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从“建筑容器”到“文化发生器”的博物馆——朱利安·罗斯《Building Culture》(建构文化)

朱利安·罗斯的《建构文化》不仅仅是一部关于建筑的访谈录,更是对博物馆在艺术、建筑和公共空间交汇点的深刻探索,从而引发关于艺术展示方式及其空间介质的诸多思考。本书以16位顶尖建筑师的对话为线索,探讨了博物馆作为艺术展示的重要场所,如何突破传统“艺术仓库”的定位,成为塑造未来艺术生态、城市空间与公众参与的动态场域。

这些访谈的问题核心围绕“邂逅艺术品的最佳方式”,从而触及了空间设计与艺术体验之间的微妙关系。正如罗斯所言,博物馆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们不必被“最优化”,其设计通常不受财务限制的过度约束,而得以实现大胆、个性化的建筑宣言。这种自由使博物馆成为建筑师发挥创造力的重要平台,也让艺术以最具冲击力的方式呈现。博物馆建筑不仅仅是形式的体现,更是对功能规划、参观流线和艺术体验的深刻关注。

本书作者通过跨越代际和地域的访谈,揭示了不同的设计方法和建筑哲学,展示了博物馆建筑如何通过创新和实验成为独特的艺术表达形式。《建构文化》中的建筑师们通过个人视角阐述了不同的空间设计理念,面临的挑战,以及他们与艺术品之间的关系,柳亦春与陈屹峰设计的龙美术馆(西岸馆),便是书中对如何为艺术品提供独特背景和体验的具体例证。其现代与历史的融合既体现了建筑师对空间细腻的处理,也证明了博物馆可以在艺术与环境之间建立深层次的对话。

 

从白盒子到社会实验室

“博物馆不是终点,而是对话的起点”——建筑师伊东丰雄的宣言,揭开了《Building Culture》的核心命题。书中讨论了如古根海姆博物馆(毕尔巴鄂)、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以及即将在非洲尼日利亚建造的西非艺术博物馆等全球范围内的博物馆项目,通过真实案例探讨不同文化、历史背景下的建筑实践。当扎哈的曲线混凝土遇上苏州园林的“移步换景”,当卡塔尔国家博物馆的环形走廊对话上海西岸美术馆的滨江步道,建筑不再是容器,而是激发公共参与的“文化引擎”。

建筑的诗意实验:光、材料与记忆的编织术

文艺复兴时期,美第奇家族用穹顶与壁画传递哲学真理;今天,建筑师用参数化设计与可持续材料重构空间叙事。

书中Snøhetta的数字化展厅与深圳坪山美术馆的社区计划,揭示了博物馆如何成为“记忆的织布机”——用光线切割时间,用混凝土凝固情感。

全球绿色博物馆地图:LEED认证建筑中,中国占比15%,上海天文馆以“零碳穹顶”入选。

虚拟与现实的博弈:数字策展人的觉醒

从美第奇图书馆搜寻古籍的狂热,到故宫《石渠宝笈》的AR展览,技术始终是文化记忆的载体。《Building Culture》预言:未来的策展人可能是AI,而观众将佩戴VR设备“漫步”在虚实交织的卢浮宫。书中Snøhetta的虚拟展厅 vs 杭州中国美院民艺博物馆的“数字皮影”互动墙,谁会是更受Z世代欢迎的未来?

建筑师对谈:金钱、权力与美的三角关系

15世纪,洛伦佐·美第奇用5亿美金推动文艺复兴;21世纪,隈研吾用“负建筑”消解资本符号。用买游艇的钱,美第奇家族养活了30年的艺术革命”——这是历史的讽刺与启示。

书中16位建筑师的访谈揭示:博物馆的终极使命不是炫富,而是用空间平衡权力与公共性。

未来猜想:可穿戴博物馆与AI策展人

如果博物馆变成可穿戴设备,你的情绪波动将成为展品;如果AI策展人根据社交媒体热点生成展览,艺术会沦为流量奴隶吗?《Building Culture》邀请读者参与一场思想实验:在技术狂潮中,如何守护人文的“不可计算性”?

本土行动指南:中国博物馆的破局之道

书中的案例,在中国不乏可借鉴的对话方。MAD的哈尔滨大剧院以“雪原”为灵感,对话书中BIG的“垃圾发电厂滑雪场”;景德镇陶溪川将工业废墟变为陶瓷社区,印证“博物馆即城市更新催化剂”。这些案例揭示:本土化不是符号堆砌,而是用空间激活集体记忆。

 

总之,《建构文化》不仅适合对建筑与设计感兴趣的读者,也是博物馆、艺术从业者以及公众了解艺术与空间关系的重要参考书籍。如果您希望了解更多具体内容或访谈建筑师的观点,我很乐意帮忙!

而且,这本书并不仅仅停留在赞美博物馆建筑的创新与美学层面。罗斯也尖锐地触及了博物馆设计背后可能存在的矛盾,比如“毕尔巴鄂效应”所带来的对建筑视觉化的过度追求,以及全球博物馆热潮中艺术收藏的商业化趋势。这些问题对艺术业态从业者而言尤为重要,因为它提醒我们在关注建筑表达的同时,不可忽视艺术展示背后的经济与社会动机。

书中还包含了80多幅相关图片,进一步丰富了对建筑过程和设计灵感的理解。作为一本汇聚了顶尖建筑师思维的作品,《建构文化》不仅是博物馆设计的宝贵文献,也是对艺术展示及空间塑造进行批判性思考的契机。它启发我们如何重新思考博物馆的功能与未来方向,也促使艺术领域从业者在面对艺术与空间的交互时保持敏锐洞察。

 

Julian Rose《Building Culture: Sixteen Architects on How Museums Are Shaping the Future of Art, Architecture, and Public Space》

