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姆斯特丹|安塞尔姆·基弗:告诉我花落何方

安塞姆·基弗:告诉我花落何方

Anselm Kiefer – Sag mir wo die Blumen sind

展期:2025年03月07日—06月09日

艺术家:安塞姆·基弗(Anselm Kiefer)

地点:梵高博物馆、阿姆斯特丹市立博物馆|荷兰阿姆斯特丹博物馆广场6号及10号

德国艺术家安塞尔姆·基弗首个双馆联展,呈现25件绘画、装置及影像作品,探讨梵高对其创作的持续影响。展览包含沉浸式新作《告诉我花儿去了何方》及历史性装置,并首次公开展示基弗早期素描与未公开影片。
German artist Anselm Kiefer’s first dual-venue exhibition features 25 works including immersive installations and early drawings, highlighting Van Gogh’s enduring influence. New works and historical pieces explore themes of memory and transformation.

本展览为梵高博物馆(Van Gogh Museum)和阿姆斯特丹市立博物馆(Stedelijk Museum Amsterdam)首次联合策划,在两座博物馆中汇集了基弗的25件作品,包括一件全新沉浸式绘画装置,以及绘画、装置、电影和纸上作品,既包括基弗的知名作品,也有新近未发表的作品。展期内同步展出7幅梵高关键作品与基弗主题性创作对话,最引人注目的是基弗新作的装置作品《告诉我花落何方》,这件作品以黏土、颜料、制服、干玫瑰花瓣与黄金构成,象征生死循环与人类命运的母题,同时呼应梵高的《向日葵(Sunflowers)》(1889年)及其近期风景画作。它将填满市立博物馆历史悠久的楼梯空间。

安塞尔姆·基弗《告诉我花儿去了何方》(Sag mir wo die Blumen sind),2024,图片由艺术家和White Cube提供。阿姆斯特丹市立博物馆和梵高博物馆,2025年。摄影:Peter Tijhuis

 

 

安塞尔姆·基弗《告诉我花儿去了何方》局部(Sag mir wo die Blumen sind),2024
乳胶、油画、丙烯、虫胶、金箔、电解沉积物、黏土、干花、稻草、织物、钢、木炭和拼贴画布
这件作品通过多种材料的组合,探讨了生命与死亡的循环。干花和金箔的使用象征着自然的脆弱与永恒。
This work explores the cycle of life and death through a combination of various materials. The use of dried flowers and gold leaf symbolizes the fragility and eternity of nature. 
©Anselm Kiefer Photo credit: Nina Slavcheva

展览和这件作品的同名标题取自美国民谣歌手皮特·西格(Pete Seeger)作于1955年的反战民谣圣曲《花儿都到哪儿去了》(Where Have All the Flowers Gone,也翻译为:花落何方),灵感来自苏联小说《静静的顿河》,后因玛琳·黛德丽(Marlene Dietrich)的德语翻唱广为人知,还曾出现在电影《阿甘正传》中。

那些花都到哪儿去啦,漫漫时光流逝。

​那些花都到哪儿去啦,

​已是很久以前的事。

​花落何处?  花儿都被女孩子们采去了。

​她们究竟什么时候才能明白?

​时光荏苒,女孩子们都到哪去了?

​很久之前,女孩子们都到哪儿去了?

​女孩子们都到哪去了?  她们个个都嫁了人。

​她们究竟什么时候才能明白?

​时光飞逝,她们的丈夫都到哪去了?

​她们的丈夫都到哪去了,很久以前。

​她们的丈夫都到哪去了?

​丈夫们都参军去了。

​她们究竟什么时候才能明白?

​军人都到哪去了,漫漫时光流逝?

​军人都到哪去了,已是很久以前的事?

​军人都到哪去了?

​他们个个进了坟墓。

​她们究竟什么时候才能明白?

​坟墓都哪去了,漫漫时光流逝?

​坟墓都哪去了,已是很久以前的事?

​坟墓都哪去了?

