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契入——李津798驻留项目

契入——李津798驻留项目

IMMERSE Li Jin : The 798 Residency

展期:2025年07月25日—08月31日

艺术家:李津(Li Jin)

地点:站台中国当代艺术机构·B展厅|北京市朝阳区798艺术园区中二街D07号

站台中国|契入——李津项目展览现场(第一阶段)

站台中国将邀请李津把工作和日常契入798空间,期间呈现其以驻留为线索的创作。展厅变为工作现场并在后两周呈现驻场创作,项目以倒叙结构续写场域故事。李津常于异乡创作,作品变化微妙。
zhantai China will invite Li Jin to integrate his work and daily life into the 798 space. During this period, his creations centered around residency will be presented. The exhibition hall will be transformed into a workspace, and on-site creations will be shown in the last two weeks. The project will continue the story of the venue in a flashback structure. Li Jin often creates in foreign lands, with subtle changes in his works.

站台中国将于7月25日起邀请李津将他的工作和日常契入流动的798空间内部。期间我们将呈现艺术家数次以驻留为线索的创作。798作为一个“异域”的现场,它时尚、熙攘,也盛满欲望,洋溢着情绪的多巴胺,如同流动的盛宴,白驹过隙般在当下上演。展厅将转变为艺术家的工作现场,并在后两周呈现驻场创作。项目将会以一种倒叙的结构进行:让由场域生发的故事在当下的展览中续写。

李津常常置身于异乡,他去伦敦、意大利、天台山、太行山、新加坡……既融入异域鲜活的现世,又切入纷繁的表层之下,以最切身的感官与异域共振,在诸多的缝隙间窥见差异,作品形成微妙而贴切的变化。他不仅仅作为过客与陌生的空间相遇,而是投身于此,让自己的感官在这里瞧一瞧、泡一泡,沾染着此时此刻的气息。异乡也从来不局限于陌生的人,而更是差异化的口音,散发着混合香气的食物,裹带着特殊温湿度的风和雨,以及涌动着说不清的于日常中出走的气氛。而艺术家与此情此景的关系也同样随着时间而发酵,从全然陌生到逐渐在习惯中自我更迭,让本应擦肩而过的形形色色留下他的印迹。而当他观看着异乡的人物风貌之时,异乡也在回望着他,这既是一种自我的显露,也同样是共生的交织。

边走边画

文/ 李津

这十多年来,我几乎每年都会出去旅行,边走边画。国外之前是去德国、美国和日本比较多,国内南方也跑过很多地方,上海、浙江、安徽、云南等等。对我来说,往外走不完全是为了创作,为了艺术。而是一种惯性,在一个地方待久了,便会特别渴望出去走走,尤其想体验一下坐火车,或是坐汽车在旅途中的感觉。实际上,我内心深处对未知或与自己生活差异较大的地方存在一种心理需求。这一点促使我心生愿望,怀着一种求新求奇的心态,调整自己对周围的感受和感知。对我来说,一旦出发去往外面的世界,坐在车上,望向窗外的景色,整个人能感受到一种向往,仿佛别样的生活,在召唤你。

我一直有一个习惯,去什么地方都会带着画画儿的东西,毛笔、宣纸、毛毡等等。走到哪,画到哪。画水墨,相对来讲方便一些,创作尺寸也不会太大,这种现场感对我来说很重要。我从来不对着景画画儿,这一点区别于传统意义上的写生,我更多的是去观察和体会景色和风土。创作的灵感应景而生,我会很快地就会把这些新奇的感受落实在作品里,很多细微的,点点滴滴的感受会出现在作品里。我自己的定位是一个特别凭感觉、凭直觉画画儿的人。吴洪亮曾说我像一个良导体一样,对周围的感受非常敏感。不同的温度、色彩、声音都会对我产生影响,我会有一个综合的感受,这就是我特别追求的现场感。通俗点儿讲,就是有点儿知冷知热的感觉。周围的这些感受会让你重新去看待你要表现的事物。周围的一些表面上的和直觉的那种变化,导致你的表达会不那么经验主义,不那么靠自己的储备和以往的经验来画画儿,来创作。而是更多的是接纳一些最新捕捉到的体会,甚至有些特别直观的和表面的表现。这种新鲜的感觉,和依赖积累经验来创作还真不是一回事儿。以前忽略了,或者说没有观察到的一些东西,像新事物一样,又摆在你面前了,所以就不是一种套路化的创作。