《构建文化:十六位建筑师讲述博物馆如何塑造艺术、建筑与公共空间的未来
精装本 – 2024年9月3日
作者:朱利安·罗斯(Julian Rose)
序言:伊夫-阿兰·博瓦(Yve-Alain Bois)
普林斯顿建筑出版社:2024,共368页。
这本书通过设计博物馆的建筑师的视角,深入探讨了艺术博物馆如何塑造我们观看艺术的方式。
建筑师和艺术爱好者将欣赏这本汇集了十六位世界顶级、深思熟虑且富有创新精神的建筑师的访谈集。这些建筑师设计了许多世界上最伟大的博物馆。跨越世代、地域和建筑设计方法,他们分享了为艺术创造空间的复杂而迷人的过程。
《构建文化》包括以下内容:
  • 弗兰克·盖里(Frank Gehry) 揭示了与视觉艺术长达半个世纪的对话如何影响了他设计的革命性建筑——古根海姆博物馆毕尔巴鄂分馆(Guggenheim Bilbao)。
  • 库拉帕特·亚恩特拉斯(Kulapat Yantrasast) 描述了他对展览设计的重新思考,以及如何在像大都会艺术博物馆(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这样的历史悠久的机构中扩展作品展示方式。他目前正在为该博物馆的非洲、大洋洲和美洲艺术画廊进行重新设计。
  • 沃尔特·胡德(Walter Hood) 长期对音乐即兴技巧的兴趣如何影响了他在奥克兰博物馆设计的户外表演空间。
  • 伊丽莎白·迪勒(Elizabeth Diller) 分享了她在纽约哈德逊场区的“ Shed”项目的设计理念,这一理念受到她在概念艺术和表演艺术领域数十年工作的启发。
书中还采访了多位杰出建筑师,他们设计、翻新或创建了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新当代艺术博物馆(New Museum)、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American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伦敦国家美术馆(National Gallery)和泰特现代美术馆(Tate Modern);迈阿密佩雷斯艺术博物馆(Pérez Art Museum Miami);巴黎蓬皮杜中心(Centre Pompidou);日本金泽21世纪当代艺术博物馆(21st Century Museum of Contemporary Art, Kanazawa);尼日利亚正在建设中的西非艺术博物馆(Museum of West African Art)等场馆的展厅。
这本生动的合集揭示了来自多样化专业背景的建筑师们截然不同的建筑哲学。书中包含建筑师与艺术家和策展人关系的个人回忆,以及80张引人入胜的图片,为建筑学生、艺术家、博物馆专业人士以及对建筑设计、公共空间和博物馆文化感兴趣的人士提供了进一步的见解和永恒的灵感。
目录
9 序言,伊夫-阿兰·博瓦(Yve-Alain Bois)
13 前言
18 引言
44 大卫·阿贾耶(David Adjaye)
62 大卫·奇普菲尔德(David Chipperfield)
84 伊丽莎白·迪勒(Elizabeth Diller)
106 弗兰克·盖里(Frank Gehry)
126 理查德·格卢克曼(Richard Gluckman)
154 雅克·赫尔佐格(Jacques Herzog)
170 史蒂文·霍尔(Steven Holl)
192 沃尔特·胡德(Walter Hood)
210 柳亦春(Liu Yichun)
230 伦佐·皮亚诺(Renzo Piano)
244 丹尼斯·斯科特·布朗(Denise Scott Brown)
264 妹岛和世(Kazuyo Sejima)
278 安娜贝尔·塞尔多夫(Annabelle Selldorf)
298 重松象平(Shohei Shigematsu)
318 库拉帕特·亚恩特拉斯(Kulapat Yantrasast)
340 彼得·祖姆托尔(Peter Zumthor)
362 注释
364 人物简介
367 致谢
368 关于作者

 

816fz-2z1bL._AC_UL348_SR348348_75xnp

Building Culture: Sixteen Architects on How Museums Are Shaping the Future of Art, Architecture, and Public Space Hardcover – September 3, 2024


An insider’s look at art museums and how they shape the ways we view art, through the eyes of the architects who design them.

Architects and art lovers everywhere will enjoy this remarkable collection of interviews from sixteen of the world’s most celebrated, thoughtful, and innovative architects who have designed many of the world’s greatest museums. Spanning generations, geographies, and methods of architectural practice, these architects share the complex and fascinating process of creating spaces for art. Building Culture includes interviews with:​​

  • Frank Gehry, who reveals how a half-century of dialogue with the visual arts influenced his revolutionary Guggenheim Bilbao​.
  • Kulapat Yantrasast, who describes his rethinking of exhibition design and how it expands the presentation of work in venerable institutions like 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where he is currently redesigning the galleries for the arts of Africa, Oceania, and the Americas​.
  • Walter Hood, whose long interest in improvisational techniques in music informed his design for outdoor performance spaces in the Oakland Museum​.
  • Elizabeth Diller, whose conception of the Shed in New York City’s Hudson Yards was influenced by decades of work in conceptual and performance art.
  • Esteemed architects who have designed, renovated, or created galleries for MoMA, the New Museum, and the American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 in New York; the National Gallery and the Tate Modern in London; the Pérez Art Museum Miami; the CentrePompidou in Paris, the 21st Century Museum of Contemporary Art, Kanazawa in Japan; the Museum of West African Art (currently under construction) in Nigeria; and many others. ​

This lively compendium reveals intensely varied architectural philosophies from a diverse group of established and up-and-coming professionals. Engaging personal recollections of relationships with artists and curators, along with 80 captivating images, provide further insight into the design process and timeless inspiration for architecture students, artists, museum professionals, and anyone fascinated by architectural design, public space, and museum cul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