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为 “传统” 的文章

  • 笔法记——林海钟作品展

    2023.09.02 · 发表评论

    笔法记 — 林海钟作品展 NOTES ON BRUSHWORK — Works by Lin Haizhong 2023.9.2-10.29 开幕时间 | Opening 2023.9.2(星期六)16:00 ​ 策展人 | Curator 付晓东 | Fu Xiaodong ​ 地址 | Add...

  • 传统的复活——中国当代艺术的另一条线索

    2020.09.26 · 发表评论

    “传统的复活”也是希望呈现中国当代艺术的另一条发展路径,即立足于中国自身的历史与文化情景,从本土文化的立场,呈现当代艺术与传统的联系,以及如何为传统注入新的内涵。

  • 丛林——琴嘎 | 个展

    2019.02.25 · 发表评论

    《丛林》 自述:面对游牧文化的精神遗产和当代城市的全球化进程作出个体独特的回应,以冰冷的水泥材质、有温度的生命体状态——24个马腿的雕塑形状和干牧草的游牧地图,对应现代化的建筑空间展开对话,激活个体的时间空间关系和公共的时间空间关系,制造一个游牧的丛林和丛林中的空间,持续游牧,对生命、自然、生长及其全球化语境中传统与当代现实的冲突、互相纠缠的困境中进行一系列公共性、具体性、时间性的思考,在实践行动中探寻一种可能性的生长通道,试图以个人性的“胎记”方式在公共空间制造、搅动公共性的胎记,努力抵达现实生活中的社会性胎记。

  • 弸彋——郝建涛个展 | 个展

    2019.02.25 · 发表评论

    继2014年以来,这已经是郝建涛在Hi艺术中心举办的第三个个展。这次展出的28张新作延续了画家体验式的表现方式,除了仙鹤、几何、水纹、古建等代表性画面元素之外,薄纱与中国传统绘画风格的结合让人眼前一亮,古朴典雅的设色也让二者的融合浑然天成,仿佛将古画中的朦胧感用帷幔半掩的形式具象化了。而展览名“弸彋”(péng hóng)取“风吹帷帐鼓起貌”之意,也让我们更加期待这次展览真正揭开帷幕的那天。

  • 安德烈·布特兹 | 个展

    2019.02.22 · 发表评论

    博而励画廊荣幸呈现艺术家安德烈·布特兹(André Butzer)在北京的首次个展,这是画廊继2018年“5 X Berlin 柏林五人展”后再度推出德国艺术家的展览。展览包含艺术家自2018年以来创作的布面丙烯作品和铅笔手稿。展览将于2019年3月2日正式开幕,并参加北京画廊周的系列活动和项目。

  • 平行——埃文·奥拉夫 | 个展

    2019.02.22 · 发表评论

    《平行:埃文·奥拉夫》呈现了当今荷兰最重要、最有影响力的摄影师之一——埃文·奥拉夫最近十五年创作生涯中的近五十件作品,其中数件作品皆为首次在中国展出。

  • 赵洋——罗马是个湖 | 个展

    2019.02.22 · 发表评论

    香格纳北京将于2019年3月9日荣幸推出赵洋个展《罗马是个湖》。这是赵洋在香格纳北京的首个个展,也是艺术家在香格纳画廊的第二个个展。在经历了一系列美术馆展览之后,这次展览将完整呈现艺术家最新的重要创作。赵洋的创作总是复杂的将叙事隐藏、遮盖甚至破坏在矛盾的迷雾之中,"坍塌"是赵洋描述自己绘画时用的最多的词,在画布上做的不是构建,是一个从"无"到"有"再到"无"的过程,而此处的"无"已不是绝对的"无",是他所试图寻找的更深邃的模糊之境。

  • “It’s important to bring dirt into museum and gallery spac …

    2019.02.17 · 发表评论

    Rafa Esparza grew up painting and drawing but was more familiar with the murals and crafts within his family and community than with contemporary galleries or museums. As he got older, he nurtured a relationship to performance by joining his East L.A. neighbors’ sweat lodges and ceremonies, questioning their creation myths and rigid gender roles while enacting their ancient traditions. The modern institution would become more alienating, so he went back outside. – 拉法埃斯帕扎在绘画和绘画方面长大,但他对家庭和社区中的壁画和工艺品比对当代画廊或博物馆更熟悉。随着年龄的增长,他加入了他的东洛杉矶邻居的汗流浃背和仪式,在继承他们古老的传统的同时质疑他们的创造神话和僵化的性别角色,从而培养了与表演的关系。现代制度会变得更加疏远,所以他回到外面去了。

  • Frieze Week: Saturday – 中楣周:周六

    2019.02.17 · 发表评论

    Head straight to the New York City backlot to explore Frieze Projects – large-scale and immersive installations by international artists including Paul McCarthy’s giant Ketchup bottle, Sarah Cain’s painted transformation of a brownstone apartment, and Tino Sehgal’s performance. – 直接前往纽约市的外景地,探索饰带项目——国际艺术家的大型和沉浸式装置,包括保罗·麦卡锡的巨型番茄酱瓶、莎拉·凯恩对布朗斯通公寓的绘画改造以及蒂诺·塞加尔的表演。

  • Jenn Nkiru: 'Black to Techno' – Jenn Nkiru …

    2019.02.15 · 发表评论

    A cursory glance at the history of techno music suggests paradoxes. The product of an intersection of factors and influences resolutely local to a certain time in the urban American Midwest, it soon found a passionate audience halfway around the world, in West Berlin. Embedded in black, working and middle class experience, it became an expression of revolutionary hope and optimism.  In Black to Techno, Jenn Nkiru explores the origins and impact of the radical musical movement that originated in Detroit in precisely this complexity. – 粗略地看一眼技术音乐的历史,就会发现悖论。由于各种因素和影响的交集,在美国中西部城市的某个特定时间内,它很快在世界各地的西柏林找到了热情的听众。在黑人、工人和中产阶级的经验中,它成为了革命希望和乐观主义的一种表达。在《从黑人到技术》中,Jenn Nkiru探讨了起源于底特律的激进音乐运动的起源和影响,正是这种复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