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笔下的景致初看简约至极,纸本《峡(2024.3.6)》以全无托裱的状态舒展于半空之中,飘然欲飞;略作端详又可领略墨色凝炼处的厚重质感,巧心经营的没骨线条,展现出独特的视觉张力。或洗练飘逸,或浓烈如锈,他以家乡的这一碗河水,在画布上信手泼洒下去,以独特的方式捕捉了秦淮河畔的烟雨,蕴含着江南特有的文雅灵秀,却又无处不在颠覆传统。这极富个人特色的艺术语言,已成为当代水墨的代表之一。
策展人:林书传
艺术家:沈勤
展期:2024年03月23日—06月09日
地点:亚洲艺术中心|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路2号大山子798艺术区
《山(2024.3-4)》纸本水墨设色 41x36cm 2024
《山(2022.12.28)》纸本水墨设色 27x167cm 2022
策展人林书传说,沈勤作品中的那一碗水,有三种状态:
“喝掉的水”是他对江南文脉故土难离的深情诠释,是笔墨间对秦淮古韵的沈氏传承;
“倒掉的水”是他挣脱束缚的勇气,用极致的形式挑战既定的美学规则;
“舀走又倒回河中的水”则是他离乡回归后的反思,人生的波澜融入画中,形成独特的艺术语言……
作为南京的儿子,沈勤以“秦淮漂客”自居,这一碗秦淮河的水,是他对自我与故乡关系的深刻表达,是他艺术灵魂的源泉。
在面对沈勤的画作时,我们不难从这严谨到近乎洁癖的画作中,体会那份浸入心田的清冽。
策展人林书传对此提出了自己的思考:
秦淮河有多长,多深,沈勤的碗到底有多大?
这个开放式的问题,予人神秘而无尽的想象空间,也是本次个展对所有观者的一次邀约。
秦淮河里舀了一碗水
策展人:林书传
谈沈勤本应该绕开山山水水,却很难绕开秦淮这条河。为什么要绕开山水,因为中国的山水从来不是山水,而是一种山水观,在中国的文化语境里面,带着“观”的词汇永远说的是人。“秦淮漂客”是在沈勤工作室看见的一方闲章,句句真实,画家是南京人,画家离开过南京,画家在享受一种漂泊的状态,所以我们绕不开秦淮这条河。“秦淮河里舀了一碗水”,直白而谦逊,像熟悉的沈勤站在我们面前,说着南京话,秦淮河是他的土壤。画家不论如何以“漂客”自嘲,不那么汹涌的秦淮河,永远是漂不快,也是漂不远的。秦淮河造就了沈勤,离开秦淮河造就的还是同一个沈勤。如果将“秦淮河”放在中国文化语境之中,我们可以用“江南”来参照。从六朝开始,在文学、文人、艺术、社会等多个命题下,“江南”一词超越地理,成为了一种理想的美学与社会状态。谈艺术,“秦淮”与“江南”同脉,湿漉漉、潮唧唧,从这里经过,鼻中常会飘过不厌人的霉味。但“秦淮”却比“江南”多了几盏灯,多了几分烟火气,这便是河边的沈勤。
“舀走了一碗水”,是河里少了一碗水吗?我们在谈到沈勤的作品中至少要面对三种状态: 一、水被喝掉了;二、水被倒掉了;三、舀走的水又被倒回了河里,且三种状态同时存在。“水被喝掉了”,这是沈勤作品中的显性特征,是对江南文脉的一种沈式传承。笔墨锈而逼古,北山秀比南山。锈秀之间,山与山以水相叠,相交之痕似锈;锈秀之间,南人画北山却秀于南山。“水被倒掉了”,这是沈勤作品中的逃脱之术。沈勤以“术”御“艺”,为逃离方法。我们面对“秦淮河”,其实是面对一种相对稳定、经典的江南美学标尺,对于画家来说,这种标尺既是药,同样也是病。面对相对稳固的美学状态,我们只碗空空,很难舀上一碗水倒进去,却有法将河中之水舀出来。既无增之法,则为减,沈勤之“术”,便是用极端的形式来减少“法”之束缚。笔墨之法,线条之法,疏密之法,空实之法,沈勤将它们减少并控制在一个即将“变质”的临界点上,这便是他山水的独美之处。“舀走的水又被倒回了河里”,这跟沈勤的离开有关。三十年前离开南京,北上石家庄,是对生活的选择,也是被生活选择。再次回到秦淮河边,将碗中之水归还。此时的水也不是“八五”之时,泛着阳光,躺着灰尘的那碗水,此时的“秦淮河”也不是那时少了些水,却依旧桨声灯影的河。个人的离去与归来,这段经历同时折射在生活和艺术中。像沈勤画中山水之间那道突然出现的黑色线条,像画面中错笔乱书的文字,既为了补充也为了破坏而同时存在,这便是倒还这碗水时的涟漪。
就像八年前策划“三十年·沈勤”的展览那样,八年过去了再次面对这么多的作品,还是没找到用好的词汇去描绘好作品的方法。一碗水的比喻,就像沈勤有洁癖的画一样,很难让我去画蛇添足些什么。观看是一种状态,想象也是一种状态。在沈勤取水而归之间,还有一件事情是需要思考的:秦淮河有多长,多深,沈勤的碗到底有多大?
展览现场
编辑:teamARThing
图片©️ASIA ART CENTER
@arthingorg
arthing@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