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hing关键词|2017年年终大盘点


达芬奇《救世主》

史上最贵艺术品出炉!


纽约时间11月15日晚间,纽约佳士得夜拍上唯一可售的达·芬奇作品《救世主》(约1500年)以4亿美元落槌,加佣金成交价为4.50312亿美元(约人民币29.577亿元),成为史上最贵的艺术品。这一画作最早驻录于英国查尔斯一世皇家珍藏 (1600-1649),后多番辗转市场曾售45英镑。尽管不少专家认定这是达芬奇真迹,但目前对这一画作的真赝仍存在争议。

该画作上一次出现是在2013年,当时由俄罗斯买家以1.275亿美元的价格私洽购入。此次在纽约佳士得夜场拍卖过程仅持续20分钟,神秘买家身份至今尚未揭晓。有人猜测买家或为佳士得老板、资深藏家皮诺,也有未经验证的消息称该作品或为多个知名美术馆、艺术机构以复杂的合作方式共同购得,以供展出。

该消息以极高的微信指数和百度指数稳居本期艺术新闻榜首,也是极少有的微信指数反超出百度指数的新闻。

 

齐白石:《山水十二条屏》9.3亿刷新纪录


2017年12月17日落槌的北京保利十二周年秋季拍卖会书画夜场,齐白石《山水十二条屏》以9.315亿元(约合1.41亿美元)成交,刷新齐白石个人作品拍卖纪录和全球中国艺术品的拍卖纪录,并成为第一件在美元市场也进入“亿元俱乐部”的中国艺术品。 此次书画夜场总成交额达到27.07亿元,齐白石《山水十二条屏》、吴昌硕《花卉十二屏》、李可染《韶山革命圣地毛主席旧居》、赵孟頫《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崔如琢《指墨山水十二条屏》共5件作品成交价破亿,成为全球成交额最高的中国艺术品拍卖专场。

根据全球艺术市场信息网Artprice今年年初发布的排名,齐白石是世界上最着名的中国艺术家之一。 齐白石在这一排名中位列世界第三,前两名分别是中国画家张大千(1899-1983)和西班牙画家毕加索(1881-1973)。

 

 阿布扎比卢浮宫Louvre Abu Dhabi Museum

巴黎卢浮宫首个海外分馆阿布扎比卢浮宫,8日正式揭幕,耗资约11亿美元,历经10年建造的阿布扎比卢浮宫由法国著名建筑师努韦尔精心打造,建筑的三侧被海水包围,形成一座带有阴影的建筑孤岛,其基层在海岸线10米之下。要到达博物馆需要先坐船,再从岸边徒步走路,给参观者带来宁静又独特的体验。

阿布扎比卢浮宫馆长一职由法国博物馆事务所主管马努埃尔·让贝特出任。举办的首个展览将于12月开幕,该展览目前被命名为“从一个卢浮宫到另一个”,由巴黎卢浮宫馆长让-卢克·马丁内斯策展,主要展示巴黎卢浮宫从早先展示皇家藏品到法国大革命时变为公共博物馆的历史进程。

 

德国8:德国艺术在中国

作为庆祝中德建交45周年框架下的重点项目,本次展览于今年9月正式拉开帷幕。展览由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教授和德国波恩艺术与文化基金会主席瓦尔特·斯迈林教授担任总策展人,是德国当代艺术迄今在中国最大规模的一次展示,囊括了德国1950年代至今最具影响力的55位艺术家的近320组作品,组成7个既彼此独立又相互关联的学术主题展和一场学术论坛。展览分别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太庙艺术馆、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红砖美术馆、今日美术馆、元典美术馆和白盒子艺术馆举办。

 

第14届卡塞尔文献展

五年一度的“文献展(Documenta)”使得卡塞尔(Kassel)这座德国小城市成为了当代艺术的一个圣地。作为先锋艺术的实验现场,卡塞尔文献展已经成为国际当代艺术的一个重要坐标,是西方文化界关注的焦点,也是西方社会的时代镜像。

关注政治,是卡塞尔文献展60多年来的传统。这次分展场雅典的首次出现,让人们深刻反思:雅典是西方政治文明的发源地,如今为何身处危机?

