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建筑界,普利兹克奖被誉为“建筑界的诺贝尔奖”,而今年,这一殊荣被授予了中国建筑师刘家琨(Liu Jiakun)。3月5日,普利兹克奖评审团宣布刘家琨成为第54位获奖者,以表彰他“创造日常生活空间仪式感”的能力,他也是继贝聿铭和王澍之后,第三位获得此荣誉的中国建筑师。
在刘家琨四十年的职业生涯中,他始终优先考虑社区需求和文化身份,这次获奖不仅是对他建筑成就的认可,更是对他作为文化与地方精神塑造者的肯定。今年的评审团由2016年普利兹克奖得主、智利建筑师 Alejandro Aravena担任主席,评审团成员还包括了Anne Lacaton、妹岛和世(Kazuyo Sejima)等往届获奖者,以及建筑历史学家Barry Bergdoll和耶鲁大学建筑学院院长Deborah Berke。
“Cities tend to segregate functions, but Liu Jiakun takes the opposite approach and sustains a delicate balance to integrate all dimensions of the urban life,” Aravena said.
“城市倾向于分离功能,但刘家琨采取相反的方法,维持一种微妙的平衡,将城市生活的所有维度整合在一起。”“In a world that tends to create endless dull peripheries, he has found a way to build places that are a building, infrastructure, landscape and public space at the same time.”
“在倾向于创造无尽单调边缘的世界中,他找到了同时建造建筑、基础设施、景观和公共空间的方法。”
刘家琨,1956年出生于成都,1978年毕业于重庆大学建筑系,1982 年毕业后,他加入成都建筑设计研究院,并自愿短期外派到了位于世界屋脊之上的西藏那曲(1984-1986年),1999年,他创立了家琨建筑事务所(Jiakun Architects),并在成都完成了超过30个项目。他的作品以简洁、适应性强和与环境融合为特点,代表作包括鹿野苑石刻艺术博物馆(Luyeyuan Stone Sculpture Art Museum)、建川的钟表博物馆(Museum of Cultural Revolution Clocks)和西村(West Village)多功能综合体。这些项目不仅展现了他对社区需求和文化身份的重视,还体现了他对建筑与使用者之间联系的独特理解。
刘家琨不仅是建筑师,还是作家。他认为建筑和讲故事有共同之处,他的设计常常带有诗意和叙事性,增强了建筑与使用者之间的联系。他的著作《此时此地》(2002)和反乌托邦小说《明月构想》(2014)都探讨了他的设计理念和经历。
刘家琨的影响力不仅限于中国。2018年,他设计了首个英国以外的蛇形画廊(Serpentine Pavilion),进一步提升了他在国际上的知名度。普利兹克评审团赞扬他能够在高密度环境中平衡居住性,创造出促进社区互动的空间。他的作品融合了历史与现代的影响,将传统与当代设计相结合。他的设计哲学和对建筑的深刻理解,为未来建筑环境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
这位中国建筑师四十年职业生涯中的 11 个项目:

2002 年完成的鹿野苑石刻艺术博物馆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郫县,是一座私立小型主题性博物馆。博物馆以佛教石刻为主题,采用中国传统园林布局手法,移步换景,强调建筑与自然的融合,营造出宁静的禅意氛围。建筑采用清水混凝土与当地材料结合,通过天光缝隙和建筑体块的错动,将自然光转化为隐性展品,形成独特的观展体验。建筑拥有大面积的开口,减少了建筑内部对人工照明的依赖。这个位于成都竹林中的雕塑博物馆内,石质文物的展览背景使用了裸露的混凝土墙。

重庆四川美术学院雕塑系大楼于2004年建成,位于黄桷坪校区。外部使用了受附近建筑启发的锈色面板,建筑采用独特的搓砂工艺,展现了重庆传统砂浆抹灰的漩涡状细节,并刻意保留手工痕迹,体现了对本土工艺的尊重。此外,大楼通过上层向外悬挑的设计,在有限的占地面积上实现了空间最大化,外墙部分还加入了版画系师生自制的特制铝板,兼具实用性和艺术性。

四川美术学院设计系大楼位于重庆虎溪校区,于2006年建成。建筑以“七个小矮人”为构思,由七栋砖建筑组成的集群构成了四川美术学院的设计系。建筑群底部连通作为实验室,借鉴周围的工业景观,西、南和东北三栋建筑分别配备了拱形、斜坡和蝴蝶式屋顶,而其他屋顶则用于室外空间。这组建筑包含了一系列适应大学新校区使用的灵活的室内外空间,这种设计在当时极为先进。外墙部分采用了版画系师生制作的特制铝板,融合了艺术与建筑,体现了刘家琨对本土文化的尊重和创新。

