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分叉:树——陈恩深当代漆画展

分叉:树——陈恩深当代漆画展

BIFURCATING: Tree – Chen Ensen’s Contemporary Lacquer Painting Exhibition

展期:2025年03月11日—04月08日

开幕:2025年03月11日 14:30

学术主持:冯健亲

策展人:尹丹

艺术家:陈恩深(Chen Ensen)

承办: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四川美术学院设计学院

地点: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重庆市沙坪坝区大学城南路28号 一楼大厅、1号厅、3号厅

展览呈现陈恩深50年漆画创作历程,涵盖230余件作品,融合传统技法与创新媒材,以“分叉:树”诠释艺术探索的无限可能,致敬川美85周年校庆。

This exhibition showcases Chen Ensen’s 50-year lacquer art journey, featuring 230+ works that blend tradition and innovation, embodying the theme “Branching: Tree” to celebrate Sichuan Fine Arts Institute’s 85th anniversary.

我与恩深相识相交多年,欣慰他即将在川美举办个人画展——事实上,早在十年前筹办中国现代漆画文献巡展期间,我赴川美考察,在恩深家中看到他多年来创作积累的大量精彩漆画作品时,就提出他应当与文献展同时举办一个平行的个人漆画展,借此机会可与全国的漆画同行们交流切磋。出于种种考虑,恩深没有接纳我的建议,但却也丝毫没有停下自己在漆画领域探索、创造的步伐。如今这个展览的举办,相较十年前,想必是对陈恩深的漆画艺术乃至艺术观念的一次更加完整、成熟的展示。

听恩深介绍,他的这次展览由四川美院主办,且被列入川美学统系列展的序列当中。这当然是对他艺术成就以及资历的高度肯定,但是往往,这类展览也常会给人留下一种“回顾展”、“成就展”的刻板印象: 成绩斐然,但新意不大。然而当看到恩深发来这次展览上展出的部分新作图片时,我着实有些吃惊——更加抽象化、形式化的视觉语言,以及对于纸质媒材的探索运用……如此种种,恐怕要等到面对原作时才能有更加真切的体会。当然,这样的吃惊也不是第一次了。遥想十年前在恩深家中看到他当时的那批“新作”时,我也是倍感讶异的,毕竟在此之前我对恩深作品的印象还停留在他广为人知的代表作《四月的漫步》上;再进一步说,三十多年前当他以《四月的漫步》亮相全国美展并斩获银牌时,带给当时漆画界的何尝又不是一种富有独创性的艺术体验?这或许就是陈恩深的特点罢,哪怕如今已成被列入川美学统的资深教授也不故步自封。他那对待艺术的赤诚之心和用于突破的探索精神是始终如一的。

说到陈恩深的漆画,似乎就不得不要多言几句那个从八十年代延续至今的“老掉牙”话题: 聚氨酯的使用和所谓“大漆正宗论”。对于八十年代就使用聚氨酯作画、且已经不作漆画多年的我来说,这个话题能够旷日持久的延续至今,本身就令我迷惑和费解。抛开人为因素不谈,就艺术本身而言,当我们面对恩深的漆画作品时,这个问题其实早已有了答案。在其自己书写的文章中,陈恩深将“漆”不仅仅视作一种单一媒介,而是归结到“漆之味”上——其美学特征与大漆一脉相承,特征是:温厚、蕴藉、神秘、隽永。反观陈恩深这么多年来的漆画创作其恪守的不就是这样的“漆之味” ?事实上,使用或不使用大漆本身并不是陈恩深关注的重点。作者熟练大胆的运用着这些富有漆味的创作语言,诉说着他对生命、自然、字宙的感悟与思考。听恩深说,近年来他的不少作品也是使用大漆材料完成的,但我想他所想表述的内容,恐怕早已超越了“大漆正宗”的层次。

由此而言,陈恩深的漆画无疑是富有当代性的。这里的“当代”,不仅仅是一种现代风格的形式语言,也不简单对接西方当代艺术中的“观念”。笼统的说,他的作品一眼看去就是一个当代画家所为;具体而言,相比起对于现实社会和日常生活的关注,陈恩深的着力点更侧重于审美观念及文化等方面。还要多说一句的是,在探索艺术奥秘的过程中,一个艺术家但凡攀得越高、挖掘得越深,难免就会曲高和寡,心生孤独寂冷、高处不胜寒之意;而作品面貌往往也会与“雅俗共赏”这样的标准渐行渐远——从这个意义上,我个人反倒有些怀念当年“四月漫步”的陈恩深。无论如何,这些作品是恩深多年来艺术探索之路的凝结,也展现了他异于常人的天赋和勤勉。预祝展览圆满成功!

