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看1997:《美术文献 | 纪念香港回归专辑(1997)》

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
同期,筹备两年之久的「中国艺术大展」也在香港正式开幕。
主题性创作常被称为命题创作,这次大展的组委会特别编写了五十项历史选题,从「百越(现香港所属地区)历史」,到《南京条约》,有《宋庆龄组织「保卫中国同盟」》,也有《华人第一议员伍廷芳》等,选题全部来自与香港有关的真实人物、事件的资料,供艺术家们参阅,为基于历史的主题性创作提供了丰富可靠的素材。
1997年12月,湖北美术出版社的《美术文献》集结这次大展的作品和相关史料,出版了这本《纪念香港回归专辑——中国艺术大展·历史画和主题性创作展作品选》。

《美术文献 | 纪念香港回归专辑(1997)》封面封底

封面:郭震乾、代大权、罗贵荣、高凯宏合作《香港回归风云纪》版画 97x768cm 1997年

郭震乾,时任宁夏文联《朔方》杂志美编,国家二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版画家协会会员,宁夏版画艺术委员会会员。

代大权,时任西安美术学院版画系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版画家协会理事。

罗贵荣,时任银川市电视台美术设计师,国家二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版画家协会会员,银川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高凯宏,时任宁夏《民族艺林》美编,中国版画家协会会员,宁夏版画艺委会委员,国家三级美术师

封底:郭雪《大日历——1997年7月1日》雕塑 148x71x45cm 1997年

郭雪(b.1965年)河南项城人。浙江美术学院雕塑系毕业。时任于湖北美术院创作研究室,国家二级美术师,中国雕塑学会会员,湖北省美术家协会会员。

知名艺术批评家刘骁纯先生在刊首的《寓大魂魄于大事变(代序)》,开宗明义道:

「中国既需要齐白石、潘天寿、徐悲鸿、林风眠式的力作,也需要《地道战》、《血衣》、《开国大典》、《收租院》式的力作。」

在他看来,「改革开放以来,两类创作都在向现代转型,但意义不尽相同。」前者着重于艺术本体的发展和现代观念的开拓;后者则更像是以艺术为载体,利用艺术的发展,着力于现代精神的展现和现代风格的创造,积极参与着社会的发展与变革。

「这类创作可以而且应该出大师。」

刘骁纯以为,这类创作的关键在于艺术家是否有志坚持和发展下去。他期望有更多杰出的艺术家涌现,愿意将他们的才华和热血投入到这种现代风格的创作中来。

接着,他对主题性艺术创作的类别特点做了详细定义,对其难点做了深刻详尽的剖析,并提出了自己的解决之道。

「社会事变、社会事件虽然是借体,但对借体却不能“逸笔草草”,它不是淡化或歪曲具体事变激起的具体感受,而是强化和升华具体事变激起的具体情思。」

「主体化意味着对客观的社会事变根据表达需要进行必要的解构、重组和意象化,并自由地综合现实主义、象征主义、表现主义及其它现代流派的有用因素。」
「主体化还意味着精神、观念、语言、风格的高度个性化,从而为人类开创出观照社会事变、社会事件的新的图像世界和精神空间。」

……

即使在今天看来,这篇文字对于身处语言陷阱的艺术家们,仍是有参考价值。

 

郭润文《广州起义》布面油画 215×130cm 1991年
郭润文(b.1955),浙江人。时任广州美术学院油画系副教授。

邓平祥则以《历史画的中国问题》为题,从中国历史画的传统和西方历史画的区别入手,通过对比中国和西方的艺术史和文化差异,分析了历史画在两种文化背景下截然不同的地位和命运。

「从美术史的角度说,历史画的传统在中国是相对薄弱的,在学术上也没有提出过明确的概念。因此历史画之于中国实质上是一个现、当代的问题。」

「在西方历史上艺术一开始就具有“道”的使命,文学家、文艺家往往成为了开时代之风的文化英雄;如是,达·芬奇等三位造型艺术家成为了文艺复兴三杰,他们在西方文化史和精神史上的地位和贡献,超过了一些帝王将相。而在中国,以艺术家的名分在历史上有如此崇高地位者,似乎没有听说过。」

马良书《1840赴国难者祭》中国画 160x300cm 1997年

 

马良书(b.1966),湖北郧西人。湖北美术学院本科及硕士研究生。2001年进入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攻读博士,获得博士学位。清华大学吴冠中艺术研究所研究员、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艺术学副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现从事绘画创作实践与中西艺术比较研究。

相反,曾几何时一些被看作「在历史中赢得了时机」的历史主题创作者们,也因为历史画的尴尬定位,并未得到更长足的艺术发展,「当然这也是一种中国式的历史的宿命,而历史则往往是无可奈何的」。
可即使如此,从他对俄罗斯历史画的欣赏中,也不难看出他对国内主题性艺术创作寄予的厚望:
「在俄罗斯的历史画中,我们可以看到画家鲜明的个人性。从画家体现在作品中的历史评价、审美评价、人性评价、道德评价等,我们可以看到画家的精神境界和社会良知;我们还可以看到,画家的个人性的评价是相对独立于历史学家和当时的社会权力评价的,于是画家的主体精神就站立起来了。这样的作品就可能成为民族的史诗,而一旦成为史诗,它就是一个民族的圣经(黑格尔语)。」

封二:李涛《铁证》 油画 227x130cm 1997年

香港新界锦田乡吉庆围有一对古铁门。1898年,英殖民主义者强迫清政府签订了《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再次激起了中国人民的强烈愤怒。1899年,英军侵占新界时,遭到了锦田人民的英勇抗击,英军攻开了这对铁门,并将它作为战利品掠至英伦。25年后,英政府迫于锦田人民的强烈不满,将其归还。

李涛(b.1962)广州人。广州美术学院毕业。时任广州美术学院附中教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会员。

2020年6月30日,香港回归纪念日的前夕,刘骁纯先生因病去世。

2023年,在又一个新的七月到来之际,重新翻开这本26年前的文献,以记之。

 

朱振庚《龙鉴》中国画 200x150cm 1997年

朱振庚(b.1939)江苏徐州人。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研究生毕业,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时任华中师范大学美术系教授。

封三:石磊《邓世昌》油画 60x50cm 1997年

石磊(b.1965),时任山西师范大学艺术系讲师。

周小松《国宝脱险》油画 195x160cm 1997年

1941年12月,日军侵占香港后,中共中央通过驻港各种渠道,在港九游击队和群众的帮助下,多方营救滞港著名文化人士(邹韬奋、茅盾、曹禺、何香凝等),使他们安全转移到后方。

周小松(b.1971)南京人。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毕业,当时就读于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研究生班。

傅中望《榫卯结构#97》雕塑 84x85x22cm 1997年

傅中望(b.1956)湖北武汉人。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装饰艺术系雕塑专业毕业。时任湖北省美术院雕塑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项金国《沧桑》雕塑 90x80x40cm 1997年

项金国(b.1950)湖北人。湖北艺术学院雕塑专业毕业。时任湖北美术学院副教授、绘画雕塑系副主任。

编辑:ARThing艺术活
本文图片源自©️《美术文献 | 纪念香港回归专辑(1997)》
@arthingorg
arthing@126.com

本篇文章来源于 ARThing艺术活



发表评论

(必填)

(必填)

(以便回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