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裂的连续体
FRACTURED CONTINUUM
展期:2025年03月09日—04月08日
开幕:2025年03月09日15:00
艺术总监:渝儿
策展人:成蹊
艺术家:Sara Christova、安宁、李言增、许瀚、杨堉
主办:别处文化
协办:德威英国国际学校
承办:声音艺术博物馆
地点:声音艺术博物馆|北京市通州区声音艺术博物馆,分响吧三楼
“断裂的连续体”探讨时间、记忆、身体、科技与文化的复杂关系,反思当代社会的断裂与连续。The exhibition explores the complex relationships between time, memory, body, technology, and culture.
前言
《断裂的连续体》
在这个技术加速、生态危机与文化冲突交织的时代,我们正生活在一个“断裂的连续体”之中。
时间不再是线性的流动,而是被数字化、碎片化甚至虚拟化;记忆不再是个体或集体的稳定叙事,而是被算法、媒介和权力重新编码。时间在当代社会中呈现出多重维度。一方面,科技的进步让我们能够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记录、存储和再现时间;另一方面,这种技术的介入也使时间变得碎片化,甚至失去了其历史的连续性与深度。
身体不再是自然的产物,而是技术与生物政治的战场;地质时间与人类时间相互碰撞,揭示出人类活动对地球的深刻影响;感知被科技重塑,文化在全球化与地方性的张力中不断裂变与重组。身体作为感知的载体,既是文化的产物,也是地质时间的见证者。
科技的发展不仅改变了我们与世界互动的方式,也重塑了我们的感知结构。虚拟现实、人工智能与生物技术正在模糊自然与人工、真实与虚拟之间的界限。在当代艺术的语境中,科技不再仅仅是工具或媒介,而成为了一种新的地质层,记录着人类身体与记忆的变迁。
在全球化的浪潮中,文化既在断裂中重组,也在连续中裂变。地方性与全球性、古代与当代之间的张力,构成了当代文化的基本特征。艺术家将不同文化的符号与图像并置,形成一种视觉上的“文化考古学”。这些作品不仅揭示了文化在全球化过程中的断裂与融合,也暗示了一种新的文化可能性:在断裂中寻找连续,在差异中创造共通。
“断裂的连续体”不仅是对当代社会的描述,也是一种哲学上的反思。断裂与连续并非对立,而是相互依存、共同演化的过程。通过五位艺术家的作品,我们得以重新审视时间、记忆、身体、地质、科技与文化的复杂关系,并思考如何在断裂中寻找连续,在不确定性中寻找意义。展览邀请观众在感知与思考中,探索那些隐藏在断裂中的连续性,以及在连续性中潜藏的断裂,从而在纷繁复杂的现实中找到一种新的理解与应对方式。
成蹊
2025.2.14
艺术总监: 渝儿
诗人、策划人、跨媒介艺术创作者
渝儿以多重的艺术经历介入当代艺术与写作。她从舞蹈的身体语言中获得灵感并延展到视觉艺术空间,再将感悟到的视觉经验转换为文字形式的表达,以跨界、游离的方式探索艺术创作的边界和多样性,以实现个人独特的表达方式。
她同时是一位诗人和诗歌活动策划人,她连续九届参与“北京诗歌节”获“第七届北京诗歌节金向日葵”奖,2021年当选北京诗歌节理事会主席。2019年参加哈瓦那国际诗歌节,作品被译成英文、西班牙文出版。并多次参与“天问诗歌节”、“青海湖国际诗歌节”、“成都国际诗歌周”等活动。并著有个人诗集《暮春秋色》、《灯光下》,诗合集《玮经与背面》。2024年创办英国“露丝国际艺术节”。
策展人:成蹊
策展人、研究者、写作者和社会剧场实践者
他主要以策展、文献研究、诗歌写作、纪录片制作、实验表演、社会剧场等作为实践方式。
他的研究领域主要基于社会现场观察与历史场域中的前卫意识研究而展开,试图构建历史前卫与当代前沿实践之间的对话机制。他采用跨学科的研究路径,常与不同领域的学者、创作者及基层劳动者展开深度合作。其长期研究项目以口述史与文献学方法为基础,挖掘和整理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的民间记忆、诗歌群落、前卫艺术实践及个人史,并将这些历史素材置于当代全球化语境下进行批判性考察与实践性转化。
近年来,他的研究进一步拓展至跨文化语境下的青年文化自治、社群组织、艺术生态及前沿实践等领域。并积极组织和参与当下那些“不可描述、正在发生和自然生长”的实践活动。2020年新冠疫情期间,他发起了《天演》、《乌合剧场》、《个人史》等系列实验性项目。这些项目通过诗歌、身体、影像、声音实验、剧场实践及社会介入等多元的“野生”实践方式,试图打破地域、文化、观念与媒介的界限,将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前沿实践者联结起来,探索艺术作为表达媒介在今天更多的可能性