是为序。

冯健亲

写于2025乙巳年大年初一

本次“分叉:树 陈恩深当代漆画展”是归入“四川美术学院文脉研究”系列而得以在川美美术馆展出。说到川美文脉,就不得不提到“漆”在川美历史中的重要地位。如果将学校的起点追根溯源至1940年成立的四川省立高级职业工艺学校,沈福文先生所领衔的漆工方向就是最初的三个招生方向(另两个是服用、家具)之一。作为沈老的学生,陈恩深老师身体力行地延续了这一“漆”文脉,在漆画领域不断推陈,时时出新。恰逢川美建校85周年之际,这个展览正当时。

作为一种被中国人运用了几干年的媒介,漆有很好的防水性和防腐性。就艺术表现力而言,它深沉、厚朴而隽永,因具备很强的黏合性和可塑性,历来又被人们结合多种材料和多种工艺进行艺术表达。本次展览所展出的众多漆画作品中,观者不仅可以看到历史悠久的传统手法,也可以看到陈恩深本人对于材料、手法的诸多尝试: 如研磨彩绘、蛋壳绘、堆漆、砂绘、箔绘、银绘、拓叶绘、金属绘、灰料绘、流云绘、裂纹漆绘、吹银弹雪绘等等。此外展览几乎涵盖了他从70年代入行以来每一个阶段的绘画创作。纵观其创作历程,从早年较为重视画面形象的形式美与构成感,到近年来画面形象更具流动性与朦胧感,手法的运用也愈发随性而为,信手拈来。很难用一个词、一句话来定义他几十年来的创作面貌,其多变性也贴切地印证了他为本次展览确定的主题:“分叉:树”。在陈老师看来,艺术之树有着无限分叉的可能性,它无法被预先定义,而是蕴含着无限生机。我毋宁将这一主题理解为类似于存在主义视角下的境遇化选择,人总是在“此在”的绵延中不断地进行选择,即“存在先于本质”。艺术亦然。

我也担心陈恩深老师未必愿意被“漆”文脉这样的大词所标签化。与他交谈后,我更愿意将他定义为是一位喜欢思考,喜欢读书,不断琢磨的画家(而非局限于漆画家)。这个展览的主题最初被我们定为“画在漆先”,这也是他多年艺术生涯的座右铭。逻辑上,他首先是一个画家,然后才是漆画家;他也在自己的著作中明确地回应了这一判断,并认为“‘漆’代表的只是一种带有漆韵味的绘画媒介”。已经很明显了,他并非一个媒介中心主义者,更不会恪守大漆至上论。当我个人仔细地整理展览资料时,才意识到他那件享誉中国漆画界的《四月的漫步》也并非大漆完成,而是聚氨酯。由此我也想展示陈恩深老师近年来完成的一些水墨作品,以此更全面、更贴切地呈现其“画在漆先”的艺术理念。

最后需要友情提醒一下诸位观者,本展在四川美术学院一号厅和三号厅同时举行,千万不要遗漏了任何一件佳作。作为策展人,我要感谢川美美术馆的何桂彦、李芳馆长一直以来对于川美文脉的重视,同时也感动于陈恩深老师的几位高足–唐影、林文洁、陈思宇等老师的全情投入,深切感受到“陈家班”的师生情谊,他们的参与也使得我的策展工作轻松了不少。当然还有设计师汪泓老师对于展览视觉效果的专业把控,得以让展览以如此文质上乘的面貌落地。

 

尹丹

陈恩深,1953年生,四川乐山人。

四川美术学院教授(国家二级)、硕士生导师、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中国美术家协会第二、第三届漆画艺委会副主任、

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重庆市美术学科带头人、

首届重庆市美术家协会漆画艺委会主任、重庆市优秀教师。

1974年进入四川美术学院工艺系漆器专业学习,

受教于东方色彩大师李有行先生和漆艺大师沈福文先生。

1977年毕业留校任色彩教学和漆画创作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