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期:2024年10月05日—2025年05月31日
总策展人:范迪安
联合总策展人:张子康
展览总监:陈勇劲
策展人:孙振华、鲁虹、冀少峰、安德烈亚·德尔·古尔丘、孙冬冬、刘舒畅、张尕、毕昕、曹佳敏、王乃一
地点:
武汉美术馆(汉口馆)|武汉市中山大道保利街2号
武汉美术馆(琴台馆)|武汉市知音大道77号
两江交汇、三镇鼎立、文脉绵延的武汉,在中部发挥着重要的辐射作用。在网络化的社会中,武汉意识到城市越来越体现其“流动”的价值,不仅仅是人流、资金流、信息流、贸易流等要素流动的关键节点,同时也是文化、思想、艺术等带动城市空间的解构和重塑等要素的汇集之地。而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文化产业在经济增长中起到了愈发重要的作用,文化强市建设逐渐成了武汉这座城市发展的重要方向,艺术双年展成为了提升城市软实力的重要手段。
2024武汉双年展的主题“城市流体”与2022年的主题“艺以通衢”相贯通,将武汉的文化肌理与城市性格形成更深度的联结,以“流动”“流变”意会武汉所具有的水文化特征和当代文化属性,也体现武汉双年展在文化关注和学术特色上的连续性与发展性。
展览从“文脉探源”“边界交汇”“微光探寻”“未来编码”“生灵之境”5个维度展开的视觉叙事,展现了艺术家对当代社会变革重要特征的文化关切和艺术表达,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
五个板块在武汉美术馆汉口馆和琴台馆一同举办,联动展出全球20个国家的140余位艺术家,为观众带来200余件(组)作品,作品类型包含绘画、雕塑、综合装置、影像及数字媒体等。
△艺术家汪玉峰作品《厵》,是一件结合了楚文化、生态、雾、光效的互动装置作品。
△艺术家傅中望作品《一个时代的美学》,一个从不同方向穿插的方钢结构,椅柜腿形成多变的空间形态。
△艺术家顾雄作品《交融的河流》
△艺术家谭勋作品《地理艺术计划》。
△艺术家阿尔弗雷德·米拉希·米洛特(Alfred Mirashi Milot)作品《武汉的钥匙》。
△艺术家安东尼奥·伊沃莱拉(Antonio Ievolella)作品《生命之源》,使用彩绘陶罐,用钢架支撑,制成一套水流循环装置。
△艺术家尤里·帕迪森(Yuri Pattison)作品《梦境序列》,一段由游戏引擎渲染生成的动态影像作品,空间内回荡着”Disklavier”奏出的朦胧旋律。
△艺术家王月悦作品《云凝为雨滴坠入海洋》,控制系统连接网络实时获取10天之后家乡⻘岛市某海域的气象预测数据以控制装置中水气与水面⾼度。
△《川流终为海》是三位艺术家和学者阿斯特里达·奈伊玛尼斯(Astrida Neimanis)、克莱尔·布里顿(Clare Britton)和朗达·迪克逊-格罗弗劳婶婶(Aunty Rhonda Dixon-Grovenor)进行的一个长期的社会艺术研究项目。她们跟随潮汐的节奏,沿着悉尼的库克斯河漫步16公里,直至河流汇入博特尼海湾和太平洋。
△艺术家费俊作品《“候鸟驿站”生态计划》,一个探讨艺术介入生态保护的跨学科艺术实验项目。
△艺术家迈克尔·王(Michael Wang )作品《风土(长江流域)》,每幅画中的颜料都是取自不同城市收集的石头制成。
△艺术家鲍杨&刘娃作品《无人之局》,取材于两人雨林徒步和长途骑行的经历。
△艺术家刘月作品《鸮》,以镜面反射为手法,光线为线索,根据现场空间特性和废弃物的组合进行布置。
△艺术家尹齐作品《情感的原型3》,尹齐的创作试图从自身内部出发,将情感与意识转化成直觉的可视形式的过程,并尝试让这种感受性的直觉占据主导地位,进而演变成一种原型。
△艺术家尹韵雅作品《庇护所》《沉思录》,主要使用贝壳完成,并邀请观者互动,踩碎贝壳。
△意大利艺术家Concetta Modica装置作品《一个番茄萼片成为星星的旅程,一个夜晚的肖像,1335年3月24日(其一)》
△《生命维持系统》是艺术家DISNOVATION.ORG的装置作品,艺术家在美术馆的封闭环境下种植1平方米的小麦,计算机对水、光、热和养分等关键性投入因素进行测量、监测并向公众展示。
从城市历史、生态环境、日常生活等不同方面切入的感知与体验,也构成了双年展契合社会脉动的整体氛境。此次展览展出的作品在语言方式上各有不同,但都蕴含着当代艺术跨越传统学科边界和固有形态的融合创新,使艺术语言以自身的流动性呈现出表达的多样性。从媒介的混合到材料的拓展,从数字技术的运用到人工智能的参与,参展作品强烈地反映了当代艺术观念与表现方式的嬗变。
武汉美术馆(汉口馆)有1/2/3/4/5/6/7七个展厅,该馆呈现微光探寻板块。1/2/3在美术馆二楼,4/5/6/7在美术馆三楼,推荐大家按照从1到7的顺序观展。
编辑:teamARThing
源自©️武汉美术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