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ondensed Scenery
展期:2024年12月12日—2025年02月12日
策展人:孙冬冬
艺术家:蔡坚、瓦吉科·恰齐亚尼、胡庆雁、李怒、梁硕、王画、王思顺、王郁洋、徐渠、尉洪磊
地点:798园区|北京市朝阳区798艺术区
本次雕塑节以“凝物为景”为主题,通过10位艺术家的作品,将公共空间转化为充满诗意的情境,探讨生活与艺术的互文关系。
一切始于诗人里尔克的名句:“冬天,什么色泽都隐藏在内部。” 这句话启发了策展人孙冬冬,他试图在冬日的萧瑟中,探索公共空间中还能挖掘出什么。于是有了这个以“凝物为景”为主题的群展,试图用雕塑打破季节的冷漠,唤起人们对公共生活的热情。
当北风掠过空旷的街道与广场,城市显得格外冷峻与骨感,雕塑却成为了一种温暖的邀请,召唤人们重返公共空间。798园区的空地被赋予了新的生命,艺术家们用雕塑重新定义了公共空间,伴随着喜气洋洋的有奖互动项目,将冰冷的广场变成了充满诗意的“异托邦”。
从蔡坚的《HoldHoldHold-X20111203》到王郁洋的《雪人》,每一件作品都像是对冬日的回应,邀请人们走出家门,与陌生人共享这片被艺术激活的公共领地。
在电子广场,蔡坚的《HoldHoldHold-X20111203》以其攀岩岩石的形象,将日常生活的松弛与欢愉转化为一种“坚持”的内在品质。雕塑被放置在广场边缘的绿树之下,仿佛为生命的跃动预留出更大的空间。
在中心广场,胡庆雁的《父与子》和瓦吉科·恰齐亚尼的系列雕塑,以金属管道和鸟类形象,展现了人类普遍的情感与童年时期对外部世界的探索。在同心广场,王画的金色帆船与尉洪磊的雕塑作品相互呼应,象征着人类文明与自然土地的和谐共生。雕塑不仅是为了占据空间,而是通过作品对其所在场域公共性的一次重新显现。
在动力广场,王思顺的奇石美学与王郁洋的《雪人》并置,展现了数字时代机器语言对自然的诠释,将看似分殊的时代如莫比乌斯环一般联结在一起。
798·751园区的“广场”源自旧工厂改建而来的一块块空地,它们从旧的功能属性中摆脱出来,反复且临时地与不同属性的情境相结合。雕塑成为了一种“发生”的事件,邀请人们来到这里,与雕塑一道,共同获得园区的这些空地。在这里,艺术与生活交织,它邀请每一位观众在此重新发现公共空间的温暖与诗意,共同构建属于自己的公共生活。

蔡坚《HoldHoldHold-X20111203》,玻璃钢、铝、漆,207 cm × 185 cm × 197 cm,2022

胡庆雁《父与子》,碳钢、空气,两件,148 cm × 64 cm × 67 cm、106 cm × 41 cm × 41 cm,2017

瓦吉科·恰齐亚尼《第一个拥有物(XL)》,不锈钢,254 cm × 130 cm × 95 cm,2022
瓦吉科·恰齐亚尼《非我拥有物》,不锈钢,196 cm × 131 cm × 174.5 cm,2022
瓦吉科·恰齐亚尼《第一个拥有物(X)》,不锈钢,197 cm × 130 cm × 102 cm,2022

梁硕《物质练习-C型钢》,C型钢,550 cm × 50 cm × 26 cm,2006

王画《像石器时代者一样谈话》,综合材料,122 cm × 40 cm × 178 cm,2023

尉洪磊《I#12》,铸铜、鲜花,116 cm × 29 cm × 196 cm,2019

王思顺《启示 19.12.26》,铜,32 cm × 41 cm × 160 cm,2022

王郁洋《雪人》,水泥、黄铜、紫铜、不锈钢、铁,180 cm × 210 cm × 200 cm,2021

李怒《香槟塔》,铁、金箔,110 cm × 1204 cm × 173 cm,2017

徐渠《复活》,各色车壳、铁、锌,80 cm × 80 cm × (100-265) cm × 5,2020-2021
诗人里尔克曾说,“冬天,什么色泽都隐藏在内部”,那么,外部还留下些什么呢?也许是作为“基底”的空间。如同在北京,一到了冬天,构筑物间的植被褪了色彩的点缀,城里的人们也多了几分回家的热情,北风掠过“腾空”的街道与广场,让城市显得格外的冷峻与骨感。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一种源于季节的空间感受,虽然,眼前布满了各式各样的人造(建)物,但因为少了人的参与,它们在冷空气中仿佛凝结成了一个具体的抽象物。
如何克服季节对于行动的遏制?或者进一步说,如何动员人们返回公共空间的热情,正是此次“798公共雕塑节”的目的。论及城市的公共空间与公共生活,在当下,其实是一个极为紧迫的公共话题。这不全然来自数字时代基础设施对于人们社会交往的架空——就像有学者指出的,“一旦城市中缺少自然和非正式的公共生活,居民通常会选择在彼此之间极大地相互孤立”。换言之,当人们来到798·751园区,实际上是以艺术与设计的名义,在各行其是的乐趣中,与陌生人进行一种非正式的交往。大家彼此一起构建属于自己的公共生活,同时这些交往也在培养人们对公共认同的情感。
所以,对于本次公共雕塑节而言,雕塑在此并非为了占据园区的广场,而更像是通过作品对其所在场域公共性的一次重新显现。在福柯看来,中世纪欧洲城市中的广场是一个“异托邦”,将几个不能并存的空间并置为一个真实的地方。具体于798·751园区这里,“广场”源自旧工作改建和园区不断更新而来的一块块空地,它们从旧的功能属性摆脱出来,反复且临时地与不同属性的情境相结合。落实在这个项目中,雕塑对于广场而言,就像之前谈及的,与其说是要占据空间,不如说是一个发生(take place)的事件,邀请人们来到这里,与雕塑一起,共同获得园区的这些空地。
策展人
孙冬冬
孙冬冬,1977年生于南京。致力于中国当代艺术的批评写作与展览策划,主要视野关注在“后奥运时代”中国当代艺术与新媒体艺术的发展,以及中国当代艺术的系统性构建。他曾为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广东时代美术馆、成都A4美术馆、顺德和美术馆、“艺术长沙”等国内重要艺术机构策划展览,也是第五十九届威尼斯国际艺术双年展中国馆的助理策展人。现工作与居住在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