丛林——琴嘎 | 个展

丛林——琴嘎 (个展)

展览日期 2019年3月2日 – 2019年5月2日
开幕时间 2019年3月2日, 15:00, 星期六
展览馆 北京中粮置地广场 (中国 北京市)
策展人 崔灿灿
艺术家 琴嘎
主办方 北京中粮置地广场 (中国 北京市)
一个美术馆 (中国)

丛林——琴嘎 | 个展

《丛林》 自述:

面对游牧文化的精神遗产和当代城市的全球化进程作出个体独特的回应,以冰冷的水泥材质、有温度的生命体状态——24个马腿的雕塑形状和干牧草的游牧地图,对应现代化的建筑空间展开对话,激活个体的时间空间关系和公共的时间空间关系,制造一个游牧的丛林和丛林中的空间,持续游牧,对生命、自然、生长及其全球化语境中传统与当代现实的冲突、互相纠缠的困境中进行一系列公共性、具体性、时间性的思考,在实践行动中探寻一种可能性的生长通道,试图以个人性的“胎记”方式在公共空间制造、搅动公共性的胎记,努力抵达现实生活中的社会性胎记。

——琴嘎

丛林

策展人:崔灿灿

琴嘎的创作指向的是一片丛林,一片无法用单一的光芒所穿越的丛林。

在中国的当代艺术现场,琴嘎的工作如此特殊,一方面,对“游牧”方式的持续性实践与探讨,使其成为这一艺术概念的重要代表;另一方面,借由其“肉身”的行动出发,通过对身份与地缘政治的强调,琴嘎重建了由个体反应,进入流动空间的讨论,直至形成公共话语的转变。或者说,在琴嘎的创作或是自我组织的多线行动中,它为我们搭建了一个全新的可能性:如何面对与之格格不入的日益体制化的全球化处境,在强调自我身份的基础上,和其进行开放性的对抗与融合。

《丛林》是这一实践中的重要代表之一,它由6匹倒立的马,一片干牧草,一张地图组成。24只长短不一的马腿,蓄势待发,肌肉紧绷,像出箭前的某个瞬间,充满未知和遐想。艺术家为我们留下了一些线索,地图成了我们唯一想象这场变化的依据,那些曾经的游牧历史,如今和其所携带的传统文化、社会秩序、道德伦理一并退隐而去。

于是,琴嘎为我们勾勒了一个多样,而又复杂的图景,水泥替代了鲜活的肉体,材料暗示了它现实中的命运。储蓄的牧草,用于度过严冬,它失去了所有水份,生命力也一并瓦解。干草变成了马群依赖的土壤,但又无法提供更多养料。在这个艺术家所创造的,彼此对抗和矛盾的前奏中,马腿却又在其中破土而出,奋力生长,努力显现其存在的尊严和顽强的生命。

蒙古马这个曾经最为忠诚的人类伴侣,如今在经历了现代工业发展之后,逐渐丧失了实用功能,成为旅游风情中的一个特殊景观。它在展览中,成为经过琴嘎精准切割后的一个全新语汇,它所携带的历史信息,现实处境,成为作品的一个起点。由此,艺术家为观者塑造了一个完整的故事和相同的遭遇,那些消失生命力的牧草,被明确规定的边界,组成了全球化和游牧生活之间,不停上演的历史证据链。

也因此,我们进入了一个更广泛的象征,更宽广的历史框架,无论是游牧生活,还是农耕文明,它们都处于全球化所带来的同质化危机之中,这场危机在世界各地上演,它横扫一切,无处不在。于是,《丛林》成为这场危机中不容忽视的视觉证明,也因此被赋予一个艺术家渴望融合的希望,它理应如此迫切。

如今,《丛林》经历了它的第三次转变。从上海的第一次展出,在一座混杂着半殖民气息的现代化城市,《丛林》矗立其间,它与外滩的灯火,浦东的CBD,有着截然不同的命运和指向;之后,《丛林》去往东莞,中国制造和高密度加工的世界工厂,它和那些涌入厂区的异乡人一样,成为一个持有现代口音,却再无故乡的城市丛林。

直到此刻,当《丛林》出现在北京,它与这座现代建筑混为一体之时。钢结构的空间中,那些明亮的窗户,撒入的光和时间的尺度,它们有着明确的生长规划、标尺和可以计算的抵达,只有干草和地图将彼此的时空区隔。而它和不远处早已消失的安定门,二环内拥挤的立交桥,华灯初上的夜晚之间,形成了独一无二的对话,前者是过去文明的主宰,后者是现代文明的胜出。或者说,每一座现代城市都生长于此之上,散发着全球化单一的光芒。《丛林》却在其间奋力生长,如此异样的永远游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