文革之钟博物馆是四川安仁建川博物馆群落的一部分,位于成都安仁镇,于 2007 年完成,用以容纳一系列展厅空间。整体建筑使用红砖和混凝土,设计了三个展览厅,位于几何体量之内——其中一个展览厅有一个圆形结构,中间有一个大的圆形天窗。建筑内部空间丰富,如钟展厅的中央圆形大厅和静谧的旗展厅,通过光影和空间的巧妙设计,强化了历史遗存的感染力


2008 年四川地震后,刘家琨自费设计了胡慧姗纪念馆,以纪念在事件中去世的 15 岁女孩。从外部看,这个涂有灰浆的斜屋顶结构像一个临时的救济帐篷,只有透过窥视孔才能看到内部是一个粉红色的卧室,里面摆满了女孩胡慧姗的物品。

2013 年建成的水井坊博物馆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水井街,宽敞的庭院紧邻建筑,该建筑占地两层,屋顶为斜坡式,是一座集文物陈列、非物质文化遗产演示、酒文化体验与生产展示为一体的公益性博物馆。博物馆以“衬托”为设计原则,采用聚合的小体量和错动手法柔化建筑边界,巧妙地将新建筑与历史街区肌理相融合,整体风格融合了传统与现代元素。
水井坊博物馆在一组现有的木框架结构上增加了新的混凝土结构,外墙使用“再生砖”,内部通过天井和展厅的交替设置,营造出静谧而庄重的氛围,展现了600年酿酒文化的深厚底蕴。

诺华上海办公楼项目位于上海浦东新区的诺华上海园区内。该项目采用环保材料如再生砖和重组竹材,立面设计灵感来源于中国传统民居,融合了现代建筑语言,营造出亲和自然的建筑形象。建筑内部提供开放灵活的办公空间,结合中心庭院、天井和垂直绿化中庭,使室内外空间交融,为科研人员创造了舒适且富有互动性的办公环境。
刘家琨的最大建筑作品西村大院是一个混合用途的社区综合体,位于成都市青羊区,占地一个整街区。项目采用外环内空的布局,围合出一个公园般的超大院落,融合了商业、文化、体育和休闲功能,重现了成都传统的竹下休闲生活方式。通过多层次的公共空间和开放的设计理念,西村大院不仅成为市民生活的乐园,还获得了“四川省五星级体育服务综合体”等荣誉。

苏州御窑金砖博物馆位于苏州市相城区阳澄湖西路95号,是国内首家以展示御窑金砖为主题的博物馆馆内藏有1458块文物金砖,年代跨越明永乐至清宣统,涵盖十五个朝代。博物馆通过“开物”“成器”“致用”三大展厅,大型混凝土柱支撑起博物馆三层高的结构,其中包括屋顶的室外展览区和画廊及公共空间,采用文物陈列、场景复原、科技模拟等多种手段,生动展现了金砖从取土到成为皇家御用建材的全过程。
文庙城隍庙街区曾是松阳的精神文化中心,但近年来因环境杂乱、业态凋敝而逐渐衰落。设计团队通过“泥鳅钻豆腐”的策略,对场地进行疏解打通、植入更新系统,并延续街区的文化脉络,植入书店、咖啡馆等新业态,使其重新焕发活力。最终,街区转型为一个开放的泛博物馆,以新旧交融的方式重聚人气,再度成为松阳的精神中心。

二郎镇天宝洞景区的改造项目用地位于泸州市古蔺县二郎镇的赤水河畔,天宝峰下的峭壁中段。峭壁上储藏郎酒的天宝洞、地宝洞以及人和洞,是全球最大的天然藏酒洞群。场地原为郎酒生产片区,建筑破旧,故拆除并在原址新建。设计将散落山间的建筑物串联组织为环形流线。
选取中国古典建筑中的“亭台楼阁”为基本原型,运用当代手法,表达传统意蕴。采用文学叙事的组织方式,将多个空间功能节点的内容串联形成连续的空间剧情。建筑基本功能区采用清水混凝土和本地石材浇筑砌叠,形成基座,融入山川地貌。橙红色耐候钢架构悬挑于基座之上,亭台楼阁,轻盈飞扬,传达出栖居于山水的东方古典想象。建筑群落交织了沉积与飘然两种性格。既融入场地,又跳脱山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