策展人亚当·希姆奇克(Adam Szymczyk)增加希腊雅典为分展场的举措为整个展览带来了亮点,亦使预算3700万欧元的卡塞尔面临高达700万欧元的赤字,门票并未理想地解决费用问题,艺术性的关注与反思没有避免艺术本身走向财务紧张边缘。

在国内艺术人群画像中,最常见人群主要覆盖30-39岁年龄段,而卡塞尔文献展的同年龄段只占22%,同时20-29岁人群占26%,50岁以上人群占47%,也许这些数据可以看做今年卡塞尔危机的侧面说明。

 

 teamLab:舞动艺术展&未来游乐园

这是连续两年被意大利知名网站《designboom》评进全球十大必看的展览,今年毫不意外的在中国刷屏。花、鸟、流水、森林等自然之物一直都是teamLab作品中的核心意象,科技只是手段,让艺术的呈现更如梦似真,但最重要的,还是希望在城市里的人们重新感受到自然界中生命的活力。teamLab 诞生于2001年,这个日本新媒体艺术团体拥有将近400位多领域创作型人才,他们的初衷是,用科技“改变你观看世界的方式。”

 

古根海姆:1989后的艺术与中国:世界剧场

展览所考察的时间段从1989年到2008年,其背后的历史背景从冷战的终结到2008年奥林匹克运动会所代表的中国全面崛起。作为有史以来在美国境内美术馆展出的最大规模中国当代艺术展览,纽约古根海姆美术馆(Solomon R. Guggenheim Museum)在圆形大厅以及两个塔楼展厅内呈现来自75位艺术家和艺术小组的共计150件作品。展览还计划巡回至毕尔巴鄂古根海姆美术馆(Guggenheim Museum Bilbao)及旧金山现代艺术博物馆(SFMOMA)展出。

展览标题“世界剧场”来自艺术家黄永砅创作于1993年的同名装置作品,而这件作品和徐冰作品《文化动物(1994)》、孙原&彭禹作品《犬勿近(2003)》因展出方式遭到关注动物权益人士的谴责和抗议而被古根海姆紧急撤展,现场取而代之的是艺术家的亲笔文字及其他相关资料。持续不断的争议将这个展览拉到了东西方关注的中心,回看展览主题,人道主义团体理直气壮的粗暴干涉也许正反应着这个“世界剧场”的现状。

 

昊美术馆《宣言》

经过近五年的筹备,昊美术馆(上海)迎来开馆,开幕展“宣言:朱利安·罗斯菲德”和昊设计中心及其首展“中国设计新势力”同日开幕。本次展览呈现了罗斯菲德过去12年里的重要作品。在展出的5件电影装置和21张摄影作品中,凯特·布兰切特演绎的电影装置《宣言(2015)》是展览的核心,作品由13个同步播放的视频构成,是向艺术家宣言的动人传统和文学之美的致敬。

 

第57届威尼斯双年展

威尼斯双年展(La Biennale di Venezia)开始于1894年,是一个拥有上百年历史的艺术节,被人喻为艺术界的嘉年华。双年展一般分为国家馆与主题馆两部分。主要展览的是现当代艺术 ,包括电影、舞蹈、音乐等等。威尼斯电影节是威尼斯双年展的一部份。

本届威尼斯双年展总主题定为“艺术永生”(Viva Arte Viva),主展馆策展人Christine Macel将本届威尼斯双年展定义为“一个为艺术家而生、因艺术家而成、以艺术行为为主旨的双年展”,并冠以 “艺术万岁”(Viva Arte Viva)的主题。德国荣获“最佳国家馆金狮奖”,德国女艺术家安妮·因霍夫以其装置、行为作品《浮士德》获“最佳艺术家金狮奖”。

邱志杰面对主题所提出的中国馆主题是“不息”,展览呈现了当代艺术家邬建安、汤南南,以及皮影大师汪天稳与苏绣名家姚惠芬互动创作的作品。

 

 .zip未来的狂想·今日未来馆

“小米·今日未来馆”以“.zip” 的主题展开,策展人吴珏辉将不同艺术家的作品编织成一个全新的展览,启用一点点想象力,通过观众的参与,展览中各种艺术的表达格式就如“宇宙大爆炸”一样,被释放出来。沉浸式的体验,声音与视觉的盛宴,跨媒介交互与信息的艺术处理,虚拟与现实的交叠,人与机器的互动,不同类别的新媒体艺术作品给观众带来全新的观展体验:艺术的各种表达格式在不同维度时间及空间概念中启迪着人们对于存在与未来的思考。