其主要策展与实践项目有:《七十年代——诗歌、艺术、沙龙、知青记忆》(2015,北京)、《三月的末日,抑或四月的荒原——根子与中国当代诗歌谱系》(2016,北京)、《六、七十年代中国前衛藝術群落——先鋒詩歌潛流》(2016,北京)、《70年代——悲壮的激情与诗歌、绘画》(2016,北京)等。曾策划的主要实验项目有:《天演》(2020,北京)、《游戏剧场|个人史——“木兰的故事”基层流动女性叙事》(2022,北京)、《乌合剧场:一起睡觉或不睡觉》(2023,北京)、《北京诗歌节|乌合剧场:多事》(2023,北京)、《露丝国际艺术节》(2024英国)、《山海图志:逐浪1》(2024,海南)等。
参展艺术家及过往作品:
Sara Christova
萨拉·克里斯托娃 (Sara Christova,1994 年出生于保加利亚索非亚) 的创作涉及绘画、装置、表演和视听媒体,探索现象学、跨维性和无地平线导航艺术。
Christova 的作品融合了另类的感知模式以及扭曲、衰败和共鸣等概念,将哲学、物理学和数字文化融合在一起,批判了全球网络文明的熵性。她将当代生活、精神和科学视为交织在一起的本体论叙事,这使她能够通过我们当下无处不在的交叉点来探究这些框架的流动性和波动性。
Christova 的跨学科作品曾在英国、欧洲和东亚展出,尤其是在泰特现代美术馆 Lates(CAP x Montez Press:Sonic Disruption,2024 年)、卡迪夫国家博物馆(Museum Lates:Space,2019 年)和保加利亚国家文化宫(Millennial:Bulgarian Illustration,2017 年)。2016 年,她在卡迪夫艺术设计学院获得了插画学士(荣誉)学位,2023 年,她以优异成绩获得了伦敦皇家艺术学院的美术研究生文凭,并于 2024 年获得了当代艺术实践硕士学位。她的毕业作品 LOCUS SOLUS 在 ARTS THREAD 的 2024 年全球创意毕业生展的雕塑/装置类别中获得一等奖。
精选展览
2024:
FURIES COLLECTIVE: One Extended Meditation, Copeland Gallery, London, UK
Gathering Mythologies: Waymakers without Memory, Netil House, London, UK
Reverberations, All Is Joy Studios, London, UK
Honeyed Violence, FILET, London, UK
Uneasy in the Frame, Safehouse I, London, UK
RCA2024, Royal College of Art, London
TATE MODERN LATES, Tate Modern, London
DUMP get-together!, 32 Hermes Street, London
CAP DADA Ball, Royal College of Art, London
OUT OF REACH: The Enigma of Consciousness, Art in the Docks, London
Beyond, and Within the Void, Fitzrovia Gallery, London
NEXA, Indra Studios, London
CAP CINEMA, Genesis Cinema, London
AH~AH?, Pending Space, Royal College of Art, London
Everything Must Go!**, Cookhouse Gallery, London,
2023:
CAPBARET, Gorvy Theatre, Royal College of Art, London
Prophecy of Future Extinctions, Pending Space, Royal College of Art, London
Mirror Mirror on the Wall, IKLECTIK, London
QUINTESENTI, W1Curates Studios, London
2021:
Simulacrum, Gin House, Sofia, BG
Bits of Personality Still Alive, Derrida Centre, Sofia, BG
