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刻即纪念碑
MOMENTS ARE MONUMENTS
展期:2024年08月15日—10月13日
策展人:Francesco Bonami、吴天
地点:BYART MATTERS 天目里美术馆|中国杭州市西湖区天目山路398号天目里1号楼
BY ART MATTERS 天目里美术馆于2024年8月15日开启新展“片刻即纪念碑”,展览共展出了29位/组知名艺术家的八十余件作品,已知的创作年份从1930年代横跨至今。本次展览作品多以雕塑、装置为主要媒介,其中包括在中国大陆艺术机构⾸次展出的安东尼·卡洛(Anthony Caro)、艾德蒙·德瓦尔(Edmund de Waal)、瑞秋·怀特里德(Rachel Whiteread)、詹姆斯普拉姆(JAMESPLUMB)等艺术家的创作,亦有马塞尔·杜尚(Marcel Duchamp)、埃托雷·索特萨斯(Ettore Sottsass)、弗朗西斯·埃利斯(Francis Alÿs)、西斯特·盖茨(Theaster Gates)、罗曼·欧达科(Roman Ondak)、何翔宇等艺术家较为罕见的作品。
本次展览旨在体现艺术的人性化那一面,强调其日常作用,并呈现生活中的寻常物件如何得以转变为艺术品。美术馆馆长弗朗切斯科·博纳米(Francesco Bonami)认为,这次展览是一次让人们慢下来的机会,去注视在瞬息万变的生活中那些细小的瞬间,并体会其重要性。任何事物,只要敏锐感知,都有成为艺术作品的可能,成为生命中每个重要时刻的纪念碑。
展览聚焦以日常物品为材料和灵感的艺术创作,以八个篇章对应不同区域,呈现出由自然、信仰、社会,和个人体验织成的关系网络——“崇拜的映射”、“凝视明月”、“永恒的戏剧”、“一抹暖意”、“一笔轻逸”、“沉默的独白”、“沉重的鸟”和“人性的回归”,为走入不同区域的观众提供的自主联想与思考的出发点。
「崇拜的映射」作为展览序章开始,包括英国抽象雕塑大师安东尼·卡洛的作品《艾玛屏幕》及墨西哥艺术家何塞·达维拉的《基本问题XXVIII》在内的四件雕塑作品为开篇,指向“纪念碑”的抽象含义,点出观者凝视的重要性——既无论是原始图腾还是现代偶像,其能量往往由信仰者的投射汇聚而成。因此这四件雕塑作品被安置在美术馆北侧通透的玻璃幕墙前,当我们的目光聚焦于作品上时,外面的行人也许会被吸引,将目光投向我们。
《艾玛屏幕》(局部),安东尼·卡洛, “片刻即纪念碑” 展览现场图,BY ART MATTERS 天目里美术馆,照片由姜六六拍摄
在「凝视明月」这间静谧的房间里,观众将会看到悬停在黑暗中的八个月亮,该作品为詹姆斯普拉姆创作的《斑驳之月》,它们实际上都由这对艺术家从废弃温室中寻得的布满苔藓、地衣和污垢的玻璃片,经过精心处理,在光学投影的帮助下投射而成的。在这间暗室中人们可以暂时摆脱现实世界中纷繁闪烁的图像和信息流,邂逅月亮随时间而变动的不同面孔。引领观众进入一场关于时间、自然和生命的沉思之旅,体验自然赋予的灵魂触动;而「永恒的戏剧」则更像是一座通往远古宗教圣殿的桥梁,它不仅仅是对圣物崇拜的现代表达,更是对原始艺术灵性精髓的再现与重塑。通过挂井五郎的一系列高低错落的雕塑作品,以及西斯特·盖茨《一些成员生活在天堂》的10尊白色粘土人像等创作来演绎传说与故事,构建了一个个层次分明、叙事丰富的场景,共同演绎着那些跨越世纪、触动人心的不朽传说与故事。它们不仅仅是视觉的盛宴,更是对人类讲述与倾听故事这一永恒欲望的表达。
《斑驳之月》,詹姆斯普拉姆,“片刻即纪念碑” 展览现场图,BY ART MATTERS 天目里美术馆,照片由姜六六拍摄