德国录像艺术40年

德国的艺术与媒体中心(ZKM),是世界上第一个以“互动艺术”为研究主题的艺术机构。成立有专门的实验室搜集和修复录像艺术作品。“1963年以来的德国录像艺术”项目通过对德国60年代以来的录像艺术的爬梳整理,首次集中向世人展现出德国艺术家在录像艺术领域的开创之功及其所产生的重要影响。

你我空间由策展人胡震和艺术家杨帆共同发起创立,关注并落地有多个国内外影像项目。作为“小洲动态影像计划”的一个单元,此次播放的录像作品多达57件,其中包括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Marina Abramovic) 、约瑟夫·博伊斯(Joseph Beuys)、白南准(NamjunePaik) 、丽贝卡·虹(Rebecca Horn)、塞缪尔·贝克特(SamuelBeckett)、沃尔夫·弗斯特(WolfVostell)、奥托·皮纳(Otto Piene)、盖瑞·苏姆(Gerry Schum)等杰出艺术家的代表性作品,依照原项目的时间排序在广州小洲人民礼堂展出。

第78届惠特尼双年展

2017年惠特尼双年展(Whitney Biennial 2017)在纽约惠特尼美国艺术博物馆举行,这也是惠特尼博物馆新址揭幕后举办的首届双年展。恰逢一个充满了种族紧张关系、经济不平等以及两极分化的政治的时期,作为美国式前卫、当代、新潮艺术风向标的惠特尼双年展将主题定为“混乱时局下个体空间与自身的形成”。共有六十三位艺术家及艺术小组参加了本届双年展,他们的作品充分体现着混乱时局下个体空间与自我的形成与窥探,促使我们去思考这些现实情况是如何影响我们对自我与社会的认识的。

首届安仁双年展

安仁双年展是安仁华侨城整合安仁古镇现有的文化资源而发起设立的品牌文化项目,采取国际惯常的双年展总策展人负责的策展人小组机制,由艺术史学家吕澎担任总策展人,邀请国内外知名策展人、艺术家共同参与进行。本届双年展主题为“今日之往昔”,包含“谱系修辞”“十字街头”“回不去的未来”“四川故事”四个展览单元,旨在越过时光,用当代艺术多元化的视角在百年安仁探寻、构建中西艺术交融碰撞的新世界。

UABB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

双城双年展2005年源于深圳,2007起由深圳与香港这两个边界相连、互动密切的城市协作举办,立足其所在的珠三角地区急剧城市化的地域特点,关注全球普遍存在的城市问题,用当代视觉文化的呈现方式,与社会公众广泛交流互动,具备国际性、先锋性、公益性。

2017年双城双年展分别以“城市共生(深圳)”和“城市执生:留得青山在的传奇(香港)”为主题,提出向面另一种未来城市图景的尝试。

明斯特雕塑展

与曝光频繁的巴塞尔、威尼斯双年展相比,十年才举办一次的德国明斯特雕塑展(Sculpture Projects Münster)是低调内敛的,用艺术总监Kasper König的话说:“一个节奏缓慢、长达10年的间隔是检验雕塑的创作方式及其与社会关系变化的最好方式。”

明斯特雕塑展不设主题,它提示的是一种艺术的无限可能。应许多艺术家的要求,这一届展览的很多作品不再存放于传统意义上的展览空间,而是融合到了城市的环境中,展示空间改变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作品被损毁、盗窃的负面新闻,也许这些正在围绕艺术发生的冲突,就是我们所需要深入探寻的。

罗伯特·卡帕影像回顾展

第四届“深圳(福田)国际城区影像节”与玛格南(Magnum)70周年全球庆祝活动同步,带来为期四个月的摄影盛宴:国内首次罗伯特·卡帕影像回顾展、玛格南大师讲座、摄影实践工作坊,以及与伦敦、巴黎、纽约互动举行的“Live Lab“驻地实验室项目。