Spring Awakening, London Paint Club, Online Viewing Room
2019:
Under The Counter Culture, The Vicarage, Cardiff, UK (also in South Korea, Japan and Taiwan)
Museum Lates: SPACE, National Museum Cardiff, Cardiff, UK
Stillness in Motion, Blue Honey Night Café, Cardiff, UK
2018:
Rogue Venus, West Wharf Gallery, Cardiff, UK
Open Thread, Jacob’s Market, Cardiff, UK
2017:
Millennial: Bulgarian Illustration, National Palace of Culture, Sofia, BG
安宁 Ning An
安宁是一位跨学科艺术家,擅长通过幽默和诡异的形式创作装置、动态影像和雕塑。硕士毕业于皇家艺术学院的当代艺术实践,本科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数字媒体艺术。
安宁致力于探索人、社会以及艺术之间的联系,关注个体之间的关系和情感纽带他尝试以自己为参考点和桥梁,深入探讨每个人内心深处的悲伤和焦虑。他的作品曾在皇家艺术学院、泰特现代美术馆等场馆展出。
负面反馈通常来自不属于你的人。就像秃鹫不认为腐肉是垃圾,垃圾收集员不认为饮料罐是垃圾,艺术家也不认为塑料是垃圾。我们所拥有的是一个社会普遍且僵化的定义,即通过价值和功能的划分来界定什么是垃圾。对于一袋垃圾而言,这确实是一种不公平的悲剧。也许其中一些会觉得它们依然有价值,但被误认为没有意义。这与我们人类何其相似。当我们享受定义所带来的便利时,也在承担着其后果–将自己置于错误的供需关系中。即当我们定义垃圾时,也在定义自己。
他一直关注人们的生活环境,不是物理环境,而是社会中的精神环境。他对城市生活中的压力源以及人们所挣扎的问题感兴趣,并尝试提供解决方案。他的灵感来源于我的真实生活经历,我所见所闻,通常起点是自己和周围的朋友和家人。他认为体验是最重要的,因为如果没有亲身经历过某件事,那么就没有资格去评判它。通过他的艺术,他旨在探讨这些社会定义和关系,挑战僵化的界限,邀请观者重新审视他们对自身的理解。
- 2025“镜中我LOOKING GLASS SELF”西安,中国
- 2024“大家都是朋友嘛”BFM艺术马拉松,苏州,中国
- 2024“18届谷雨行为艺术节”,西安,中国
- 2024“21g”,四季美术馆,佛山,中国
- 2024“皇家艺术学院硕士毕业展”,皇家艺术学院,伦敦
- 2024“CAP Cinema”,皇家艺术学院,伦敦
- 2024“CAP LIVE”,皇家艺术学院,伦敦
- 2024“TATE MODERN LATES”,泰特现代美术馆,伦敦
- 2024“AH?AH~”,皇家艺术学院,伦敦2024“DADA BALL”,皇家艺术学院,伦敦
- 2024“EVERYTHING MUST GO”, the cookhouse gallery, 伦敦
- 2022“北京师范大学本科毕业展”,北京师范大学,中国
李言增Li Yanzeng
声音艺术家,电子音乐人 ,制作人。
作品涉及音乐,影像,装置等。其创作遵循极简美学,崇尚现场偶发及非叙事表达。
音乐现场呈现以硬件live为主,风格偏向于实验电子,噪音即兴,Techno等。
- 2016年,澳洲4A艺术机构北京驻地环境声音现场作品 《X-axis》
- 2017年,北京艺琅国际艺术空间多媒体作品《ENTER 》
- 2018年,魔金石艺术空间声音现场作品《17+》
- 2019年, 移动美术馆跨年艺术项目《于暗之中》现场声音作品 《A-03》
- 2019年,TED深圳演讲大会多媒体作品《丛林》
- 2020年11月, 温州年代美术馆多媒体艺术项目《此时此刻》
- 2021年4月,深圳光明文化艺术中心 《异境之间》艺术展多媒体作品 SERANADE A04
- 2023年4月,濮院时装周开幕秀《新生》声音设计及现场配乐
- 2023年7月,王潮歌导演大型实景剧“只有红楼 戏剧幻城”床剧场作曲。
- 2023年,组建 New Password 乐队,同年签约摩登天空旗下浪袭厂牌,2024年7月,发行黑胶及CD唱片《隐象》。
许瀚Xu Han
许瀚(北京,中国)从事作曲、音乐学、声音研究、声音艺术、即兴行为表演。康奈尔大学(Cornell University)博士。