​它们都被鲜花覆盖。

​哦,她们何时才知晓?

​花儿已经不见了。

 

以画作、展览,一次次唱响反战的民谣,这就是基弗。


梵高博物馆的展区聚焦基弗与梵高艺术的深刻关联——1963年,基弗曾追随梵高的足迹游历荷兰、比利时和法国,梵高对其创作的影响延续至今。展览将梵高的七幅关键作品,包括《麦田与乌鸦(Wheatfield With Crows)》等与基弗的同主题巨幅画作一起,以双联画的形式并置呈现,展示了基弗与文森特·梵高之间的特殊联系。

梵高《雪地与农具》(Snow and Farm Tools),1890,布面油画 这幅作品是梵高在圣雷米疗养院期间的作品,当时他透过病房的窗户,看到了这片充满冬季气息的景色。

 

安塞尔姆·基弗《星夜》(The Starry Night),2019 
这件作品是对梵高经典《星夜》的重新诠释,通过现代材料和技术展现了对宇宙和人类存在的深刻思考。 This work is a reinterpretation of Van Gogh’s classic “Starry Night,” using modern materials and techniques to explore the cosmos and human existence. © Anselm Kiefer. Photo: Georges Poncet
文森特·梵高《麦田与乌鸦》(Wheatfield with Crows),1890
布面油画 50.5cm × 103cm
梵高的晚期代表作,动荡的天空与惊飞的乌鸦传递出强烈的不安情绪,成为基弗反思自然与灾难的灵感来源。
Van Gogh’s late masterpiece, with its swirling sky and crows, conveys a sense of existential turmoil and serves as an inspiration for Kiefer’s exploration of nature and catastrophe.
基弗《乌鸦》(Die Krähen),2019,综合材料(颜料、黏土、制服、干玫瑰花瓣、黄金)
这件沉浸式装置作品通过破碎的制服象征战争的伤痕,干玫瑰与黄金交织出生死循环。作品标题呼应反战歌曲与梵高的《向日葵》,探讨毁灭与重生、自然与人类暴力的永恒对话。©Anselm Kiefer. 摄影: Georges Poncet

阿姆斯特丹市立博物馆的展区则突出基弗与荷兰的紧密联系,尤其是他与该馆的长期合作。阿姆斯特丹市立博物馆是一个现当代艺术博物馆,早在1980年代便收藏了基弗的《室内空间(Innenraum)》(1981年)和《梅尔基舍的沙(Märkischer Sand)》(1982年),并于1986年为其举办个展。此次不仅首次集中呈现馆藏基弗作品,还展出了他近年新作,包括两件全新空间装置。一件是展览标题装置《告诉我花落何方》以沉浸式绘画装置占据博物馆历史性楼梯空间,另一件是装置《上升,上升,坠落》结合影像相关材质,呼应基弗对人类历史重量的思考。展览还放映了基弗参与创作的电影,包括其1989年在华沙拍摄的《波兰尚未灭亡(Noch ist Polen nicht verloren)》。

 

安塞尔姆·基弗《上升,上升,坠落》(Steigend, steigend, sinke nieder),2024,综合材料
这件作品通过影像盘片和胶卷废片的组合,探讨了历史的重量与人类的野心。
This work explores the weight of history and human ambition through a combination of lead and photography. Courtesy of the artist & White Cube. In Anselm Kiefer – Sag mir wo die Blumen sind, Stedelijk Museum Amsterdam & Van Gogh Museum, 2025. Photo: Michael Floor


基弗拍摄的《波兰尚未灭亡》(Noch ist Polen nicht verloren)1989
Ein Film von Anselm Kiefer Produktion: Filmbüro Walter Smerling, Warschau 1989
via:YouTube ,致谢©Stiftung für Kunst und Kultur,字幕:teamARThing

