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片中这个即将走入黑暗的背影,会给你怎样的感受?
你可曾想过如此平静的暗影之下,又有着一段怎样的历史?

Jawaharlal Nehru, Parliament House, 1962.
1962年,贾瓦哈拉尔·尼赫鲁,印度首都德里,国会大厦
也许你还没听说过这位诞辰一百周年的名叫T.S.萨提安的摄影记者,但一定听说过照片中的这个人——甘地继任者、不结盟运动的创始人、出身名门望族的哈罗公学校友、毕业于剑桥三一学院的印度开国总理——贾瓦哈拉尔·尼赫鲁。
他是1949年中国成立后第一批承认新中国的人,他是1954年与周总理共同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的人,他也是在1962年不宣而战,点燃中印边境战火的人:
这场由印度挑起的战争,1个月的时间就以印度的全面失败告终。
胜负从来不是战争的全部。这场战争中我军有七百多战士长眠边疆,而印军有近五千人再没活着回到自己的家。
1963年8月,印度反对党第一次在国会通过了「对尼赫鲁政府的不信任案」,尼赫鲁推行的印度现代化方案几乎在一夜之间濒临崩溃。
1964年5月,74岁的尼赫鲁最后视察了一支中印参战部队后,病逝。
也是自此役起,和平共处的原则被长期的军事对峙所取代,印度在地缘政治环境中执着保持对华军事平衡的政策思路一直延续至今。美国伊利诺大学政治学教授、南亚问题专家斯蒂芬·菲利普·科恩教授认为,印度在1962年遭到「耻辱的失败」,「教训了整个一代的印度人,……从那时起,印度在心理上已经成为了军事化的国家」。
当时印度国内也有理性反战的声音,但非常微弱。我不知道这张照片拍摄于1962年具体哪个时刻的德里国会大厦,也无法知道镜头之后39岁的萨提安是在怎样的思考下,选择在这样的场景和时刻,对着尼赫鲁的背影按下快门。
他写过一篇悼念迈索尔动物园的白毛虎 Rajan 的文字《The Raja said, “Why don’t you go with Mohini?”》
「Rajan离世的悲伤对我尤其沉重,因为1960年10月我曾为《生活》杂志采访任务访问过勒瓦,并拍摄了它的祖辈们。」他共情着与Rajan有着血缘牵绊的那只即将离开家乡的白虎:「它会不会想念兄弟姐妹和从它出生起就开始爱它、照顾它的仆人们?它如何适应遥远的美国的新环境?」在他喃喃提出这些问题之后,同行司机漫不经心地说「为什么要费心在这些上面?」「和一只白虎同行对任何人来说都是非常难得的特权,尤其对摄影师!」说完司机大声笑起来,还欢乐地点起了一支烟卷。
可以确定的是,一位合格的人像摄影师最关键的能力就是与人共情的能力,他不可能在面对拍摄对象时候全然无动于衷。而一位艺术家的所有摄影作品,包括新闻照片,都会带有他的个人视角,表现出他的个人态度。正如他自己所坚信的,「一张照片可以以自己的方式激活读者的良知。」

