang 公共艺术项目
本次参展作品
《一次穷尽人潮的尝试》 2015
关键词:弹幕、打标签、机器观察者
Kyle McDonald环游世界各地
拍摄了CCTV风格的影像
他邀请人们与这些平淡的日常景色互动
绘制标签的运动轨迹,并撰写内容
你是否能够预知那些
机器看不到的人际关系和人类情愫?
Lauren McCarthy
劳伦 · 麦卡锡
自动化与算法研究者、编程语言创始人
教育背景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艺术设计方向理学学士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纯艺术硕士学位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媒体艺术专业副教授
关注领域
用代码帮助艺术家进行创造性表达
提升人们视觉审美
编程语言p5.js创始人
Processing基金会联合总监
参展经历
奥地利林茨电子艺术节
英国伦敦巴比肯艺术中心
苏黎世温特图尔摄影博物馆
计算机图形图像研讨会
都柏林科学画廊
首尔美术馆
日本媒体艺术节
本次参展作品
《劳伦》 2017
关键词:智能助手、机器人管家
艺术家尝试把自己变成真人版
亚马逊家用智能设备艾莉克莎(Alexa)
Lauren通过设备上搭载的摄像头
控制着用户的家居环境
我们今日和数字设备之间的关系究竟为何?
《某人》 2019
关键词:远程控制
艺术家展示了四套定制化智能设备
在四位参与者家中的经历
透过它们的“眼睛”介入它们的观察和行动
观众们是否变成了远程的人工助手?
Fabio Lattanzi Antinori
法比欧 · 拉坦兹 · 安提诺利
多媒体艺术家、跨领域研究者
教育背景
伦敦大学歌德史密斯学院的运算工作室
艺术项目纯艺硕士学位
关注领域
雕塑、印刷
数字科技、算法自治
交互装置作品、基于数据的叙事
参展经历
皮杜卡纳尔中心
首尔市立美术馆
英国维多利亚与阿尔伯特博物馆
伦敦科学画廊
霍隆设计博物馆
上海当代艺术馆
浙江美术馆
维也纳应用技术与当代艺术博物馆
本次参展作品
《一个新的证据》2016
关键词:抽象数据、听觉体验
艺术家用墨水和抗抑郁剂制成一张可触摸的画
当观众敲击画框时
意大利歌剧女高音会开始吟诵
金融交易“暗池”里的数据
然而这些数据,又代表了些什么?
《主人与奴隶》 2018
关键词:算法自治、AI冲突
艺术家利用了2013年4月22日
谷歌遭遇的一次“闪电崩溃”中的数据
构建了一个数据驱动的雕塑
这次崩溃的原因是人为的
然而具体原因仍然未知
过度信任自主运营的算法系统
是否会带来不可测的冲突?
Christian Mio Loclair
克里斯蒂安 · 米欧 · 洛克莱尔
媒体艺术家、编舞师
关注领域
身体与运动的探索
人性的美学和戏剧感
自然与数字之间的美学
视听体验、视觉叙事、舞蹈表演
本次参展作品
《12比特炼金术》2017
关键词:实时生成、数字物质
艺术家就像炼金术士一样
给一块数字建模的石头赋予了实验性的物理特性
这块石头在实时程序中不断“风化”
艺术家思考“数字物质”(digital matter)
是否可以有其独特的演化过程?
《自恋者》 2018
关键词:图像识别
自恋者是一个不停审视自身存在的人工智能程序
一台屏幕机器的背面搭载着一个微型摄像头
并时刻照着镜子
什么东西我们总是凝视
却永远无法完全理解?
Anna Ridler
安娜 · 瑞德尔
数据研究者、机器语言传译员
教育背景
英国牛津大学本科学位
皇家艺术学院研究生学位
关注领域
信息、数据研究
抽象合集、机器学习
将机器语言转译给观众、突破常规的叙事
参展经历
奥地利林茨电子艺术节
谢菲尔德纪录片节
利弗休姆未来智能中心
英国泰特现代美术馆
法国蓬皮杜艺术中心
英国维多利亚与阿尔伯特博物馆
本次参展作品
《花叶病毒》2018
关键词:神经网络、加密货币
Anna Ridler带来的是
一件由人工智能生成的影像作品
郁金香花瓣的条纹由比特币价格控制
随着加密货币市场跌宕起伏
这样的郁金香长什么样子?
郭城 Guo Cheng
来自上海的艺术家、聚焦当代人类生活
教育背景
英国皇家艺术学院产品设计硕士学位
同济大学工业设计学士学位
关注领域
当代社会文化
主流、新兴科技与个人之间的联系
本次展出作品
《琥珀》 2019
关键词:后人类
郭城将许多生活中的技术物品制成了“文物”
它们可以被看作是一个永久的纪念品
如果说自然界的琥珀是树脂包裹的生物化石
那人类社会的“琥珀”
是否就是这些混凝土里包裹的
废旧电子零件和外卖叉子?