「一抹暖意」将展示多位艺术家围绕人类居住空间创作的亲密而温柔的作品。如美国艺术家大卫·阿达莫利用瓷石膏和橡皮筋创作了如同迷你版暖气片的作品《无标题》,这件曾为他提供过温暖的物件,被剥离掉实际的功能,成为他私人回忆的载体。英国艺术家瑞秋·怀特里德则用石膏取代空气,将热水袋和开关盒的内部空间奇异地呈现在我们面前。通过平常家用品的省思、改造和重现,艺术家提醒我们注意日常生活中那些不可见的“负空间”,以及我们对空间惯常感知方式的局限。
《无标题(躯干)》,瑞秋·怀特里德,“片刻即纪念碑” 展览现场图,BY ART MATTERS 天目里美术馆,照片由姜六六拍摄
「一笔轻逸」则体现了面对沉重的经历和对于轻盈的向往,两位艺术家从材质和观念层面出发将沉重转化为轻盈。德国艺术家路易斯·昂格尔用不锈钢丝钩织出半透明的网状结构,以简单的材料制成复杂形制,随光线和观看角度的变化,作品在空间中闪烁梦幻的光泽。薇薇安·苏特创作的系列作品记录了数段沉淀着自然痕迹的时光,她在南美洲危地马拉的热带雨林生活和创作 40 余年,将自然万物的能动关系纳入自己的画面之中。
何翔宇和詹姆斯普拉姆的两把椅子给「沉默的独白」这一区域开启了两条线索,一条是对于材质巧妙的运用和极致打磨。另一条则是在现成品组合上的灵光一现。同时,蕴含和承载的私人情感与历史记忆的作品穿插其中,就像是走进一个人丰富的内心,不同物件分别对应了人生的不同境遇,状态、情绪及不同阶段的理念。带着对过往的遗憾则指向艾德蒙·德瓦尔的作品,制陶与写作同时作为艺术家的创作方式,他是知名的造型艺术家,也撰写了追溯家族回忆的著作《琥珀眼睛的兔子》,无论是陶瓷还是文字,都是对于逝去记忆的书写和对物质生命的珍视与寻觅。梁廷旭《对话的场景T_9》这件作品则是以动态雕塑“模拟”了艺术家与妻子日常磨合的微妙瞬间。该区域以弗朗西斯·埃利斯的《时间是心灵的把戏》作为落点,这是本场展览中唯一一部动画影像,如果说展览开头的《斑驳之月》中,时间缓慢悠长,这里则揭示生活中一个微小瞬间潜藏的神秘体验,引发我们对于日常环境中固有节奏与秩序的重新思考。
《无标题(躯干)》,瑞秋·怀特里德,“片刻即纪念碑” 展览现场图,BY ART MATTERS 天目里美术馆,照片由姜六六拍摄
「沉重的鸟」及「人性的回归」则是对人、物与自然之间复杂关系的全新审视。安娜·博格伊根的《九只(立着的鸟)》指出人类与动物在现代化环境中的共同处境。而位于长廊中埃托·索特萨斯的系列摄影作品作品《隐喻》,就好像是在回应刚刚九只小鸟向我们发出的提问。该作品可被视为后来孟菲斯设计浪潮的前奏,作品中的三个部分,“为人类命运而设计”、“为人的权利而设计”以及“为动物的生存需要而设计”,重新编织着索特萨斯关于命运、自由和欲望的设计之法。索特萨斯从根本层面探讨了设计的本源,他的《隐喻》于此处结束展览的旅程,既是结语,亦是重现。
《九只(立着的鸟)》,安娜·博格伊根,“片刻即纪念碑” 展览现场图,BY ART MATTERS 天目里美术馆,照片由姜六六拍摄
在本次展览中,形式与材料、空间与物体、媒介与情境的相互交织与融合。在这里,日常与艺术的界限被巧妙模糊,观众将被邀请成为这场探索之旅的参与者,共同见证那些平凡之物如何被赋予灵魂,成为生命中不可或缺的“纪念碑”。同时也希望这些创作语言各不相同的艺术作品,能带给大家片刻的沉思,重新发现日常事物的纪念性瞬间。正如德国哲学家史怀哲所言,“生命的意义蕴藏在生命的每一个表达之中,它体现在形式和现象的无限远点,存在于所有的创造之中。”
让我们一同期待这场艺术之旅,在BY ART MATTERS 天目里美术馆中,参与这场艺术与自我、时间和世界的深刻对话。
由于这次展期仅有两个月,天目里美术馆秉持着环保可持续的理念,在展览的筹备过程中进行了创新,摒弃了传统的展墙搭建方式,转而采用库存布料来替代,不仅布尽其用,还可重复使用。天目里美术馆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在呈现精彩展览的同时,也为环保事业贡献一份力量,呼吁大家共同关注和践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