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展览的“重蹈现实”,首次集中展示当代艺术收藏家王兵先生所关注的“后奥运时代”中国新一代影像艺术的重要收藏,并将之视为一个契机,在历史的断裂(节点)之处,尝试寻找一个新的叙事框架,既能以此说明中国在全球化时代所展现出矛盾性与复杂性,同时又能实现中国话语所强调的中国经验内部“连续性”之可能。而基于现代媒介技术的影像艺术,作为一种兼具“现代化”与“现代性”两种面向维度的技术制品,它在中国当代艺术系统内部的传播与演变,恰好映射出始于中国改革开放前后的现代化物质生产(器物层面)与文化信息生产、传播(精神层面)之间存在的辩证关系。所以,作为展览主题的“重蹈现实”,一方面旨在重申生活世界的意义,通过解析中国新一代影像艺术实践所累积的普遍化的媒介经验,从而在现实的实际经验中,阐释中国问题的话语情境与历史源头;另一方面,正值全球陷入混沌与冲突之际,“重蹈现实”的目的也旨在从未来的角度,提示在历史转折的关口我们所要面临的“重建工程”。
三年展
外交公寓12号空间荣幸宣布将于12月7日举办成立三周年特别项目“12号12人:外交公寓三年展”,该展聚集了三年来在“12号空间”展出过的12位个展艺术家(以展览时间排序):冯国东、张伟、王鲁炎、王友身、顾德新、李永斌、倪海峰、朱加、赵亮、颜磊、刘展、杨振中。展览为跨年度展,将持续至2019年2月17日。
A tooth in the right side of Lydia Ourahmane’s mouth had always given her trouble. Seven or eight years ago, she had a disastrous root canal and the tooth, a maxillary molar, never really recovered. Around the time Ourahmane graduated from Goldsmiths, London, in 2014, with an undergraduate degree in fine art, she was driving out of town in a friend’s van. They had taken their lunches with them to eat on the road. Ourahmane took a bite – she can’t recall what she was eating that day but she remembers that it was soft – and the tooth, always bothersome, loosened completely and fell out into her food. There was only a stump of it left in her mouth. She later had to have it extracted, leaving a sizable gap. - Lydia Ourahmane嘴巴右边的一颗牙齿总是给她带来麻烦。七年或八年前,她有一个灾难性的根管和牙齿,上颌磨牙,从来没有真正恢复。大约在2014年,欧拉曼从伦敦戈德史密斯大学毕业,获得美术本科学位的时候,她正开着一辆朋友的面包车出城。他们带着他们的午餐在路上吃。欧拉曼咬了一口——她想不起那天吃了什么,但她记得那是软的——牙齿总是很烦人,完全松动了,掉进了她的食物里。她嘴里只剩一根树桩。她后来不得不把它提取出来,留下了相当大的缺口。
Shows featuring counterfeit work by the Japanese artist Kusama and her compatriot Takashi Murakami, have appeared in at least six Chinese cities - 日本艺术家草间弥生和她的同胞村上隆(Takashi Murakami)的假冒作品在中国至少6个城市上映。
In the face of 'hyena politics', five artists from the Zimbabwean capital who explore the human form as a symbol of resistance - 面对“鬣狗政治”,来自津巴布韦首都的五位艺术家探索人类形态作为反抗的象征。
当代唐人艺术中心荣幸地宣布将在香港空间呈现艺术家赵赵的全新展览,这是继《赵赵》(2016)以来,他第二次在香港唐人举办个展。本次展览由纽约视觉艺术学院教授芭芭拉 • 波洛克担任策展人。艺术家通过本次展览主题《一秒 • 一年》来探讨时间的各个维度,以及时间将如何改变我们对于本次展览作品的观感。
早在近十年前,邱志杰即在其数场展览的画册中呈现了描摹其作品关联性的“地图”——将研究、写作、幻想和行动脚本统一起来的“世界地图计划”由此诞生。在他随后创作的数百幅地图中,山水笔墨构造的坐标系凝练地将观念、个人、物件、事物和事态编织在一起,以提供在相互关系中理解它们的可能性。这些精心绘制的地图具有思维导图特质,因而得以被用作各种展览的蓝图,如邱志杰于2012年策划的、以城市之复兴为主题的第9届上海双年展,或是近期在古根海姆博物馆举办的展览“1989后的艺术与中国:世界剧场”(2017-2018)——艺术家为后者创作了一幅联结起展览中的艺术品、艺术家和重要历史事件的纪念地图。艺术家所创作的地图同样可视为独立的作品,“万物系列”“众生系列·类型学”“自传系列”“叙事地图系列”“空间地图系列”“行动地图系列”等系列中的地图均强调其自为的构建性。近十年来,地图在邱志杰的艺术实践中承载了多重功能:它既是自我意识、工作框架、展览计划、思想交流、政治拓扑,也承担了历史文化研究提纲挈领之功能。这一系列地图最终反映出邱志杰集艺术家、教育家、策展人、理论家和博采众长的地图制作者于一身的复杂身份。
展览“可见或不可见的形状”呈现了大陆三位七十年代出生的艺术家陈彧君、秦琦、徐小国的新作。他们的创作更多地是凭附于个人生存的感性经验,注重于内心静观的认知与体悟,将形象的轮廓置于相对逼仄的空间。同时,他们在具象或抽象的绘画中,尤其是在形式语言的层面上,进行着不断地深入与纯化,思考与实践着观念绘画在当代艺术语境中的多种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