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博收官之展:古丝路十字路口的信仰与艺术

继山西古代壁画展与“巡回展览画派:俄罗斯国立特列恰科夫美术馆珍品展”之后,又一大展12月30日起在上海博物馆对外展出:这就是聚焦丝绸之路贵霜古国的“欧亚衢地:贵霜王朝的信仰与艺术”特展。

作为上海博物馆今年的收官之展,展览展出来自上海博物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旅顺博物馆、和田博物馆的39件展品,从岁末到初春,诉说千年丝路上的贵霜故事。

此次展览分为“帝王与权力”、“信仰与文化”、“经济与生活”三部分,将展出三十九件贵霜王朝的钱币、雕塑、配饰等珍贵文物,表现处于丝绸之路“通衢之地”的贵霜王朝所独具的特点,即鲜明与多元的文化艺术,进而揭示出丝绸之路上最重要的文化精神——开放与包容。上海博物馆馆长杨志刚表示,这次展览借助鲜明的历史文物,希望呈现贵霜王朝多元的文化、多彩的艺术和融合四方的智慧,进而揭示出丝绸之路最重要的文化精神——开放与包容。

上博收官之展:古丝路十字路口的信仰与艺术

展览海报

上博收官之展:古丝路十字路口的信仰与艺术

丝绸之路上的贵霜地形图

公元一世纪初,贵霜王朝(Kushan Empire)兴起,国家极盛时期的版图包括了中亚和南亚的部分地区。贵霜于公元425年亡。公元127年-230年为其巅峰时期。疆域从今日的塔吉克绵延至里海、阿富汗及印度河流域。贵霜帝国在迦腻色伽一世和其继承者统治之下达至鼎盛,拥有人口五百万,士兵二十多万,被认为是当时欧亚四大强国之一,与汉朝、罗马、安息并列。在《汉书》、《大唐西域记》等均有记载。

贵霜地处东西方交通要道,而且贵霜帝国出自文明水平不高的游牧部族,加之境内又有各种文化传统、宗教信仰迥然相异的民(种)族,这就为东西方文化在其境内融合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融合希腊、印度传统的犍陀罗艺术即产生、发展、成熟于贵霜时代。贵霜的文化艺术和建筑对中亚有很大影响。犍陀罗艺术于魏晋时期沿丝路传入中国。

贵霜的统治对这些地区的政治、经济、宗教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由于地处古代丝绸之路道路网的枢纽位置,疆域的统一和政治的稳定使贵霜成为汉朝与安息、罗马和印度之间交流往来的重要保障。同时,贵霜对周边多种文化和信仰的包容,不仅丰富了早期东西文化交流的内容,而且也造就了自身特点鲜明的贵霜文化。

此次展览的不少展品都来自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馆长刘炜表示,从贵霜顶峰时期到公元4世纪,即贵霜王朝没落的时期,当时贵霜的贵族来到了塔克拉玛干南源,也有了这样一种文化交流。例如这次带来的《宴饮调色板》,这个石板上不部是一个贵族饮酒状态,两个侍者,一个仆人跪着,菱形外边是两个花卉。这个石板既有希腊的元素,也有印度的绘画元素,有着这样一种文化交融。他表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与上海博物馆有着数十年的合作关系,随着上海博物馆东馆建设与丝绸之路文物展示的需要,两馆今后的合作空间将会更加广阔。

此次展览分为“帝王与权力”、“信仰与文化”、“经济与生活”三部分,设置于上海博物馆四楼展厅,现场虽然不算大,但气场却显得辽阔大气,除了陈列的大量文物,还有地形图与时间对比等,让观众迅速进入对贵霜王朝的理解与认识之中。

展览第一部分:帝王与权力

钱币有时是国家政府公信力的象征,通常来说,为了百姓日常使用的方便,钱币制作会尽可能地在主要内容上减少变化,以保持钱币的统一性。随着贵霜王朝势力的扩张,钱币图像上也表现出对周边地域各种信仰的包容与接纳。贵霜王朝的“威玛•伽德菲塞斯铜币”中间是国王的站立像,他头戴贵霜式的圆顶皇冠,身穿伊朗式长袍。钱币背面中心位置是印度教的湿婆神和公牛。从此王开始,贵霜在钱币上创新出所谓“贵霜式”风格,钱币充分融合了希腊、伊朗和印度的宗教文化特征。

上博收官之展:古丝路十字路口的信仰与艺术

威玛伽德菲塞斯卡德菲兹铜币.正面

上博收官之展:古丝路十字路口的信仰与艺术

威玛伽德菲塞斯卡德菲兹铜币.背面

展览第二部分:信仰与文化

贵霜王朝时期,对于亚历山大东征后留下的种种希腊罗马艺术,对来自西边的伊朗高原上的琐罗亚斯德教、东南边印度半岛的印度教和佛教,都采取了兼收并蓄的包容态度,这极大丰富了贵霜时期的艺术表达方式。展览中的“丰收女神坐像”是希腊艺术中常用到的素材,女神衣裙纹线流畅优美,右手上举,左手于膝头持握丰饶角(Cornucopia),表情慈祥。从此件雕塑中,可以看出希腊艺术在贵霜地区的深入影响。另一件展品“礼拜佛陀建筑构件”上的浮雕描述了菩萨、供养人共同聆听释迦牟尼说讲佛法的场景,象征希腊建筑雕塑的科林斯柱头与讲经说法场景协调于一处。

