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卞少之:一言万语

卞少之:一言万语

Bian Shaozhi:One Word, A Thousand Meanings

展期:2025年04月12日—05月13日

策展人:杨天歌(Yang Tiange)

艺术家:卞少之(Bian Shaozhi)

地点:松美术馆(Song Art Museum)|北京市顺义区天竺镇格拉斯路

本次展览集中呈现卞少之2018年以来三十余件新老作品。他偏爱轻薄透明颜料创作,绘画有中国古画韵味。展览分“东西”“长物”“窗前月”板块,展现其艺术阶段性探索成果。
This exhibition presents more than thirty new and old works by Bian Shaozhi since 2018. He prefers to use light and transparent pigments in his paintings, which have the charm of ancient Chinese paintings. The exhibition is divided into three sections, showing the artist’s phased exploration in art.

卞少之的个展,“一言万语”,集中展览了艺术家自2018年以来的三十余件新老作品。这近十年的时段,见证了卞少之从此前的创作中踏步而出的历程,也铭刻着他在新途中前行的印迹。“一言万语”,似指言谈,实谓绘画,比拟并概言了这段绘画新途的理想与追求:不愿千言万语、喋喋不休,或只会言不尽意;而是宁愿克制少言,借诸有限话语,激发振荡回声,进而生成无穷之余意。

卞少之创作油画,有他特殊的语法。不同于习见的厚涂与覆盖,他偏爱将油画颜料调至轻薄、透明的质感,再进行色层有限、落笔克制的创作。因颜色轻薄,不过度塑造,绘画有了平面化的质感;因避免色层的过度覆盖,画面近乎袒露,而笔触与形迹具现。这使得卞少之的油画,布面也好、木板也罢,有了中国古代绘画的韵味——从气息上,均以寥寥数笔追无穷意蕴,说有限之一言而欲含无尽之万语。卞少之不避讳书法性(calligraphic)笔触在油画中的应用,也乐于容纳古画的形式(如长卷)进入画面的构图,但是他不是一味地崇古,而是借由多元的当代生活题材化纳传统之精神,意图与其精神相挽。有限的画层,少量的笔触,以及写意的表达,使得卞少之的绘画看似自然轻松,但事实上,意欲抵达这一结果的过程却不乏痛苦与焦灼。看似一挥而就的寥寥数笔,时常凝聚着画家深思熟虑的观察与考究。卞少之2023年曾“临摹”一幅《贝多芬第十号奏鸣曲Op.96手稿》,这页手稿中,大量的涂抹痕迹显示了作曲家的纠结与挣扎,但是最终的乐章中,这一段又是最为平和、宁静的。这张“临作”好似创作者心灵相惜的印证,即关于创作中的矛盾与统一:在此,多与寡并非两极,平静与焦灼亦可共存,克制与浪漫同为一体。其底色是关于艺术创作的观念,把苦痛与纠结留给自己,而将轻松平静流露在外,于艺术家而言,是自我的要求和一种修养。

技法的别样、表达的追求,尤见于卞少之的油画,而在其小尺幅的水彩创作中也一以贯之。在内容层面,卞少之的绘画题材则极为贴近他个人的成长以及丰富的生活:自喻的猴子、嬉戏的鸭与鹅、花木果蔬、天象星盘,是活色生香的现实,幻化为画面中的多种静物、动物与变体的风俗画。展览的前、中、后段,粗疏划分为“东西”“长物”“窗前月”三个板块,它们略有区隔而又交织呼应。“东西”之双关语,既是绘画之静物的展示,也是画法、画题之融贯中西的隐喻(如2019年的《向乔托致敬》与2020年的《仿宋李安忠晴春蝶戏图笔意》);“长物”所取,皆乃生活非必需之品,却值得玩赏,或有心灵寄托,是艺术家生活趣味的彰显;“窗前月”则不止于月色,天象变换,时移世变,寓有艺术家之生命感悟乃至宇宙观,是不止于天地间的永恒探索。