在摄影领域玛格南(Magnum)是当之无愧的最高殿堂。作为世界上首个由摄影师集体拥有的图片合作机构,它以伟大的照片深刻反映了当代世界的面貌,被誉为“世界的眼睛”,也使“玛格南摄影师”这一称号成为传奇。

第四届美术文献三年展:应力场

本届三年展由冯博一任主策展人,以“应力场”为主题和关键词,旨在构建一个以视觉为主体的全方位的“应力场”,并传递给艺术之外有同样关心的人。此次文献展更注重与国外艺术家的交流与对话,邀请了来自中国及其他十四个国家的57位艺术家(小组)的127件(组)作品参展。其中国外艺术家占了参展人数的近三分之一,作品涉及影像、装置、摄影、雕塑、绘画、行为、声音等多媒介方式,以期在文献展这个平台上引入并呈现不同国家、地域最前沿的艺术动态和观念。

第13届沙迦双年展

沙迦是阿联酋第三大酋长国,阿拉伯世界的文化之都,此次沙迦双年展(the Sharjah Biennial)主题为“转变政治联盟”(Shifting Political Alliances)——“ Tamawuj ”这是阿拉伯语中的名词,被定义为涌动、膨胀、波动。在这一概念的引导下,本届双年展立志于探索交流、互换的网络化行为,从自然界的循环到人类社会的工农业交流或者文化传播。虽然不乏亮眼的作品,但模糊的展览主题在分散到5个城市后更为弱化,也许这正反映出阿拉伯世界所面临的问题,和他们在文化艺术领域持续付出金钱和努力的战略意义。


新媒体

今年出现的许多新媒体展览纷纷获得了国内各界人士的广泛好评,比如引进广泛好评的teamLab:舞动艺术展&未来游乐园、今日美术馆签手科技公司小米的.zip未来的狂想,可以看到在普遍拥有全球化的视野,领先的技术,和酷炫的观展互动体验效果。

艺术家詹姆斯·特瑞尔(James Turrell)善于使用“光与空间”作为媒介来表现与探索人们对于感知、感官刺激、空间转换的视觉与心理反应。作为龙美术馆2017开年大展的詹姆斯·特瑞尔回顾展涵盖了艺术家五十年来的代表作品,包括灯光与空间装置和精选的摄影、版画作品。外滩美术馆带来的法国艺术家菲利普·帕雷诺(Philippe Parreno)在中国的首场个展“共此时”(Synchronicity)于上海外滩美术馆开幕。精确计算的电脑程序、即兴发生的“达郎”(Dalang)表演,甚至无法预测的天气环境共同决定了展览中的的声色光影变幻,使得整个空间兼具机械和有机两种看似相违的属性。

第二届中国(隆里)国际新媒体艺术节以“艺术、乡村、不确定的空间”为主题,以舞台美术的创新发展为切入点,开展了新媒体艺术家驻留计划,中外20名艺术家带着各自不同的文化背景进驻隆里古城进行为期数月的创作,展示着中国当代新媒体艺术的理念和水平。

影像/ VR

随着各种载体的便携化,影像越来越多的贴近了普通人生活得方方面面,影像艺术作品随着更多的博览会、展览、交流活动频繁进入人们的生活。在视觉体验之外,更多人开始追溯影像艺术背后的文化根源,以获取更为丰富的艺术感受。

德国录像艺术40年这样的系列专题活动为广大当代艺术爱好者提供了优秀的观影和学习资源。知名导演蔡明亮带着他谜一样的电影时空观念开始了“走进美术馆”的尝试,他所执导的首部华语VR(虚拟现实)电影《家在兰若寺》于今年杀青,除了技术,他的理解中VR技术也是一种对传统电影概念中“故事”和“型”的颠覆。还有一位是备受国际瞩目的中国新一代电影导演和跨媒体艺术家雎安奇,他随着第十届AAC艺术中国特别单元走进了更多人的视野,而个展《草体》展出了他在实验影像、叙事性电影之外的绘画和LED灯箱等系列创作,对比本身深具传统文化熏陶的个人生活体验,与艺术创作中的巨大反差和遥远的呼应,无疑使他成为了当代艺术创作者中的罕见个案。

*本文图片来自于网络,关键字参考数据主要来自百度搜索、百度指数和微信指数等。

Email:arthing@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