作为印度最早的职业新闻摄影记者之一,T.S.萨提安以其记录南亚重大历史时刻的黑白照片而知名,足迹遍布印度、阿富汗、锡金和马来西亚等地,即使拍摄一些普通人的日常生活照,通常也有着大规模的社会变革或动荡的历史背景。要知道摄影之于印度,本就带有大时代的烙痕。
1840 年代,摄影被英国人用作测绘这片最大殖民地的实用工具传入印度,大部分照片都是被殖民地相关公司委派拍摄的项目;而后随摄影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需要,又逐渐转为了上流社会对生活日常的记录,开始沾染上文艺的烂漫色彩。
1947年印度独立以后,在欧洲现代主义和印度自身传统双重影响下,印度摄影艺术开始了后殖民时代的探索,时年24岁的T.S. 萨提安,正是纪实摄影的代表人物之一。
T.S.萨提安1923年出生于迈索尔,并从王公学院获得艺术学位,属于20世纪40年代迈索尔王公学院的黄金一代。他出身并非显贵,但自幼对摄影的热爱和英语老师资助350卢比购买的相机,却驱使他在一个并不看好新闻职业的时代,选择了成为一名职业记者。他从未忘记摄影既是一种精致的艺术形式,也是一种交流的手段,他毕生致力于用图像与读者、与历史进行着交流:简单而诚实,不矫揉造作。
这位拍摄了一部南亚编年史的人,在85岁时对年轻摄影师的建议,放到今天也会让人感觉眼熟:
「……务必慎重考虑这个选择。因为你必须比许多其他职业付出更多理解、更加努力,才能赚到更少的钱。」
「不仅疲劳,而且危险,需要警惕和奉献。」
「最重要的是,你必须始终保持健康。你必须成为最好的自己。」
他见证过印度新闻最黄金的年代,合作过许多杂志的传奇编辑,除了担任《德干先驱报》和《画报周刊》的专职摄影师之外,他拍摄的照片还在《生活》《时代》《新闻周刊》《世界健康》等刊物上伴随了一代人。
虽然他的同学、相识中不乏名流显贵,他还是更多地将自己的镜头对准了孩子。在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世界卫生组织、国际劳工组织和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等国际组织的任职,使他走遍了全国各个角落,通过拍摄世界卫生组织 (WHO) 组织的消灭天花运动和提高失明医疗干预意识等活动,他以摄影积极支持着儿童教育和医疗事业。
With great ease: The photography of T. S. Satyan
展期:2023年8月12日 - 2023年11月20日
地点:MAP(Museum of Art & Photography)· 班加罗尔 Bengaluru
今年是记者T.S.萨提安(T.S. Satyan,1923-2009)诞辰100周年。日前,于班加罗尔开幕的「从容——T.S.萨提安摄影作品展」试图超越其新闻记者的身份,重新审视他作为独立摄影艺术家的一生。
本次展览作品全部来自于 T. S. 萨提安家族信托基金会(T.S.Satyan Family Trust )捐赠,包括 21,000 多张印刷品、底片、样片、剪报。在照片背面的打印和涂鸦中,观众得以一窥这位习惯使用打字机的摄影师何以完成对编辑的笔记,并以此记录和补充着他的视觉叙事。
在他2005 年出版的回忆录《Alive and Clicking》前言中,历史学家拉马钱德拉·古哈(Ramachandra Guha)写道:「八十一岁的萨提安少年,仍然保留着他八岁时对世界的强烈好奇心。」

Flash floods, Delhi 1970.
1970年,德里洪暴灾(T.S.萨提安家族信托基金会赠予)

Untitled, Agartala, Tripura, 1971
无题,阿加尔塔拉,特里普拉邦,1971 年,明胶银盐照片(T.S.萨提安家族信托基金会赠予)

Kerala Children Smile at Satyan's Camera, T. S. Satyan, 1980, Calicut (now Kozhikode), Kerala, India.1980年,T.S.萨提安在喀拉拉邦(现科泽科德)卡利卡特拍摄的《对着镜头微笑的喀拉拉的孩子们》银盐纸(T.S.萨提安家族信托基金会赠予)
职场的女性、沉思的儿童、聚光灯外的「大人物」们……未经修饰的场景中不加矫饰的纪实表达,让我们看得到拍摄者的温柔与真诚,和所获得的可贵信任。他以天才的方式记录了一个时代的编年史,他邀请观众共同步入二十世纪的下半叶的一段时空。往事并不如烟。
如本文开头的第一张照片,它让沉默在一方黑白灰色中的「真实」,跨越61年时空呈现在我们面前。这位永远的萨提安少年描述过这来自艺术的魔法:「摄影让我们觉得自己可以把握整个世界。」
摄影拯救着许多值得见证的时刻,让它们免于随时空消散;
摄影自有其生命,会以无声的真实回答所有的追问和质疑。
这也许就是艺术之所以存在的价值。
这也许就是无数成为「过去」的「现在」,对现在和未来的意义吧。

萨提安睡在自己的展览照片中间,1999年

撰稿:ARThing艺术活
编译:teamARThing×AI
本文图片 ©️ Museum of Art & Photography × T.S.Satyan Family Trust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 ARThing艺术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