作品曾由以下等知名团体、艺术家等演奏,它们包括:伦敦交响乐团London Symphony Orchestra (UK), BBC合唱团BBC Singers(UK), Wet Ink Ensemble(USA), 以色列爱乐室内乐团Israeli Chamber Project(Israel), Composers Conference Ensemble(USA) with Conductor Vimbayi Kaziboni, Red Desert Ensemble(USA), Yarn/Wire(USA), Greg Stuart(USA), KOE DUO(USA), NOMON(USA), Manchester Camerata(UK),19 SoundLab(China), Tacet(i) Ensemble(Thailand), Cornell Festival Chamber Orchestra(USA), and RNCM Symphony Orchestra(UK)。
曾获得以下机构、基金、奖学金等支持,它们包括:北京大学博雅基金、康奈尔大学Sage Fellowship全额博士奖学金、Otto R. Stahl Memorial Award(USA), Darmstadt Summer Course(Germany), Composers Conference – Fromm Foundation (Harvard University) Composition Fellowship (USA), London Symphony Orchestra Panufnik Composers Scheme(UK), Cornell Council for the Arts(USA), Royal Northern College of Music R(RNCM)School of Composition(UK), RNCM School of Wind, Brass and Percussion(UK), Peking University Resources(Holdings)Company Limited(China), the British Composer Arnold Cooke Award(UK), and London Symphony Orchestra Bursary(UK)等。
杨堉 Yang Yu
杨堉,中央美术学院2021级雕塑系本科在读。作品涉及雕塑、声音装置、空间装置、行为表演和影像等。关注声音语言的运用,声音生成方法与空间装置的关系,大量运用合成和采样手段和自制声音装置打造声音景观和空间。
《山海图志》第一回:逐浪 2024
花家地双年展 2024
《时间养料》Enactment2024
斫木之辩 2024
厂域 GroundFestival 2024
电子萨满 | 清华大学哲学戏剧节 2023
第九届北京诗歌节 2023
约翰凯奇学术讲座音乐会 | 中央音乐学院 2023
《曝书谷》开幕表演 北丘当代美术馆 2023
别处|Elsewhere
“别处文化”是一个多元的实验项目和文化厂牌,我们将以游牧和不定形的方式激活不同空间和场域,游走于艺术与各领域之间的模糊地带,探索无限创造的可能性。包括但不限于艺术、写作、电影、表演、声音、肢体、建筑等任何具有创造性的行为。目前推出五个项目:别处剧场、别处展览、别处放映、别处诗歌、别处驻地。”
声音艺术博物馆|Sound Art Museum
声音艺术博物馆由洪峰和秦思源联合创办,由北京宋庄艺术发展基金会举办,坐落在中国•宋庄艺术区,处在北京城市副中心的创新发展轴上。历经三年筹备建设,2023年3月29日,获得了由北京市文物局认证的北京市类博物馆资质, 5月3日挂牌成为北京援疆民族团结进步实践中心,9月15日获得科技馆之城首批科技教育体验基地称号,12月获得通州区科普基地称号,2024年1月与斯玛特教育集团达成深度战略合作成为斯玛特教育集团教研实践基地。
北京德威英国国际学校|Dulwich College Beijing
北京德威英国国际学校成立于2005年,现有1600余名来自30多个不同的国家的多元化师生群体,学生年龄跨度涵盖 3至18岁。
艺术作为北京德威五大教育支柱之一,是我们和社区合作、培养全球公民意识的重要媒介。通过展现世界级的表演,建立例如“艺术家驻留计划”等开创性的艺术项目,我们的社区成员探索了丰富多彩的艺术文化形式,真切感受到艺术跨越文化、联结人心的强大力量与作用——这也正是北京德威学生未来将要传承的责任之一。
此次我们很荣幸可以参与“断裂的连续体”展览,祝贺参与创作的艺术家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