边走边画

文/ 李津

这十多年来,我几乎每年都会出去旅行,边走边画。国外之前是去德国、美国和日本比较多,国内南方也跑过很多地方,上海、浙江、安徽、云南等等。对我来说,往外走不完全是为了创作,为了艺术。而是一种惯性,在一个地方待久了,便会特别渴望出去走走,尤其想体验一下坐火车,或是坐汽车在旅途中的感觉。实际上,我内心深处对未知或与自己生活差异较大的地方存在一种心理需求。这一点促使我心生愿望,怀着一种求新求奇的心态,调整自己对周围的感受和感知。对我来说,一旦出发去往外面的世界,坐在车上,望向窗外的景色,整个人能感受到一种向往,仿佛别样的生活,在召唤你。

我一直有一个习惯,去什么地方都会带着画画儿的东西,毛笔、宣纸、毛毡等等。走到哪,画到哪。画水墨,相对来讲方便一些,创作尺寸也不会太大,这种现场感对我来说很重要。我从来不对着景画画儿,这一点区别于传统意义上的写生,我更多的是去观察和体会景色和风土。创作的灵感应景而生,我会很快地就会把这些新奇的感受落实在作品里,很多细微的,点点滴滴的感受会出现在作品里。我自己的定位是一个特别凭感觉、凭直觉画画儿的人。吴洪亮曾说我像一个良导体一样,对周围的感受非常敏感。不同的温度、色彩、声音都会对我产生影响,我会有一个综合的感受,这

就是我特别追求的现场感。通俗点儿讲,就是有点儿知冷知热的感觉。周围的这些感受会让你重新去看待你要表现的事物。周围的一些表面上的和直觉的那种变化,导致你的表达会不那么经验主义,不那么靠自己的储备和以往的经验来画画儿,来创作。而是更多的是接纳一些最新捕捉到的体会,甚至有些特别直观的和表面的表现。这种新鲜的感觉,和依赖积累经验来创作还真不是一回事儿。以前忽略了,或者说没有观察到的一些东西,像新事物一样,又摆在你面前了,所以就不是一种套路化的创作。

其实,当达到一定境界时,即便人禅定打坐,什么地方都不去,也能有全新的感受。你会感觉生活中似乎总有许多未知等待我们去探索。那种感觉奇妙至极,既让人感到熟悉,又不会使人觉得麻木。我认为,这正是艺术家尤为幸福的地方。与对周遭熟视无睹相反,你会发觉,自己对周围的了解和观察还远远不够,比不上从自然中真切获得的感悟,这就是自然的魅力。或许这就是一种最为纯粹的感知。我不喜欢闭门造车,把窗帘拉上,点一盏幽暗的灯,沉浸在回顾与冥想之中,独自思考和想象这个世界。我不喜欢这种方式,我觉得还是要把眼睛睁得大大的,打开感知系统,让每一个毛孔都活跃起来,用心去体验周围的一切。

行走的另一个好处是什么呢?其实不用说出国,就算是去国内的某个地方,比如从北方到南方,或者从城市到农村。所到之处,实际上都已经形成了其独特的地域文化。这些地域文化是经过多少代人积累而成的,呈现在你面前的不只是自然风貌,更能带给你一种气场。这种气场是由历史、自然和时光共同打磨而成,表面之下是多少代人的沉淀。我创作重点关注的是人和自然的关系,作品对人物的表现大于对风景的描绘。我更关心的是人在自然环境中,在不同的风景中的感觉。比如我去意大利了,或者去日本了,无论从自然地理的风光,还是从生活方式,以及人的长相等等都改变了。艺术家的艺术在行走中,跟周围环境和生活进行交互,所以在我看来自然不仅仅是风景的概念,而应当包括更多人文的元素。其实即使特别愿意行走和旅行的人,对这个世界了解也很少。中国哲学一直要解决的问题是人是随着心转,还是心随着人转。转化到艺术上便是创作要跟着自然环境走,还是自然跟着你的感觉走。这是一个很辩证的问题,但是人的感觉也是最主要的,如果人没有感觉,即使走遍了世界,也许他的认知就是没有任何变化,他并没有跟周围的环境真正地融在一起。我更关注这种交流,希望传达出人和自然空间所形成的氛围。有一句中国谚语叫入乡随俗,你要跟着环境的影响去体会,去创作。对于我来说真正的营养正是来自这些未知的世界,去看更多的风土人情,感觉才不会僵化,才能创作出新的作品。