一件模制的石膏飞天塑像也十分难得,其用途应是做贴壁用的影塑,极有飞翔动感。

上博收官之展:古丝路十字路口的信仰与艺术

丰收女神倚坐像可以见出希腊艺术的影响

上博收官之展:古丝路十字路口的信仰与艺术

石膏飞天壁饰

展览第三部分:经济与生活

凭借强大的国力,贵霜王朝不仅对周边地区产生一定的文化影响,而且在经济上产生了更为深入的影响。中亚地区最具特色的本土艺术就是建筑装饰。当贵霜人成为这一地域的统治者之后,他们融合其它艺术形式并尽情发挥,将建筑装饰艺术也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在展品“木雕人兽饰板”中刻画的有翼神兽是虚构的神话动物,大象也不可能出现于古代和田地区,这两种动物形象的同时出现说明了古代和田人与外部世界的沟通交流。

上博收官之展:古丝路十字路口的信仰与艺术

木雕人兽饰板

在随身配饰方面,他们喜欢佩戴用黄金做成的饰物,随身携带各种材质的印押。印押是商业文化的标志,有趣的是,此次展出的“铜制四面体人物印押”上,四面人物形象各不相同,而共同之处是都表现出人物行走时的动感姿态。“石制宴饮调色板”则展现一幅生动的贵族宴饮图,记录了贵霜王朝经济贸易繁荣昌盛的景象。

上博收官之展:古丝路十字路口的信仰与艺术

石制浮雕宴饮调色板,公元2世纪,石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藏

上博收官之展:古丝路十字路口的信仰与艺术

现场的木雕连体双鸟纹饰构件

上博收官之展:古丝路十字路口的信仰与艺术

铜制四面体人物印押

“丝绸之路”作为古代横贯欧亚大陆的贸易交通干线,不仅促进了欧亚各国与中国的经贸往来,还是不同文化之间交流互融的桥梁。本次展览以公元1至4世纪的古代贵霜王朝为窗口,以充满异质文化特征的文物做展示,生动再现了“一带一路”国家地区的历史场景,使观众从中领略文明交流互鉴的鲜活成果。

上博收官之展:古丝路十字路口的信仰与艺术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馆长刘炜表示,从贵霜顶峰时期到公元4世纪,即贵霜王朝没落的时期,当时贵霜的贵族来到了塔克拉玛干南源,也有了这样一种文化交流。例如这次带来的《宴饮调色板》,这个石板上不部是一个贵族饮酒状态,两个侍者,一个仆人跪着,菱形外边是两个花卉。这个石板既有希腊的元素,也有印度的绘画元素,有着这样一种文化交融。上海博物馆青铜部副研究馆员王樾向“澎湃新闻”记者介绍说,贵霜帝国位于丝绸之路东西往来或南北交通的十字路上,是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里既有古希腊文明带来的影响,有印度等南亚地区宗教信仰的精神及北部草原塞人文化的影子,更有中华汉文化的融汇。尤其体现在货币、石雕上。货币为“汉佉二体钱”,即一种钱币上出现了汉文与佉卢文两种文字。这是两种货币文化借助丝路产生碰撞后的产物。在石雕方面,《礼拜佛陀建筑构件》中,既有代表印度宗教文化的释迦牟尼佛,又有代表本土文化的供养人,还有代表古希腊文明的科林斯柱。《丰收女神像》也是可以看出希腊艺术在贵霜地区的深入影响。因此,它们最直接地展示了中西文化交流的生动状态。

上博收官之展:古丝路十字路口的信仰与艺术

礼拜佛陀建筑构件

此次展览的一部分展品也来自旅顺博物馆,其馆长王振芬透露,这也是旅顺博物馆馆藏有关贵霜王朝的石雕像自1916年入馆以来第一次在其他地方对外展示。

据悉,展览“欧亚衢地:贵霜王朝的信仰与艺术”特展将持续至2018年3月18日。

“欧亚衢地:贵霜王朝的信仰与艺术”特展28日正式在上海开幕,30余件“贵霜王朝”的钱币、雕塑、配饰等珍贵文物揭示出古代中欧文化交流的繁荣。

整个艺术园区分成了四块区域:观景台、桃花坞、共享草坪及学院派实验艺术区,实现自然生态、人文景观和艺术氛围的交融共鸣。

这里是一个绝对的个人领地、一个纯粹的精神世界!

如今,“对流层”已不仅是地球大气生态圈的象征,更是对国家之间文化交流的诉求。此次展览力图超越既定的文化坐标与历史参照,推动中巴之间的当代文化对话。

雕塑艺术,可以反映社会生活和艺术家的想法。通过雕、刻、塑,减少可雕性物质材料,创造出具有一定空间的可视、可触的艺术形象。

安仁这块平静土地上自近代以来就不断孕育着历史与当代,现实与传统的碰撞融合、延宕与嬗变。而近日在安仁举办的“华侨城•安仁双年展”可谓安仁历史上又一次重要文化盛事。

12月26日,“杏林撷英——全国高等美术院校优秀学生作品邀请展” 在上海中华艺术宫开幕。

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的“青策计划”而今已经举办了四届。“青策计划”是什么?参与的年轻人不少具有海外留学背景,亦有不同的学术领域,他们为何选择参与青策计划?

考古发现表明,黄金艺术始于铜石并用时代。在世界历史中,美索不达米亚、埃及等地在公元前4000年进入铜石并用时代。

日本雕塑家Kenji Yanobe 最著名的创作是大型机器人和诡异的公仔,如今他展现不同的魅力,在日本港口、书店跟旅馆等地,帮猫咪雕塑戴上防护头盔,诉说人与猫的亲密历史。

澎湃新闻 作者:肖永军,陆林汉2017-12-29 09:33