安塞姆·基弗《室内空间》(Innenraum),1981,综合材料,287.5cm × 311cm这幅作品通过综合材料的使用,展现了艺术家对空间和时间关系的探索,以及对建筑和历史的深刻理解。
前:基弗《夜航》(Voyage au bout de la nuit),1990,综合材料,239cm × 750cm × 750cm,这件装置作品通过巨大的尺寸,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空间体验,展现了艺术家对空间和时间的探索。
后:基弗《无题》(Untitled),1989,综合材料,340cm × 501cm《无题》是基弗的另一件综合媒介作品,尺寸同样宏大,它挑战了观众对传统绘画形式的认知。
©Stedelijk Museum Amsterdam. In Anselm Kiefer – Sag mir wo die Blumen sind, Stedelijk Museum Amsterdam & Van Gogh Museum, 2025. 摄影: Michael Floor

 

基弗《斧头时代——狼的时代》(Beilzeit – Wolfzeit),2019,综合材料
这件作品通过丰富的材料和层次感,探讨了历史的暴力与人类的生存状态。
图自艺术家 & 高古轩. In Anselm Kiefer – Sag mir wo die Blumen sind, Stedelijk Museum Amsterdam & Van Gogh Museum, 2025. 摄影: Michael Floor

 

基弗《梅尔基舍的沙》(Märkischer Sand),1982,综合材料
这件作品通过丰富的材料和层次感,探讨了自然与历史的关系。
©Stedelijk Museum Amsterdam. In Anselm Kiefer – Sag mir wo die Blumen sind, Stedelijk Museum Amsterdam & Van Gogh Museum, 2025. 摄影: Michael Floor
“Märkische”一词与德国的勃兰登堡(Brandenburg)地区有关。勃兰登堡是德国的一个联邦州,位于德国东北部,柏林是其首府。在历史上,勃兰登堡地区被称为“马尔克”(Mark),这是一个中世纪的德语词汇,意为“边疆”或“边境地区”。因此,“Märkische”通常用来指代与勃兰登堡相关的地理、文化和历史特征。“Märkischer Sand”一词来自歌曲“MärkischeHeide, MärkischerSand”《马尔克地区的荒原,马尔克地区的沙》,也可以理解为“边境的旷野,边疆的沙”。这首歌由古斯塔夫(Gustav Büchsenschütz)于1923年创作的,最初是为献给作曲家徒步旅行的伙伴们,后来被热爱它的人们唱成了勃兰登堡的非官方国歌。因为在纳粹德国时期曾被改编为德国军乐,所以在东德时期不受官方欢迎,但即使被禁时期也阻止不了人们出于对歌曲本身的喜爱而广为传唱。这段跌宕起伏的历史为基弗这件作品赋予了丰富的注解。

 

123024dnt58j5o
从左至右:梵高博物馆馆长Edwin Becker、策展人Emilie Gordenker、艺术家Anselm Kiefer,阿姆斯特丹市立博物馆馆长Rein Wolfs、阿姆斯特丹市立博物馆策展人Leontine Coelewij,摄影: Tomek Dersu Aaron.

关于艺术家

b9f507d5-5a29-4eb6-bc47-2453cb79c1513k761

安塞尔姆·基弗|Anselm Kiefer
1945年生于德国多瑙艾辛根(Donaueschingen),二战尾声的废墟塑造了其早期记忆。1960年代末,基弗以尖锐的巨幅作品直面德国历史,成为该国首批反思纳粹创伤的艺术家之一。其创作融合神话、哲学、文学与炼金术,以铅、灰烬等材料探讨历史、记忆与人类命运。荷兰艺术界早年对其作品的认可(如阿姆斯特丹市立博物馆的收藏与个展)奠定了其国际声誉。

艺术机构

梵高博物馆|Van Gogh Museum
位于荷兰阿姆斯特丹,专注于展示梵高作品及其对后世艺术的影响,拥有全球最完整的梵高收藏。

阿姆斯特丹市立博物馆|Stedelijk Museum Amsterdam

荷兰的现代与当代艺术重要机构,以先锋策展与国际收藏闻名,长期支持基弗等实验性艺术家。

 

图自:阿姆斯特丹市立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