举个例子,我今年去意大利的感觉和我去年去英国就明显不太一样,虽然这是我第一次去英国,但我一直以来对英国都有着自己的感受和想象。许多文学作品,比如狄更斯的作品,还有关于福尔摩斯的故事等等,都提到了英国的绅士风度。过去,英国在我们心中的印象就是一个绅士国家,一个老牌的资本主义国家。这一切都让我先入为主地产生了一种想象。结果我到英国一看,发现实际情况和我想象得十分接近。我们小时候在天津,那里有很多英租界,也有许多英国建筑,这些都是我们小时候就看到过的,所以并非对英国的文化一无所知。因此,抵达英国后,我脑海中所想象的事物与亲眼目睹的景象高度契合,二者自然地融为一体。所以,即便只在那里驻留了十多天,我也能迅速融入其中。我这次去意大利,融入起来就不简单。意大利给我的实际感受和原先的想象有所不同。无论是艺术,还是以往所了解的意大利风情,比如雕塑、宗教、油画、壁画等,我本以为自己对它们已经颇为了解,之前也看了很多相关的书籍画册。然而,真正到了意大利,我突然发现,自以为了解的内容与当地实际呈现的事物,竟让我感觉十分陌生。而且很多事情都超出了自己的想象,那种深厚的传统,以及整个民族心理中所蕴含的沧桑与经历令我震撼。遇到美丽的风光或是雄伟的艺术,意大利人总是能宠辱不惊,以平和的心态去看待。他们用一种特别坦荡的心境去审视自己的文化,甚至他们的生活方式也大大超出了我的想象。平和,不显山不露水。这种感觉,让我觉得他们身上有一种一眼看不透的东西。所以,我觉得要好好体会和体悟,才能慢慢地真正走进他们的世界。所以不同的目的地,确实会带给你很多惊喜。很多地方,会觉得待不够,还想再来。我喜欢的很多地方都是如此,每次去都有不一样的体验。我经常去日本,每次都会有新的感受。那种感觉,就像是回到了过去,回到最初向往的生活状态。我提着一个篮子,装上笔墨纸砚,走到哪里就画到哪里,云游四方。用心去融入当地的环境,感受新的生活,一点点接近它、了解它、熟悉它。如果这种体验让我感到麻木的时候,我就会继续寻找,去获取更新的感受。人生正是在这样的前行中,不断发现新事物,重温不同的感受。而这个过程,便是最幸福的。

关于艺术家

李津​,1958 年生于中国天津,1983 年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国画系,现工作生活于北京,天津。2013 年被 AAC 艺术中国评为年度水墨艺术家。2014年被权威艺术杂志《艺术财经》艺术权力榜评为年度艺术家。2024年在牛津大学阿什莫林博物馆举办英国首次个展“有情皆乐”,2022年在顺德和美术馆举办个展“肉食者不鄙 —— 李津 顺德行”,2015年在上海龙美术馆举办大型回顾展“无名者的生活–李津三十年”。作品被大都会博物馆、波士顿艺术博物馆、牛津大学阿什莫林博物馆、新南威尔士州州立博物馆、西雅图美术馆、中国美术馆、和美术馆、香港艺术馆、武汉美术馆等机构收藏。

李津的画充满了对俗世的热爱,也充满了无法扼止其必死的悲伤。他揭示了通过对俗世飨宴最深刻的快感触及到不朽的神光。他的画张开感官的毛孔,并通过毛孔敞开通向宗教的大门。李津的笔墨是去诗意化的,甚至是反智的。它们大多指向饮食男女,是仿日记,记录私生活的流水账,是穿衣服或不穿衣服的自画像。他所谓的家常主义,貌似不属于普罗大众,是“我自己的家常”。仔细看,李津所有作品中最精彩的,都是“我自己”的形象。就像文人记下日记一样,李津信手随心地画上自己此刻的感受瞬间。李津的笔端既可以工整也可以肆意,即可以清晰也可以抽象,即可以细致也可以大刀阔斧。李津熟练的技艺和流畅的笔法在画纸上中自如地体现出来:寥寥几笔却栩栩如生。对李津而言,日常生活不是在画中显现,而是通过画画来度过,画画本身就是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