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是审查者,但却是心不在焉的审查者。 ——华特·班杰明
消逝
展期:2024年06月20日—08月24日
艺术家:Jana Benitez、Mr Doodle、Dale Frank、Michal Korman、A.A. Murakami、图格拉&塔格、张健君、朱金石
地点:Pearl Lam Galleries 艺术门|⾹港中环都爹利街3–11号 律敦治中⼼律敦治⼤厦地下
在信息时代,我们的生活被各种图像和信息所充斥。这些视觉字节瞬间被我们的大脑储存,但往往缺乏深度。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不再仅仅是精神的指导,而是变成了一种更广泛包容性的工具。艺术作品越来越让观众沉浸在思想的海洋中,但同时也使我们越来越难集中注意力在单一的想法上。这种矛盾的存在,正是《消逝》展览所要探讨的主题之一。
在《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一文的结尾段落中,华特·班杰明写道:「心不在焉的人也能养成习惯。更重要的是,在分心状态下完成某些任务的人,证明了他们的解决方法已成习惯。艺术所营造的分心呈现了统觉对视觉的控制。」
华特·班杰明指出,在分心状态下完成某些任务的人,证明了他们的解决方法已成习惯。艺术所营造的分心呈现了统觉对视觉的控制。这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思考艺术在现代社会中角色的新视角。二维艺术和时基媒体之间的界线正变得越来越模糊,现代人通过各种社交媒体平台的广泛传播观看艺术品,从而促进了对艺术的电影式阅读。
在《消逝》展不仅仅是视觉的享受,更是思想的触发器。它们挑战我们对艺术的传统认知,激发我们对自我和世界的重新思考。正如已故一行禅师所说:「善恶之间的对立常被比作光明与黑暗,但若换个角度看,就会发现当光明照耀时,黑暗并不会消失,而是融入其中,成为光明的一部分。」
艺术的本质不仅在于其辩证性,更在于它激发自我发现和转化的潜能。
“The Vanishing” exhibition showcases art’s temporality and emotion, connecting with viewers through fleeting visual experiences.
贾娜·贝尼特斯的绘画实践探索了佛教、道教和密宗的概念,以绘画作为一种身心灵的探索,视艺术为一种疗愈的形式。
涂鸦先生的创作风格常以黑色墨水在白色背景上绘画,营造出一个迷人的世界,满载着奇特的生物和拟人化的形态,把平面空间填满,覆盖世界的每个角落。作为一种释放或冥想的方式,他的创作过程流畅、即兴且具治愈性。
戴尔·弗兰克用色彩和形式探索潜意识,创作出抽象画面,作品标题富含心理暗示,使用有机玻璃挑战观者的感知和解读。
米高·科尔曼的《十二月花》系列以超平面技法描绘植物,灵感来自自然和音乐,强调光与色彩。作品避开政治,专注于平静日常,吸引观众深入思考。
图格拉与塔格的《神话新解》系列通过毗湿奴化身迦尔吉的故事,模糊艺术与流行文化的界限,反思消费文化对印度身份的影响,探索精神与数学的联系,质疑传统信仰体系。
张健君艺术实践的核心,在于运用水墨探索道家关于时间与存在的概念。以中国传统水墨画的几何形式贯穿其整个创作历程,描绘物质与宇宙的关系,并以水作为象征呈现道家信仰,反映出东方宇宙观和存在主义对于他的抽象绘画的影响。
艺术家组合A.A. Murakami创作的《第一天》是一块巨大的半透明彩色渐变玻璃,能透出画廊外的日光,营造出更自然的观赏体验。艺术家们受日本战后建筑运动代谢派(Metabolism)所启发,试图通过将材料研究、新技术及其自身的艺术和建筑背景相结合,打破梦想与现实之间的模糊界线。呈现自然、建筑环境、人体与生态、技术和地质之间循环和变化的关系。
朱金石(b.1954),中国,《三十道二》,2013,布面油画,180 x 160 cm
朱金石通过静物捕捉了短暂的体验,邀请观者探索道家哲学的隐喻与物质性。他独特的厚绘画风格体现了道家思想的启发。他使用画板和铲子等非常规工具,赋予画作一种宏大的自然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