本次展览呈现于一处规整而敞亮的长条展厅。修长的空间中,展览特设五面木结构展墙,平折分明,环绕通透。五堵墙,两面平行,三面构成折角,此从卞少之画中来,一如他偏爱的直笔与折笔;五面展墙相互独立,互不干涉,游览其间,视野与气息均有贯通,此亦从卞少之画中来,有如他在薄涂的画中追求的鲜活感与生命力。

“一言万语”因而构成了一次艺术家阶段性的回顾叙述,展现着卞少之的笔意与画意之独树一帜的地方,而这一总结,也是他下一步的探索的新起点。“一言万语”中汇集的诸多作品,以寡言的笔迹,生成着多声的交响,激发着未来的可能。

关于艺术家

卞少之

1984年11月生于江苏省南京市,2010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绘画专业获硕士学位,现工作生活于南京。

卞少之的个性语言完美融汇了东方特有的笔墨质感,具有超逸的抒写性。他自如地运用水彩、油画等各种材料,与东方气韵浑然一体,以独特的视角与手法,创作出朴素又浪漫的超然臆像,寓意轻松而深刻。卞少之的作品里有时间和空间流动的痕迹,他不断向内及向外地编织与延伸其线索,引发观者对于个人成长和外部环境的共鸣。

个展

2024 《精神相挽》 卞少之个人项目 虹·美术馆 苏州;卞少之特别项目 之谷空间 北京;2023《发·生》 个人项目 上海西岸与设计博览会 逸空间 上海;2022《黑色的眼珠, 韧性的睫毛》 逸空间 南京;2020 《触》 个人项目 ART021当代艺术博览会 逸空间 上海;2018 《隐秘的狂欢》 逸空间 南京。

群展

2025 《爱的新知识》 金鹰美术馆 南京;2024 《缺席 / 返场:流动中的艺术与价值》 银川当代美术馆 银川;《知觉的外形》 虹美术馆 苏州;2023 《绘画:当代景观》 金臣亦飞鸣美术馆 上海;巴塞尔香港艺博会 魔金石空间 香港;《建议以看待树林的方式阅读展览(下篇)》 魔金石空间 北京;2022 《结绳记事》 右空间 太原;《热烈的共舞于街中》 弥金画廊 上海;2020 《朝南》 逸空间 南京;2019 《简至诗意升起时》 程及美术馆 无锡;2018 《滚动中的雪球》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 南京;《没展 /2018》 喜玛拉雅美术馆 上海;首届亚太艺术展 南京大学美术馆 南京;2016 英国约翰莫尔绘画展 利物浦国家美术馆(National Museum Liverpool)利物浦(英国)。

关于策展人

杨天歌

策展人、艺术史研究者

北丘当代美术馆顾问策展人,北京大学博士生。杨天歌曾于云美术馆、69ARTCAMPUS、北丘当代美术馆、户尔空间、歌德学院、中间美术馆等地策划“兴之所至”“多少次呵,我离开了我日常的生活”“晦暗里,身体循光深潜”“合作,为了污染,不为完善”“佛系青年:冷漠与共”“海面之下是火山”等群展,以及诸多艺术家的个展。他是新世纪当代艺术基金会“墨缘:艺术史研究与写作资助计划”中国当代艺术写作方向的首届获奖学者。他长期关注二十世纪以来的中国本土艺术与国际当代艺术,并在近期的研究中聚焦于人文地理视角下的身体、身份认同与民族形式建构问题。

关于松美术馆

松美术馆地处北京市顺义区温榆河畔,由著名设计师周光明先生担纲设计,2017年正式面向公众开放。2021年丁泽华先生出任馆长,全面负责松美术馆的运营和管理。

松美术馆目前拥有20世纪以来中国现当代艺术的丰富藏品。美术馆的运营聚焦“收藏”、“研究”、“传播”与“教育”,努力形成带有前瞻性的关注中国当代艺术发展新视角。松美术馆的目标是通过与国内外相关专家学者的合作,大力推动并展开深层次的当代艺术研究展示与实验项目,增强美术馆的学术性和专业性建设,自觉做好民营美术馆面向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