Jake Elwes
杰克 · 艾维斯
人工智能技术与发展研究者
教育背景
伦敦大学学院斯莱德美术学院纯艺学士学位
芝加哥艺术学院交换生
关注领域
人工智能对科技、文化带来的改变
参展经历
奥地利林茨电子艺术节
剑桥未来智能中心
英国维多利亚与阿尔伯特博物馆
巴塞罗那“城市屏幕”项目
法兰克福艺术协会
印度新德里 Nature Morte画廊
德国卡尔斯鲁厄媒体艺术中心(ZKM)
本次参展作品
《达达...数据》 2016
关键词:自然语言处理、语义分析
Jake Elwes从 YouTube 上自动抓取
超过 50 小时的名人访谈影像
并用 IBM 的语义分析 AI 程序
将除了数字以外的部分全都剪去
这些不知所云的数字流,是否还具备意义?
《CUSP》 2019
关键词:神经网络、随机生成
艺术家将生成对抗网络GAN
随机生成的鸟类图像放置到潮汐景观中
机器从训练数据集中
不断学习不同沼泽鸟类的特征
这些“飞鸟”与真实世界中的鸟儿有何联系?
刘昕 LIU Xin
90后媒体艺术家、来自中国的工程师
关注领域
表演、机械、装置、科学实验
创造物件与体验、探索技术变革
参展经历
奥地利林茨电子艺术节
波士顿美术馆
圣丹斯电影节
沃克艺术中心
OCAT上海
ISEA 国际研讨会和柏林科技音乐节
本次参展作品
《脱离》 2019
关键词:太空、精密仪器、替代身体
艺术家把自己的一颗智齿
送向外太空,再回到地球
机器承载了人类肉身脱离地球表面的原始愿望
孤独地讲述着一个人类在浩渺宇宙中的故事
在无边际的宇宙中,轻如鸿毛是何感受?
Oscar Sharp 奥斯卡 · 夏普
电影制作人、BAFTA奖提名者
Ross Goodwin 罗斯 · 古德温
谷歌创意工程师
数据科学家、写作者
教育背景
纽约大学ITP(交互设计)研究生学位
麻省理工学院经济学本科学士
关注领域
机器学习
自然语言处理
写作语言的新形式
本次参展作品
《与车开小差》 2018
关键词:AI换脸、机器学习
这是第一部完全由人工智能编写剧本的电影
这个名叫“本杰明”的AI算法不仅写剧本
还担任导演,演员和配乐
在短短48小时内完成了一部电影
这部荒谬有趣的AI电影,是否带着它的逻辑性?
Philipp Schmitt
菲利普 · 施密特
德国设计师、设计与科技交互研究者
教育背景
纽约帕森斯学院设计与科技硕士在读
德国施瓦本明德设计学院交互设计本科学位
关注领域
设计与技术的未来
交互设计、衍生与思辨设计
数据可视化、摄影与影像制作
参展经历
威尼斯双年展
IEEE Vis 计算机可视化国际会议
本次参展作品
《椅子项目》 2018
关键词:神经网络、创作与制造
艺术家带来了一系列
由人工智能和人类设计师共同设计的椅子
人工智能成为了创作者
人却充当了制作者
那么,创造力是否真的是人类独有的特征?
Theresa Reimann-Dubbers
特蕾莎 · 雷曼-度博斯
技术谱系学研究者
教育背景
柏林艺术大学媒体艺术方向(在读)
关注领域
当今世界的技术环境
当下塑造、定义着人类存在的假设
本次参展作品
《它们的身体》 2018
关键词:具身化、机器共情
这是一系列想象“人工智能”身体的雕塑作品
每一件小型雕塑
都是一个为无形体的人工智能发声的“身体”
若人工智能真的可以拥有身体,
它们应该以何种原则被想象和建立?
关于策展人
龙星如
中央美术学院科技艺术方向研究员
研究方向为普适运算与数据充斥的时代语境下,艺术创作与数据环境及技术的关系。在中央美术学院开设数据艺术课程。早在2017年,龙星如就曾携作品参与了今日美术馆“.zip未来的狂想 | 小米∙今日未来馆”展览;2019年成为“第三届今日未来馆 机器人间De Ja Vu”策展人。龙星如于2014年与周姜杉成立艺术家组合C&I。作品展出于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荷兰鹿特丹V2_不稳定媒体艺术机构、ISEA国际电子艺术研讨会等。曾获法国巴黎Prix Cube新媒体艺术奖提名、香港ifva特别表扬奖。并联合发起“屏幕间”项目。译《重思策展:新媒体后的艺术》并获第十一届AAC艺术中国年度艺术出版物提名;第一届IAAC国际艺术评论奖英文入围评论者;2018年获得现代Blue Prize策展人奖并于2019年策划展览《撒谎的索菲亚和嘲讽的艾莉克莎》;2019年联合策划上海UN Art Center开幕展《可善的陌生》。2019年担任ISEA电子艺术研讨会国际评委。英国皇家艺术学院艺术评论硕士,清华大学新闻传播学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